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期刊精粹 | 療愈再生與可持續發展——西雅圖城市文化空間規劃建設【2024.2期】

作者:國際城市規劃
期刊精粹 | 療愈再生與可持續發展——西雅圖城市文化空間規劃建設【2024.2期】

戳這裡檢視本文精華版

【摘要】随着全球化後工業時代的到來,文化成為支撐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文化空間規劃建設也被視為城市再生與轉型發展,增強城市文化競争力的重要路徑。西雅圖是文化空間産生與發展的典型代表。本文基于西雅圖的發展曆史與國際背景,将其文化空間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并從文化空間建設、政策支撐、技術融合等角度進行剖析,發現其順應國際發展格局,以文化空間為引擎促進城市再生與發展,開展兼顧社會平等目标的計劃項目,依托先進科技探索文化空間建設路徑。這對大陸探索以文化空間為觸媒的城市轉型可帶來有益啟示:充分認識文化空間對城市綜合發展的助推作用,定制立足自身、兼顧多元需求的文化空間供給模式,形成新舊融合立體複合的文化空間供給路徑,以及不斷完善制度保障與技術支撐。

引言

文化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後工業時代的到來使西方工業革命以來的傳統工業城市結構面臨轉型,它們将城市文化視為重塑城市特色、振興城市經濟的重要手段,文化在其城市發展中具有核心引領地位。聯合國人居署2020年世界城市論壇“城市的機會:聯系文化與創新”(Cities of Opportunities :Connecting Culture and Innovation)強調,城市在面對挑戰和競争的情況下,将文化和創新緊密聯系起來,為富有創造力和創新精神的個人和群體提供機遇、解決城市發展中面臨的各種挑戰變得刻不容緩。202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銀行聯合釋出《城市·文化·創意:以文化和創意為支點促進可持續的城市發展和包容性增長》(Cities, Culture, CreativityLeveraging Culture and Creativity for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and Inclusive Growth)報告,強調曆史、文化、創造力和城市都是社會進步的關鍵推動因素。

文化空間逐漸成為城市規劃建設的重要内容。城市空間是文化的容器,文化的儲存、流傳和創新都發生其中。聯合國人居三(UN Habitat Ⅲ)釋出的《新城市議程》(New Urban Agenda)指出,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下,文化與文化多樣性對推動城市、居住區的可持續發展作出重大貢獻,在現代城市規劃中應居于優先戰略地位,支援合理利用文化資源。文化空間規劃建設是增強城市文化競争力與吸附力,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引擎,提升城市的創新能力與全球競争力的重要空間路徑和戰略支點。對于面臨環境重塑和再生的城市,大量空間改造與複興項目将會為人民和城市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經濟回報。通過将文化空間與文化活動、藝術形式、新興科學技術手段相結合,或将曆史文化空間注入新功能以激活失落載體等措施,文化空間建設逐漸成為促進居民文化互動、展現城市精神和複興城市的手段。

文化空間屬性豐富,涉及衆多學科領域,從既有研究來看,國内外由于文化差異對文化空間的定義和研究方向有所不同。國内研究城市文化空間起步較晚,關注文化空間屬性較多,近年來逐漸轉向城市文化空間結構的優化研究。國外城市文化空間研究更加偏向文化空間精神意義與實用功能的融合,強調其與城市旅遊、綠色生态空間、經濟消費的融合。魏偉等從不同層面分析對比國際城市的文化空間發展現狀,提取文化空間塑造經驗并指出了其對大陸的有益啟示。随着研究的深入,文化空間反映城市文化發展現狀、提升城市核心競争力、促進城市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得到國内外學界的認可,文化空間的内涵與外延被不斷拓展。但是,當下就文化空間對城市發展作用機制的研究仍較為薄弱,我們有必要借鑒發達地區的國際經驗。

