天天看點

流氓換領袖,冷戰史上成功的人質交換事件,蘇聯與美國是否雙赢?

作者:WarOH協虎

1955年10月1日,實體學家錢學森乘坐的遊輪抵達了中國,這條回家的輪船已經遲到了5年。早在1950年,錢學森一家就準備回國,結果在登船的碼頭被美國FBI攔下,錢學森被污“危害美國國家安全”,先被關進了監獄,後來又和家人一起遭到軟禁。直到1955年,中國政府在國際斡旋之下,用11名被俘的美國飛行員換回了錢學森。

今天看來,用11個啥也不幹光吃幹飯的俘虜,來換一個大科學家,咱們這筆買賣做得不虧。

其實在整個冷戰時期,圍繞在東西方世界間的“人質交換”行動數不勝數,敵對國家打完仗之後會交換戰俘,尤其是俘虜的飛行員,更是人質交換的重要籌碼。就算在和平時期,人質交換活動也很火熱,比如蘇聯抓獲的CIA間諜,美國抓獲的克格勃特工,還有美蘇雙方在戰亂地區的線人或者代言人,一旦落入敵手都會留着用來交換。

流氓換領袖,冷戰史上成功的人質交換事件,蘇聯與美國是否雙赢?

美蘇争霸最激烈的70年代,美蘇甚至為對方的“政治犯”開出籌碼,完美展現了“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句話。1976年的“科爾巴蘭交換事件”就是一場政治犯交換,這樁買賣據說是“美蘇雙赢”,蘇聯老百姓還流傳着一句話:“用一個流氓換來科爾巴蘭同志,這是世上最好的買賣!”

蘇聯人民嘴裡的流氓和同志分别是誰呢?美蘇這次人質交換是怎麼進行的?這真的是一樁“雙赢”的買賣嗎?

作為自由世界“燈塔”的美國,曆來喜歡其他國家的異見人士,凡是對政府有怨言的,都可以當做“苗子”培養,如果此人有政黨背景或者在藝術方面有名氣,那更會成為美國的朋友。70年代的蘇聯就有一個叫弗拉基米爾.布可夫斯基的人,完美符合美國的标準。

流氓換領袖,冷戰史上成功的人質交換事件,蘇聯與美國是否雙赢?

布可夫斯基出生于1942年,他家境優渥,父親是蘇聯的著名記者,屬于蘇聯官方的筆杆子之一。他出生時正值衛國戰争,不得不跟着父母逃離東歐去亞洲生活,戰後才重回莫斯科。小布可夫斯基受父親影響,一直對寫作情有獨鐘,國小就開始往報社和雜志投稿。

到了高中時期,叛逆的布可夫斯基和幾個同學從事地下文學創作,簡單地說就是寫一寫“禁書”。這些書的内容都是對社會的不滿或者打打色情擦邊球。布可夫斯基的事業起步沒多久就被學校發現,17歲的他直接被高中開除,後來隻好讀夜校拿到了高中文憑。

1960年,布可夫斯基考上了莫斯科大學生物學專業,他的父母希望他能好好讀書,出來之後做個醫生。結果布可夫斯基仍然丢不下筆杆子,在大學裡,他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繼續出版秘密雜志,上面都是對蘇聯體制的針砭,以及對學生群體的煽動。

流氓換領袖,冷戰史上成功的人質交換事件,蘇聯與美國是否雙赢?

他的言論迅速引起蘇聯政府的關注,在大學裡待了一年之後,1961年,布可夫斯基被莫斯科大學開除,成為無業遊民。在當時的蘇聯,“無業”是一種極為危險的狀态,社會主義國家講究人人勞動,人人奉獻,布可夫斯基沒有一技之長,也不願意幹體力活,整天在家寫反動文章,漸漸臭名遠揚。

當時的蘇聯,人們管這種人叫“流氓文人”。

1963年,布可夫斯基被蘇聯當局逮捕,罪名是“蠱惑無辜的人民群衆反對黨和蘇聯政府”,這種意識形态級别的罪名是當時的重罪。不過精神科醫生檢查布可夫斯基患有慢性精神分裂,于是他沒有坐牢,而是去列甯格勒精神病院治療了兩年。

在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布可夫斯基在精神病院進進出出,前後坐牢和在精神病院治療12年,他每次治療後出來依然我行我素,蘇聯政府也沒辦法。1971年,布可夫斯基把一封曝光蘇聯政府用精神病院關押政治犯的信秘密送到了西方,引起了歐洲的關注,布可夫斯基這位“流氓文人”頓時成為西方人眼裡反抗暴政的英雄。

流氓換領袖,冷戰史上成功的人質交換事件,蘇聯與美國是否雙赢?

