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華釋出戰國竹簡“破譯”新成果:發現戰國時代複雜天人體系

“日、月、星、辰、歲,唯天五紀,文後經德自此始。”12月16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壹)》成果釋出會召開。清華簡第十一輯簡文開篇中的這句,是該篇的總綱領。是以,這一輯被定名為《五紀》。

據悉,《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壹)》收錄了長篇戰國竹書《五紀》。該篇凡130簡,全篇内容基本完整,總字數近4500字。“是前所未見的先秦佚籍,篇幅巨大,可稱出土簡牍之最。”

清華釋出戰國竹簡“破譯”新成果:發現戰國時代複雜天人體系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黃德寬教授介紹《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壹)》整理工作。圖/新京報記者 浦峰

2300多歲的戰國竹簡入藏清華

2008年7月,約2500枚(含殘片)流散境外的戰國竹簡,入藏清華大學。經專家鑒定,其内容多為經、史一類涉及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内容的典籍,大多在已經發現的先秦竹簡中從未見過,具有極高學術價值。

對于這一驚世發現,當時11位鑒定專家在意見中寫道:“這批戰國竹簡是十分珍貴的曆史文物,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前所罕見的重大發現,必将受到國内外學者重視,對曆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文獻學等許多學科将會産生廣泛深遠的影響。”

記者從清華大學了解到,這批清華簡年齡已達2300多歲,其長度從10厘米到47.9厘米不等,平均厚度僅為1毫米。竹簡上的文字為戰國時期的楚國文字,現已失傳。為了更好地保護竹簡,它們被浸泡在蒸餾水之中,有字的一側朝下背向光線。

這些竹簡“如面條一般脆弱”。當年8月,對它們的搶救性清理保護工作緊鑼密鼓地開始了。随後,為複原這份幸免于焚書坑儒與秦漢戰火的重要曆史“拼圖”,清華簡的研究工作正式啟動。

自2011年初釋出第一輯研究成果以來,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以每年一冊的速度推出清華簡的整理報告。随着一冊又一冊厚重紮實的整理報告,清華簡的豐富内蘊一重又一重地呈現出來。在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前後兩任主任李學勤先生、黃德寬先生的相繼帶領下,整理報告目前已順利出版十一輯。

清華釋出戰國竹簡“破譯”新成果:發現戰國時代複雜天人體系

會上釋出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壹)》。圖/新京報記者 浦峰

10餘年來,清華簡整理與研究不僅豐富了古文字、上古音的體系建構,更豐富了學界關于古文字、簡冊形制、古書流傳等方面的認識,還極大推進了先秦史若幹重大問題的研究,如秦人起源問題、楚國諸王居所、兩周之際鄭國曆史、戰國初年楚、越史事等。

“鴻篇巨制”建構龐大天人關系

記者了解到,《五紀》從篇幅規模上講是目前出土的清華簡中篇幅最大的。“可以說,在整個流傳下來的戰國時期文獻中,這一篇都無愧于鴻篇巨制。”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黃德寬告訴新京報記者,這一輯(第十一輯)非常重要,它圍繞思想這一核心問題,從天講到神,從神對應到人的社會道德體系,提供了非常豐富的思想和文化。

“因為洪水泛濫,整個社會管理和道德體系出現了混亂,這件事驚動了上帝,是以開始整理日、月、星、辰、歲……将星辰曆象與禮、義、愛、仁、忠五種德行,天神地祇所司所掌一一相配,更大篇幅集中于與之對應的人事行用,涉及樹設邦國、禮儀祭祀、人倫德行、土工百物、兵戎戰事、生育繁衍、人體疾祟等各個方面。”黃德寬在接受采訪時講述了《五紀》的内容。

“我認為它是清華簡中最重要的篇章。”黃德寬表示,這一篇文獻内涵極其複雜,同時也非常重要,它展現了戰國時代人們對天、地、神、人關系的認知,建構了一個天人關系的龐大系統。“在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中,像這樣全面系統談及天人關系的文獻是第一次發現。”

黃德寬告訴記者,該文獻涉及天文、人體、疾病、山川、萬物,每一方面的内容都為科技史、思想史、文化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定會引起許多領域學者的重視,也為社會各界了解中國古代天人觀念提供寶貴的典籍資料。

