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代徐霞客”馬中欣,用5年重走三毛路,隻為揭穿三毛愛情謊言

三毛無疑是當代文學史上的一個獨特存在。在她的筆下,荒涼而貧瘠的沙漠成了一片澆灌愛情和生活的樂土,引起了無數青年的向往。

1976年5月,三毛的第一部作品集《撒哈拉的故事》正式出版,受到了讀者們的極大歡迎,在之後的一個半月内就重版了三次。

在這本書中,三毛用清新自然、平和質樸的語言,記錄了她和夫妻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的生活點滴,充滿了異域風情,讓我們看到了她的随性、浪漫和堅韌,以及她與荷西的美好愛情。

直到如今,三毛的故事依然在吸引着一大批向往自由浪漫生活的讀者。

“當代徐霞客”馬中欣,用5年重走三毛路,隻為揭穿三毛愛情謊言

三毛一生浪迹天涯,用熱愛生活的腳步,喚醒了人們内心對純真、愛情和自由的渴望。撒哈拉沙漠,是她短暫人生中的靈魂栖息地。

三毛于1943年出生于重慶,本名陳懋平,後改名陳平。這個名字帶着時代印記,也寄寓着父母對她的愛。她的父母希望早日回歸和平,也希望自己的女兒一生平平安安。可惜,這個名字并沒有為她帶來好運。

1948年,三毛随父母遷往台灣。三毛自幼飽讀詩書,國中時已遍覽世界名著,隻是數學不好。為了提升成績,她隻得采用背題的笨方法。一向數學很差的三毛竟然考了一百分,老師難以置信,認為她一定是作弊了,就在她的臉上畫了兩個零蛋。從此,三毛患上了抑郁症,不願再去上學。三毛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是以她還是受到了較好的教育。

“當代徐霞客”馬中欣,用5年重走三毛路,隻為揭穿三毛愛情謊言

三毛一生的情感經曆都是坎坷的,遇見荷西,隻是短暫的美好。

休學的七年時間裡,三毛在父母的教育下學習古詩文和英文,并先後師從三位畫家習畫,發表了一些作品。1964年,三毛用一封自薦信獲得了到中國文化大學旁聽的機會。在這裡,她遇到了初戀梁光明。

兩人的戀情持續了兩年多,最終因為三毛的逼婚而結束。三毛起初愛得小心翼翼,或許是因為缺乏安全感,她多次要求對方結婚,而梁光明卻以事業未成為由拒絕了。三毛以去西班牙留學相要挾,導緻二人分手。她為了挽回,甚至不惜以生命威脅,卻讓對方越離越遠。

三毛覺得自己“變成了一隻無所謂的花蝴蝶”,飛離了這片傷心地,到西班牙留學去了。留學期間,她與荷西初次相遇。荷西愛上了比自己大八歲的三毛,說六年之後,自己服完兵役就要娶她。而在三毛眼中,當時的荷西隻是個像弟弟一樣的存在。

“當代徐霞客”馬中欣,用5年重走三毛路,隻為揭穿三毛愛情謊言

或許是命中注定,六年之後,他們果然在一起了。在這期間,三毛又經曆了兩次情感傷痛。1970年,三毛留學歸來,不顧父母反對,愛上了畫家鄧國川,結果卻發現對方已有家室。而後,三毛接受了一個德國教師的求婚,未婚夫卻在結婚前夕猝逝了。

在内心的傷痛中,三毛想起了曾經在《國家地理雜志》上看到的撒哈拉沙漠,那“屬于前世回憶似的鄉愁”,決定重返西班牙,邀請荷西一起去撒哈拉沙漠生活。荷西一直愛着三毛,記着自己的承諾,情願放棄更好的工作機會,與三毛相守。

通過《撒哈拉的故事》,我們能夠看到兩人的浪漫愛情和幸福生活。三毛終于找到了願意與自己相守的夫妻,收獲了愛情,療愈了内心傷痛,煥發出了極大的生活熱情。

三毛是創造生活的人,她從小就有的拾荒愛好在這裡發揮了很大作用,她用撿來的東西構築起了一個溫馨的小家。

“當代徐霞客”馬中欣,用5年重走三毛路,隻為揭穿三毛愛情謊言

我覺得,《撒哈拉的故事》最動人的地方不在于異域風情,甚至也不在于愛情,而在于三毛文字中流動着的生活熱情。她告訴我們,一個人可以去追求自己渴望的生活。

我想,這就是三毛受讀者喜愛的原因。一直以來,都有很多人不遠萬裡去到撒哈拉,隻為了看一看三毛曾經生活過的地方。三毛,已經成了無數文學青年心中的偶像。

而在追尋三毛足迹的人中,卻有一個人自以為是、來者不善,他就是有“當代徐霞客”之稱的旅行作家馬中欣。他用5年時間重走三毛路,寫了一本《三毛真相》,隻為了揭穿他所認為的三毛的謊言。

在被問及這樣做的用意時,他說:“一是為了‘以正傳言,以了我的探奇之心’,二是實在看不慣那些單純少男少女被假象蒙蔽。”

“當代徐霞客”馬中欣,用5年重走三毛路,隻為揭穿三毛愛情謊言

很明顯,馬中欣是帶着預設去尋找證據的。他一路上采訪了許多人,拼湊出了一個虛僞、自戀、醜陋且神經質的三毛,說三毛和荷西的愛情是假的。

他認為,荷西其實隻有高中學曆,家境等各方面條件也不好,三毛不會真的愛上這麼一個平庸的人,三毛還在荷西去世後先後愛上了賈平凹和王洛賓。

這是多麼的荒唐!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待愛情,哪裡還會有真正的愛情?三毛在荷西意外去世後悲痛欲絕,很長時間後才走出陰霾。在《夢裡花落知多少》一書中,我們就能看到她内心的悲痛。後來的情感經曆又怎能證明她沒有愛過荷西呢?

“當代徐霞客”馬中欣,用5年重走三毛路,隻為揭穿三毛愛情謊言

從他人的眼光中,永遠也拼湊不出一個完整而真實的人,更何況作者本來就帶有不懷好意的預設。

于是,我們看到了這樣一本充斥着惡毒語言的書,作者甚至在最後總結道:“三毛之有今日,自悲,悲人,人悲,乃是前世種下的因,今世有報:克夫,無後,自缢。”實地走訪了一圈,最後卻又繞回了宿命論,說這是三毛的報應。其用語之惡毒,着實令人憤慨。

馬中欣想要告訴人們,三毛書中所謂的詩與遠方都是虛假的,真實的生活隻有一地雞毛。但他不明白,生活是屬于每個人自己的感受,而非他人的眼光。

三毛沒必要把自己的生活美化給别人看,她寫的是自己身處其中的所見所感。無論在别人看來有多虛假,那都是屬于她的真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