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順治立碑紀念的明朝太監,對崇祯忠心耿耿,最後陪他吊死煤山

清朝建國初期,對明朝的感情是複雜的。一方面,明王朝是大清的敵人,必須堅決打壓明朝殘餘勢力。另一方面,清朝統治者又不想把明朝樹立成對立面,畢竟他們屬于少數,為了緩和沖突,他們不得不宣揚,滿清的天下得自李自成,而非崇祯,清朝入關,目的是為了給明王朝報仇。基于這個邏輯,多爾衮入關之後,厚葬崇祯皇帝,招募明朝遺老,大量任用明朝舊臣擔任地方官吏。

多爾衮死後,順治皇帝親政。順治極力贊揚崇祯皇帝,說他是勵精圖治的明君,說他吊死煤山是 “身殉社稷”、從容就義,把崇祯皇帝塑造成一個悲情的末世君王,同時宣揚明朝滅亡,實亡于李自成,而非亡于大清,把沖突成功轉移到早已經死了的李自成身上。

被順治立碑紀念的明朝太監,對崇祯忠心耿耿,最後陪他吊死煤山

崇祯皇帝的形象被美化之後,他身邊的人也随之被美化。這其中,有一個太監,竟被順治皇帝稱為“忠臣烈士”,還專門為他立碑刻傳,賜予谥号“忠”。

這個太監是誰呢?

他就是崇祯身邊的親信太監王承恩。

王承恩原本是宮裡的一個小太監,長期在宮裡做着低級太監從事的髒活累活。他家裡窮,沒有受過教育,也沒有太多文化知識,更沒有幹過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業。入宮之後,在大太監曹化淳手下當差。

王承恩的發迹,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被順治立碑紀念的明朝太監,對崇祯忠心耿耿,最後陪他吊死煤山

其實,太監想要發迹,偶然性占了絕大部分因素。比如馮保,比如魏忠賢,都是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遇上了皇子,取得皇子的信任,等皇子長大後,繼承了皇位,十餘年如一日陪伴在他身邊的太監,很快就會飛黃騰達。

王承恩的發迹,也是這樣。

崇祯皇帝年幼時,曾失足掉進了一個池塘裡。他身邊的小太監看到之後,手慌腳亂,大呼小叫,但是沒有一個人敢貿然下水救王爺。隻有王承恩,他見小王爺落水了,便跳進水裡,拼命護住小主子。小王爺被救起後,就對這個勇敢的太監産生了好感,從此和他十分親近。

小王爺長大之後,順利繼承了皇位,成為皇帝。他就是崇祯皇帝。崇祯對王承恩十分信任,不斷提拔他,最終讓他做了司禮監秉筆太監。

被順治立碑紀念的明朝太監,對崇祯忠心耿耿,最後陪他吊死煤山

王承恩對崇祯皇帝的提攜感恩戴德,他對皇帝忠心耿耿。

崇祯執政晚期,朝廷風雨飄搖,崇祯皇帝日子非常難過,每天不但要想着抵抗外敵,還要和身邊的大臣明争暗鬥。王承恩便陪在他身邊,為他排解憂愁。

後來,李自成打進了北京,崇祯身邊的人都作猢狲散,崇祯甚至找不到人帶兵到城門上抵抗。王承恩對崇祯說,讓自己帶兵去城樓上抵抗農民軍。

崇祯看到王承恩依舊在自己身邊,還主動請求去抵抗,很欣慰。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王承恩當然無法抵抗李自成的大軍。

北京城破,李自成率軍攻入皇宮。

被順治立碑紀念的明朝太監,對崇祯忠心耿耿,最後陪他吊死煤山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這天早上,披頭散發的崇祯帝精神不振,自感時日無多。太監王承恩依舊陪伴在他身邊。崇祯無精打采,徑直朝煤山走去。王承恩一直跟着他,走到山腰周賞亭下的一棵歪斜的老槐樹下時,崇祯下定決心,不再死撐,用一段白練,結束了生命。那棵歪脖子樹,就是他人生的終點。王承恩哭着,也不走,陪着崇祯,吊死在旁邊的海棠樹上。

當天中午,李自成的大軍攻進了皇宮。李自成下令尋找崇祯,但是整個皇宮搜遍了,沒有找到。李自成還釋出了一道指令,有進獻崇祯皇帝首級的,賞黃金萬兩,封為伯爵。如果有膽敢藏匿的,滅族。但是毫無結果。

被順治立碑紀念的明朝太監,對崇祯忠心耿耿,最後陪他吊死煤山

三天之後,士兵才在煤山上發現崇祯和王承恩的屍體。

王承恩臨危不逃,陪着崇祯一起吊死的故事,迅速在北京城内傳開了。清朝統治者進京之後,對王承恩的事迹也有所耳聞。為了樹立了清朝是傳統道德捍衛者的形象,清朝的統治者把王承恩塑造成烈士的形象,稱贊他:“即古之忠臣烈士何以加焉?”還下令,大肆宣揚其事迹,以“使盡忠者以為勸,不忠者以為戒”。

清朝統治者的良苦用心,換來了普通老百姓的支援。大清由此獲得了兩百餘年的國運。

— 曆史控 —

出品人:曆史君

讀書先讀史

正史、野史,人生、故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