“咬文嚼字”等待“靈光閃現”

“這幾年基本上主要精力都放在清華簡上,整天都在琢磨這個事兒。”黃德寬向記者說道。

清華釋出戰國竹簡“破譯”新成果:發現戰國時代複雜天人體系

清華簡上的“日月星辰歲”文字。圖/新京報記者 浦峰

記者了解到,第十一輯研究報告的整理工作從2020年第十輯傳遞之後就開始準備了。一年中,仍然遇到了不少困難。為了確定實體研究報告的進行,采取了集體合作研究的傳統,多次采取集體會讀等方式來解決疑難問題,就一個難點反複切磋。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既感到研究的困苦,有時候覺得茫然無解;也感受到突破問題的快樂,享受研究帶來的樂趣。這基本上是工作常态。”黃德寬稱。

難在哪裡?首先是認字,要考釋清華簡中未見之字。字理清了,還有佶屈聱牙的詞句等待梳理。即便有點“文通字順”的意思了,仍然面臨竹簡大多為古書佚籍,僅有極少數有傳世文獻可與之對照的困境。

面對困局,黃德寬的建議是根據難點反複琢磨材料,并通過大量文獻閱讀開拓思路。“需要綜合考慮,等待腦子裡的‘靈光閃現’,然後研讨其可靠性。”

“非常難做,一個字一個字摳,有時候摳半年也摳不出來。”黃德寬打比方稱,簡文當中有一個字,“從來沒見過,樣子很奇怪”,一開始大家大體上知道它是指人體小腿的一個部位,但這到底是什麼字?大家都不能确認。後來經過反複研究,才能确定無疑地說,這個字是“骸”。

這一輯報告交初稿時,有一個未解的字沒有寫進去。“這個字與造酒有關,後來我跟賈連翔老師(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副教授)一起出差,在火車上我們倆突然靈光閃現,想到可能是濾酒的‘濾’。我們立馬開始查資料進行驗證,發現的确古代就有濾酒器,還是陶作的,而且有實物。這個字放在那兒,意思就講通了。”

黃德寬說,有時候遇到沒有把握的情況,就會采取兩種說法,先在報告中寫上自己較為傾向的說法,再把另一種可能的說法放在後面。

将出版18卷本《清華簡校釋》、公布紅外照片

“一年一本研究報告,我們咬着牙還要按照這個節奏往前走。目前出到第十一輯,可以說已經完成了三分之二,推算後面大約還要四五年時間才能完成全部的整理工作,也就是說最終可能要出15輯報告。”黃德寬說道。

據悉,文獻第十二輯的研究工作也已經啟動。“第十二輯也是一個長篇,涉及到上古史,且主要不是講史實,而是圍繞思想、治國理論、社會治理等展開。”

記者在釋出會上了解到,清華簡整理研究已進入到最後的攻堅階段,團隊将克服困難,保證每年一輯的整理出版進度,“不負社會與學術界的期待。”

整理清華簡文本是該團隊目前最主要的工作。黃德寬表示,在整理過程中會伴随再研究、再讨論,随着認識的深化,前面公布的研究報告中有一些當時未解決的問題,現在可以解決了,在學術界也有很多新的意見;另一方面,目前這些文本使用起來還比較困難,是以學術界一直有一個期待,希望清華大學能夠提供便于不同學科學者使用的清華簡。

是以他認為,非常有必要及時啟動另外一項工作。“其實我們已經和一家出版社商議啟動18卷本《清華簡校釋》出版工作,在原來報告基礎上,把相應主題的内容集中,然後吸收新成果,寫出适合一般學者閱讀的注釋文本。同時,我們會在這套書中公布全套的清華簡紅外照片,這是過去沒有公布過的,專業學者也可以友善使用。”

此外,黃德寬稱,為了友善海外學者,還啟動了與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國際知名漢學家夏含夷的合作,由他領銜組織國際漢學家和清華大學合作将把清華簡翻譯成英文。“讓清華簡走向世界,友善國際學者更好地使用中國出土的新材料,發揮清華簡在中國乃至世界學術文化方面的作用。”

記者 馮琪 編輯 缪晨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