西雅圖曆史雖短但文化脈絡清晰,在經曆了世界博覽會、世界大戰、經濟蕭條之後以迅猛之姿成為全球著名的創新城市,是美國西海岸的文化、經濟、教育中心。如今的西雅圖城市人口結構多元,有色人種約占城市人口總數的35.5%,主要包括亞裔、非裔、西班牙裔、拉丁裔以及美洲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土著等;其經濟發達,亞馬遜、星巴克、惠好等多家世界五百強企業總部均設立于此;其教育水準高于美國平均水準,文化設施齊備,文化空間衆多,大中小型文化活動豐富多樣。西雅圖是合理挖掘利用城市文化資源、積極建設文化空間的典型城市,其文化空間規劃建設一直在續航城市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城市再生與活力提升。是以,本文以西雅圖城市文化空間為例展開研究,闡述文化空間建設促進城市療愈再生與可持續發展的成功經驗,希望為大陸現代文化空間規劃建設提供新思路。1 西雅圖文化空間發展階段與價值分析始建于1869年的西雅圖在20年後遭遇了一場大火,城市的重建為人民帶來數千個就業機會,城市發展真正進入起步階段,劇院、酒吧等文化娛樂場所随之興起。随後西雅圖進行了兩次系統性規劃,第一次是1903年由奧姆斯特德兄弟提出的注重公園和康樂發展的綜合性系統規劃——系統整合了公園綠地、運動場地以及其他娛樂休憩空間,使市民能夠充分享受室外娛樂設施(圖1)。第二次是1910年維吉爾·博格(Virgil Bogue)以奧姆斯特德系統規劃為基礎,首次在全面規劃中提出文化空間規劃建設,核心是建立一個宏偉的市政和市民中心作為西雅圖卓越的文化聚會場所。兩次規劃為後期城市發展和文化空間建設做了充分準備,文化空間在此基礎上始終貫穿城市發展程序中蕭條、複興、轉型、再發展的每一個階段,各個階段文化空間的建設和政策計劃的實施事實上都是解決當時社會問題或迎合城市發展趨勢的重要手段。是以本文以城市發展大背景作為分期依據,将西雅圖文化空間建設分為四個階段,茲述如下。

期刊精粹 | 療愈再生與可持續發展——西雅圖城市文化空間規劃建設【2024.2期】

圖1 1908年奧姆斯特德兄弟提出的西雅圖市系統規劃

1.1 經濟蕭條時期(1929—1940年):發揮文化空間的“療愈”作用

1930年代初美國經濟危機爆發,西雅圖發展停滞,進入大蕭條時期,城市活力喪失,人民陷入待業陰霾,社會動蕩中人民的精神需求凸顯。文化空間是凝聚人民精神的重要場所,其發揮的療愈作用更是成為這一時期抵禦危機的良藥。建立于1914年的康尼什藝術學院(Cornish College of the Art)的最初功能是為兒童提供音樂教育,卻在1930年代被賦予新的時代内涵與責任,成為新形式戲劇、音樂和表演藝術作品的創作地,衆多當時著名藝術家将此處作為重要活動場所,藝術學院在艱難歲月裡因藝術文化而散發活力,成為推動城市複蘇的重要場所。與此同時政府實行“聯邦一号”(Federal Project No.1)項目以扶持城市藝術文化發展,目的是創造新的文化環境以鼓勵藝術家探索藝術文化新形式和新方法,促進多元價值的表達。在這樣的政策支援下,以綠湖劇院(Green Lake Theater)為代表的一大批影劇院得以建設開放,形成了以傑克遜街(Jackson Street)為代表的西雅圖多種族音樂社群,成為該地區爵士樂表演的核心,同時西雅圖的電影、交響樂等的發展都進入黃金時期。

1930年代,政府鼓勵失業市民參與到公園、娛樂中心和建築項目等文化空間的改造建設中,不僅為失業市民提供就業機會,維持了社會穩定,還為藝術家提供工作空間,便于他們創造充滿希望的作品進而為市民傳遞積極的生活觀念。與此同時,文化空間也作為藝術文化走向大衆的媒介,促使西雅圖真正成為藝術文化中心。可以說蕭條時期的文化空間見證與承載了當時藝術文化發展的新制度和持久藝術成就療愈了人民的精神世界,更為城市複興作出重大貢獻。1.2 城市複興時期(1940—1970年):以文化空間建設平衡城市郊區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波音公司的騰飛在加快西雅圖經濟複興的同時也帶來了城市過度郊區化、城市中心區衰敗等問題,政府分别于1956年、1963年提出西雅圖綜合計劃和蒙森計劃(Monson Plan),重點在于重建市中心。然而,計劃忽視了對城市曆史文化的保護,故未能持續實施。此時文化空間建設成為平衡城市郊區化的重要手段——通過曆史文化空間的修複再利用,吸引了衆多遊客慕名前往市中心參觀。西雅圖地下城【1889年大火燒毀西雅圖市中心,重建後的市中心将街道擡高,在先鋒廣場地區形成了保留有大火之前遺存的地下空間,被稱為地下城】旅遊線路的啟動正是通過開發城市地下曆史資源帶來人流回聚的成功案例。政府同時積極響應《國家曆史保護法》(The National Historic Preservation Act)并于1966年頒布《示範城市和大都市發展法》(Demonstration Cities and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Act),正式提出修複活化文化空間、選擇合适的曆史保護官員等相關内容,地下城所在的先鋒廣場成為第一批受到保護的曆史街區。

