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時代的文藝必然以主流價值為底色

“以文化人,更能凝結心靈;以藝通心,更易溝通世界”“立德樹人的人,必先立己;鑄魂培根的人,必先鑄己”……連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引起熱烈反響。殷殷囑托、深情期許,令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受鼓舞,更為新時代文藝工作指明了方向。

時代的文藝必然以主流價值為底色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文藝是時代的鏡子,記錄着家國變遷,映照着世道人心。從曆史上看,每個時代都會誕生自己的代表作品,而一部好的作品不僅會對社會發展産生強大的推動力,更會對一代人的人生選擇産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抗戰年代,《義勇軍進行曲》《松花江上》唱盡山河染血、國破家亡的悲憤,喚醒了民族之魂;建設時期,《創業史》《我為祖國獻石油》表達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心聲,振奮着進取精神;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春天的故事》《平凡的世界》記錄風起雲天、潮湧東方的希望,鼓舞了上下求索的熱情……一行行文字、一個個畫面、一段段旋律,厚培着一代代國人的精神家園,更激發出推動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磅礴力量。

誠如作家梁曉聲所說,人應該有兩個故鄉,一個是現實地理的故鄉,另一個則是精神上的故鄉。幫助更多人找到精神上的栖息地,是文藝工作者肩負的時代責任。且看今天,大潮疊起、風雲際會,文藝創作空前繁榮,文藝作品浩如煙海。但毋庸諱言,大衆在感覺目不暇接的同時,又常有不夠“解渴”之感。數量高企但精品仍缺,繁華熱鬧而缺少沉澱,這是過去一段時間文藝創作的客觀現實。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有些人把吸引眼球、拉動流量當成創作的全部要義,架空玄幻、曆史戲說、爛俗感情充斥,雖然看上去花團錦簇,但經不住認真審視,更經不起時間檢驗,遑論價值引領、豐盈精神。

什麼樣的文藝作品才能傳得開、立得住、留得下?簡而言之,應當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承載一個時代的主流價值。今天的中國,正處在蓬勃崛起、民族複興的大時代,國民自信愈發堅定,家國認同愈發深刻。特别是近幾年,在建黨百年的今昔對比中,我們更懂得幸福生活彌足珍貴;在全面脫貧的決戰決勝中,我們見證着一個政黨的初心使命;在抗擊疫情的同舟共濟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國家的民本情懷……對曆史的回望、對現實的體悟,國人對自己的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有了越來越深刻的了解,“我愛我的國”成為一種樸素的心聲。這樣的時代氣質應當印刻在文藝創作當中,更應當成為當代文藝作品的鮮明特色。

所謂“文以載道”,文藝作品歸根結底要服務于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曾幾何時,總有人說主旋律作品曲高和寡,這本質上是因為創作陷入了窠臼。《大江大河》制片人侯鴻亮講過一個趣事,“之前在家看導演粗剪完的片子,我20歲的兒子便産生了質疑,‘你拍的戲有人看嗎?’。但是當他在客廳多轉幾圈、無意瞥了幾眼之後,竟慢慢地和我一起将劇看完了。”再看近些年,再現峥嵘歲月的《覺醒年代》《香山葉正紅》,着眼田間地頭的《山海情》《我們是第一書記》,塑造鮮活人物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話劇《谷文昌》……無論是小人物的大故事,還是大人物的小故事,這些作品都赢得了口碑和熱度雙豐收。事實證明,不同年代固然有風貌之别,不同代際固然有代溝存在,但有些精神特質總能穿越時空,主流價值總能打動人心。對人民、對時代心懷敬意,對國家發展建設飽含熱情,對人性之美深刻感悟,所有題材都可以“唱出”有品位、有市場的“主旋律”。

“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現在的中國人不僅“組織起來了”,更在精神上挺立起來、凝聚在了一起,文藝創作正迎來一個黃金時代。廣大文藝工作者要不斷拓展創作的題材、内容、形式、手法,讓作品更加貼近生活、引人入勝。特别是眼下,年輕人已成為傳承文化的主力軍,他們對新生活有獨特的體驗,也更呼喚時尚的表達。在動畫短片《病毒往事》中反擊西方叙事;在“超燃Rap”《十四五@十四億》中聽發展節奏;在故宮、敦煌等國潮IP裡品國粹經典……多一些“年輕态”的創意表達,主流價值才能更好“破圈”傳播。

“慢工才能出細活。”“衡量文藝工作者的标準是作品。”從不少文藝工作者的心聲中,可以看到整個行業的理性回歸。堅守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的信念,當代文藝會在曆史長河中留下濃墨重彩一筆,也必将不負時代的饋贈,為未來中國發展積蓄更多正能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