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開拍吧》比《導演請指教》更真實?

文 │經緯

當表演競技類節目讓觀衆對演員們評頭論足已近疲倦之際,導演們同台PK并接受觀衆審視和評論的節目就成了今年影視綜藝的“香饽饽”。前有《導演請指教》以各種争議性話題和戲劇性十足的沖突場面博得全網超高熱度,後有《開拍吧》空降愛奇藝低調開播引發關注。

《開拍吧》比《導演請指教》更真實?

相比于《導演請指教》開播月餘熱度依然強勁,時常占據骨朵熱度榜第一,《開拍吧》剛上線一周尚在蓄力,在熱度層面《開拍吧》略遜于《導演請指教》,但從目前的口碑回報來看,《開拍吧》或将扳回一城。

《開拍吧》比《導演請指教》更真實?

毋庸置疑,《導演請指教》的“高熱”與節目中各路人馬的争辯和沖突密不可分,而相對“低溫”的《開拍吧》則平和與溫潤許多。那麼,從兩檔綜藝對當下電影導演所面臨的創作環境呈現來看,是否有打開類“表演”綜藝的新局面?在真實性和對行業的深刻揭示上有何啟發和不足?

作品播映與導演發掘

自開播以來,《導演請指教》雖始終處在一片争議聲中,但在發掘優秀導演的層面上,該節目确實做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拿作品說話”。第一賽段就湧現出了關錦鵬的《人間煙火》、曾贈的《愛情》、甯元元的《五行書院》、吳中天的《售》等被制片人、影評人和大衆較為一緻稱贊的作品。在第二賽段中,王一淳的《音樂之聲》、錢甯黃的《觀察者》、德格娜的《巴德瑪》等短片也普遍受到各方好評。

《開拍吧》比《導演請指教》更真實?

關錦鵬作為早已被公認的大師級導演,其作品和執導水準自不必說,而曾贈、甯元元、吳中天、王一淳、錢甯黃、德格娜等一批此前并不為大衆所熟知的導演,也在各自作品被廣泛認可的基礎上,或将被業界和市場重點關注。

包貝爾、韓雪、吳鎮宇、蔡康永、梁龍這幾位由知名演員、主持人、歌手跨界而來的導演,在彙聚各方目光的同時,雖然也在作品中展現出了各自的才華與實力,但總體來說,他們的表現并不出色。而畢志飛、相國強的自信與執着在引起大家普遍質疑的同時,似乎也折射出某些從事電影導演職業人員的另一種傾向。

《開拍吧》比《導演請指教》更真實?

鑒于《開拍吧》目前隻播出了兩期,還不能判斷出節目中的作品品質、導演水準與《導演請指教》相比如何,但從已播映的兩部短片作品來看,兩位導演也是各有特色。易小星擅長喜劇,節奏把控較好,但故事層面的“不真實”也讓他執導的《誰拿了我的外賣》被影評人打出了5.25的低分。沙漠導演的《刹車》因其抑郁症的選材和頗具質感的畫面呈現,獲得了陳凱歌、舒淇、陳思誠的一緻“強推”。

《開拍吧》比《導演請指教》更真實?

作品雖尚未播出多少,但《開拍吧》在對導演個人的性格展示和從業經曆介紹方面,用了較多時長去呈現。

《開拍吧》比《導演請指教》更真實?

以頗具喜感和出彩的郝傑為例,在拍出了高口碑文藝片《光棍兒》《美姐》并是以兩次榮獲first影展最佳導演獎的時期,他年少輕狂、心高氣傲,經常發表一些“狂妄”的“郝言郝語”,但蟄伏6年沒拍電影的他,在節目中面對演員和“綠燈會成員”時的緊張、局促,但又十分真誠和執着的表現,讓在場的人捧腹大笑的同時也帶來不少驚喜。在第3期的節目預告裡,他的作品似乎震驚全場,令人期待。

産業鍊條與創作環境

兩檔綜藝所宣示的初衷都是為了竭力還原當下的電影創作環境,力圖發掘優秀的導演和作品,在此意義上,二者确實都在一定程度上為觀衆揭示了一部電影從構思、選角、找錢、拍攝、播出,到最終接受專業評價及大衆投票的一系列過程,讓導演這一幕後職業徑直走向了台前。

從節目形式來看,《開拍吧》并沒有《導演請指教》那麼廣泛的覆寫性和強烈的競技意味,這種操作有利有弊。

首先是在所邀導演的代表性上,相比于《導演請指教》彙集了16位年齡各異、實力參差的新人導演、跨界導演及成熟大導,《開拍吧》隻邀請了6位青年導演,對于行業整體狀況的呈現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另一次元上,這種“人少”的節目也在聚焦導演個人人設,充分展現作品水準的層面上,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開拍吧》比《導演請指教》更真實?