蘇聯政府無計可施,後來直接把布可夫斯基丢到監獄裡,但沒人能想到,美國後來會為他開出很高的籌碼。

1973年,震驚世界的智利政變爆發,美國支援的軍閥皮諾切特帶着軍隊颠覆了政府,把總統阿連德趕下了台。阿連德總統不肯屈服,他手握AK47在國會跟叛軍激戰,最後戰死沙場。阿連德政府被推翻的原因很簡單,他是個社會主義者,一個馬克思主義的領袖,想在智利打造社會主義國家,美國絕不會容忍。

智利政變之後,國内的社會主義人士被軍政府關進了集中營,智利共産黨領袖科爾巴蘭同志被關在道森島集中營受盡折磨。

流氓換領袖,冷戰史上成功的人質交換事件,蘇聯與美國是否雙赢?

科爾巴蘭也不是一般人,他在南美名聲赫赫,是老牌共産主義戰士,更是蘇聯領袖勃列日涅夫的好朋友。在科爾巴蘭被捕之後,蘇聯一直在想方設法營救他,但是都未奏效。蘇聯想要科爾巴蘭是為了挽救拉美革命局勢,此人在南美很有威望,如果他被捕後蘇聯無動于衷,會打擊南美社會主義革命者的信心。

蘇聯派出外交人員多次跟美國接觸,想讓美國操作軍政府釋放科爾巴蘭,但是美國人也不會白送一個人情給蘇聯,美國人提出要“交換”。

蘇聯政府馬上檢視了現在國内有頭有臉的政治犯,沒幾個是在西方有名氣的,就在這時,傳奇“精神病人”布可夫斯基嶄露了頭角,此人在蘇聯國内臭名昭著,但是在西方卻名望很高,北約諸國好幾次詢問此人的情況,對其很是重視。

于是在1976年12月,蘇聯領袖勃列日涅夫決定用“流氓”布可夫斯基交換智利共産黨領袖科爾巴蘭,美國聽到消息後表示同意。美蘇雙方決定在瑞士的蘇黎世交換犯人,不附帶任何條件,也不對外公開。

流氓換領袖,冷戰史上成功的人質交換事件,蘇聯與美國是否雙赢?

1976年12月18日一大早,布可夫斯基被一群軍人從睡夢裡叫醒,他吓得屁滾尿流,以為自己要被秘密處決了。布可夫斯基被換上一身新衣服,在“阿爾法”特種部隊的押送下前往機場,機場裡的飛機直接飛往蘇黎世。

到達蘇黎世之後,蘇聯人發現這裡記者已經人山人海,原來美國把拯救蘇聯政治犯的消息發了出去,整個西方都在關注這次交換。

科爾巴蘭和布可夫斯基的交換行動進行得很快,第二天科爾巴蘭就飛到了蘇聯,先在白俄羅斯明斯克停留,然後在12月20日到達克裡姆林宮。勃列日涅夫親切接見了科爾巴蘭,他把這次交換稱為“一次偉大的營救”,鼓吹了蘇聯對世界革命同志的關心。

布可夫斯基也坐着飛機飛往了美國,他也受到了美國總統卡特的接見,一下成為美國的名人。

流氓換領袖,冷戰史上成功的人質交換事件,蘇聯與美國是否雙赢?

科爾巴蘭和布可夫斯基的這次交換家喻戶曉,在東西方都被稱為一次成功的交換,美蘇從政府到民間都覺得很賺錢,但其實這次交換帶來的真實收益很低。

先看看流氓文人布可夫斯基,他雖然名氣很大,但是到了西方之後大家發現他言過其實,本人的才學和見識有限,跟以前那些諾獎文人有天壤之别,并不是美國人想象中的反政府領袖。到了美國之後的布可夫斯基迅速“泯然衆人”,最後隻能寫一下誇張的自傳,曝光蘇聯的黑幕,在美國各地演講賣書掙錢。

80年代蘇聯在巴爾戈喬夫的帶領下走向解體,布可夫斯基的名氣也越來越小,後來他旅居英國成為一個“人權觀察家”。

流氓換領袖,冷戰史上成功的人質交換事件,蘇聯與美國是否雙赢?

科爾巴蘭的後半生也比較平淡,在智利政變之後,蘇聯自己都知道南美洲的社會主義事業很難成功。科爾巴蘭在蘇聯生活了6年,最後在1983年回到智利。科爾巴蘭晚年在政治上沒有什麼作為,也以著書立說為主,成為智利著名的作家。

美蘇雙方都沒有直接從這交換的兩人身上得到太多的利益,但是因為流氓文人和共産黨領袖之間的對比差異太大,蘇聯人民的“劃算買賣”之說才流傳了下來。

文/商學野
參考資料: 1、《蘇聯長期盛行将異政見人士送進精神病院》,餘一中 2、《美國幹涉智利阿連德政府的原因分析》,賀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