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紅色印記丨甯津縣崔楊村:斑駁舊廠房“變身”全國最大村級美術館

在甯津縣柴胡店鎮崔楊村,這個有着690口人的村莊,在抗日戰争時期是一片紅色沃土,上世紀90年代以來陸續辦過地毯廠、化工廠,現在卻是書畫創業基地、美術館……

紅色印記丨甯津縣崔楊村:斑駁舊廠房“變身”全國最大村級美術館

地處甯津城東偏南20多公裡的崔楊村,抗戰初期曾是冀魯邊區黨政軍上司機關活動的中心,蕭華司令員、津南地委書記馬振華烈士經常在此居住活動。當時,為支援抗戰,崔楊村黨組織負責人任玉傑變賣家産組織起四盤鐵匠爐,為八路軍遊擊隊打造保家衛國的鋒利大刀,該村先後有17名烈士為國捐軀,這些都成為《大刀記》的原型之一。

紅色印記丨甯津縣崔楊村:斑駁舊廠房“變身”全國最大村級美術館

如今,甯津縣柴胡店鎮崔楊抗日戰争紀念館裡陳列着形式多樣的大刀,鏽迹斑斑的刀鋒是曆史的見證,訴說着昔日的榮光。

在這片浸滿紅色印記的熱土上,任玉傑的孫子任廷水,已經幹了30多年的村支書,曾榮獲全省優秀共産黨員稱号。上世紀90年代,任廷水帶領村民辦企業緻富,先是辦起了手工地毯廠,因為出口形勢變化,2000年以後開始轉型辦起了化工廠,周邊也先後辦起了多家配套的小化工企業。最多時,村裡有1/3的村民在這些化工廠上班。

任廷水說:“幹化工,自己和很多村民的确緻富了,但是村裡污染問題難以解決。近年來,生态環保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崔楊是紅色的、是綠色的,但不能是黑色的。”2013年到2014年,崔楊村的化工廠相繼停産。

任廷水一度想嘗試帶領企業進區入園,但最終決定徹底轉型。做地毯生意時,他認識了北京宋莊畫家村的許多畫家,村裡有許多閑置的廠房,能不能邀請他們來當地寫生創作?說幹就幹,他将原來占地上百畝的舊廠房、舊倉庫,相繼改造成展廳、畫室、工作室、美術館;他在村南建設了苗木花卉基地、采摘園、垂釣園,在村裡大搞綠化改善環境;他将原來的職工食堂改為畫家食堂,将住房改造成人才較高價的電梯大廈;2015年9月30日,崔楊抗戰紀念館對外開放……

紅色印記丨甯津縣崔楊村:斑駁舊廠房“變身”全國最大村級美術館

在3000平方米的油畫展廳、2500平方米的國畫展廳,手工地毯、廢舊器械等工業遺留品随處可見,與牆壁上一幅幅書畫藝術交相輝映。

如今的崔楊村,已經建成全國規模最大的村級美術館,在圈内也有了不小的影響力:3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書畫名家在此常住,館内收藏有幾千件國畫、油畫、書法、雕塑等藝術作品,美術館每月會舉辦各類大型展覽,涉及知名藝術家400餘人,每年接待遊客近10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