其次在競技與評價機制上,《導演請指教》設定了三個賽程分别展現導演與演員、導演與制片人、導演與觀衆及市場之間的關系,并在每個賽程分别以IP改編、制片人指導、純原創拍攝的角度實作兩兩PK進行淘汰,讓導演和作品分别接受制片人、影評人、普通觀衆的評論與打分,較為多元化地呈現了電影産業鍊各環節以及電影作品面世後所可能遭遇的各種不同的評價體系。

《開拍吧》則更為簡化,直接模拟一部原創電影的拍攝和上映過程。從故事創意到演員選擇,從給“綠燈會”講故事、拉投資到實際拍攝,從影評人打分到直面觀衆,每一個環節都跟《導演請指教》呈現的内容相似而不相同。

《開拍吧》比《導演請指教》更真實?

為了突出以導演為核心的節目效果,選擇演員的環節被壓縮至10分鐘左右;導演們在有限時間内介紹自己的團隊,闡述自己的故事,以期獲得“綠燈會”投資的“面試場景”,更接近于真實的拍攝前拉投資、走創投的狀況;15分鐘的短片節目給了每位導演20天的拍攝時間,比較符合現實中的制作周期;電影公映前,請專業影評人觀看并打分的環節,導演們走進影院宣傳自己作品、直面大衆的環節都較為符合實際狀況。

但簡化的呈現勢必會帶來一些負面的效果。

《開拍吧》比《導演請指教》更真實?

比如對于現實中的新人導演來說,開拍前能夠順利拉到投資是極為重要且困難重重的一步,但在《開拍吧》中,6位導演拉到“綠燈會”投資似乎是極為容易的。拉拉家常、客套寒暄一番,十萬、數十萬就到手了;主持人張紹剛旁敲側擊說上幾句,投資就成了;“小白導演”王珞丹為了不劇透,在沒有說清楚自己故事内容的情況下,劉震雲就直接給她投了80萬。現實中的投資人絕非如此非理性。

影評人或成最大輸家?

這兩檔聚焦導演的綜藝除了關注作品、發掘導演、呈現創作環境外,更多引起人們讨論的還有大家對影評人這一群體的廣泛質疑。

在《導演請指教》裡,更多呈現的似乎并不是導演對導演、制片人對導演的指教,而是影評人對導演的指教,以及影評人對大衆的指教,整個節目幾乎把影評人與導演、大衆分别對立了起來。

在點評梁龍導演的《瘋狂的外星人》時,大衆和影評人發生了嚴重的“沖突”。影評人認為,“就是好,這是事實”,“讓我産生一種莫名的愉悅感”,而大衆則認為,“有些老師的點評有點故作高深”,影評人接着反駁:“我們影評人就是用我們的專業去引導你們。”如此火藥味十足,讓許多網友對于部分影評人産生了不滿情緒,進而質疑他們的專業能力。

《開拍吧》比《導演請指教》更真實?

再有,在點評吳鎮宇的《記》時,影評人王旭東提出:“電影,不需要讓觀衆看懂,他是一種表達。”賽人評價甯元元的《五行書院》時說:“導演對表演的控制還不夠精細,好的表演全部來自好的導演,沒有好的導演,不可能有好的表演。”這個說法随即引起了郝蕾的強烈不滿:“您先去學學表演,咱們再讨論這個問題,好嗎?”賽人接着回了一句:“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不用學表演!”沖突感十足。

《開拍吧》比《導演請指教》更真實?

而在具體的投票環節,更能看到大衆與影評人審美的兩極分化:王瑒的《讀心》大衆上座率84%,影評人上座率22%;德格娜的《回到伯勒根河》大衆上座率58%,影評人上座率94%;韓雪的《逾時未送達》大衆上座率高達87%,而影評人上座率隻有18%……

在《開拍吧》中,同樣存在這種情況。在最新一期的預告裡,郝傑的作品震驚全場,被影評人捧為“神作”的同時,卻似乎在大衆那裡遭到了不了解。而易小星更是直接喊出了“影評人是跟我們觀衆做對的”的口号。實際上,大衆和影評人之間并不存在這種天然對立的關系,隻是很多時候為了節目效果,在剪輯上會做衆多沖突與對立的引導。

《開拍吧》比《導演請指教》更真實?

當整個電影行業在疫情的沖擊之下,面臨艱難處境,更多新人導演無法獲得更多拍片資源和機會的時候,或許并不能把改善行業狀況的希望寄托在此類導演競技綜藝身上,但正如愛奇藝CEO龔宇日前在《開拍吧》探班會現場所說的:“我們為電影行業拓寬了空間”。愛奇藝需要這檔節目,電影行業也同樣需要。

《開拍吧》比《導演請指教》更真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