除了對曆史文化空間的開發,新文化空間也在以極快的速度發展。西雅圖将舉辦“21世紀世界博覽會”(Century 21 World's Fair)作為興建城市文化空間的良機,選擇西雅圖市中心以北的場地,跨越12個街坊,對原有兵工廠和學校的體育場、大會堂等設施加以更新改造,又建立了造型前衛的太空針塔、露天會場、未來主義體育館(Key Arena)、美國科學館即今天的太平洋科學中心(Pacific Sciences Centre)等多處建築和文化設施。其中太空針塔成為當時乃至今天西雅圖最著名的地标性建築之一,世博會結束後這片地區被打造成一個擁有30多個文化、教育、體育和娛樂組織的強有力的文化中心。

這30年間,以保護、修複、重建為主題的文化空間建設保留了以先鋒廣場、派克市場為代表的曆史文化空間,這些空間在政府的政策引導下逐漸恢複生機。建立的太空針塔作為最高的建築物重新定義了西雅圖的城市天際線,随後建設的面積為74英畝(約合29.95hm²)的新文化中心使城市實體景觀和文化景觀都得以改變和提升,更為城市增添了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圍。曆史文化空間的保護修複和全新文化空間的打造成功吸引了衆多人口,拉動市中心經濟,振興城市中心活力,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城市的蔓延。1.3 轉型時期(1970—2000年):将文化空間建設作為城市走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版塊進入1970年代,波音公司危機使城市面臨重大轉型,可持續發展成為西雅圖追求的一種不過度浪費人力物質資源的城市生活方式。通過文化空間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軟環境”,推動城市轉型并走向可持續發展成為重中之重。1971年,西雅圖藝術委員會(The Seattle Arts Commission)成立,該機構推行的《1%藝術條例》(The 1 Percent for Art Ordinance)對藝術文化項目給予藝術資金支援,極大地豐富了西雅圖的文化空間建設内容。文化機構成立的同時,衆多法規條例也相繼頒布。1973年,為促進街區和建構築物的保護與再發展,市議會制定了《地标保護條例》(Landmark Preservation Ordinance),賦予地方政府保護曆史基礎設施和空間的權力。自此,西雅圖繼先鋒廣場保護區(Pioneer Square Preservation District)後陸續設立了派克廣場保護區(Pike Place Market Historical District)、哥倫比亞市保護區(Columbia City Landmark District)等8個曆史文化保護區和超過450個曆史遺址點(Landmark Designation)(圖2)。分别于1982年和1994年頒布的《土地使用法》23章(Land Use Codes Title 23)和《邁向可持續的西雅圖》(Toward a Sustainable Seattle)綜合計劃,陸續提出了以曆史街區或者地标作為城市的開放空間核心等活化利用措施的建議。《邁向可持續的西雅圖》綜合計劃提出了四項核心價值,分别為社群、環境管理、經濟發展、安全與社會平等,其中環境管理重點關注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建設,并在後續的增補修編中作出了更為細緻明确的規定。

期刊精粹 | 療愈再生與可持續發展——西雅圖城市文化空間規劃建設【2024.2期】

圖2 西雅圖曆史文化保護區和曆史地标分布

轉型時期文化空間得到統籌安排,不同地區的特色文化得到保留與創新,以文化區域為核心帶動周邊建設和經濟發展,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城市片區。以文化空間作為觸媒點形成多元包容的城市文化氛圍不僅帶動文化産業發展,還吸引了衆多包括微軟、亞馬遜、谷歌等在内的高科技産業公司,城市由單一的工業發展模式轉向多元發展。這一過程中,文化成為城市發展的新導向,促使城市經濟結構多元化發展,文化空間建設成為城市轉型的重要依托。1.4 再發展時期(2000年至今):文化空間建設助力城市可持續發展進入新千年,西雅圖已成功轉型為一座創新之城,需要借助文化空間建設手段強化城市身份與特色,豐富居民生活,将自身打造成為一座更具活力且可持續的模範創新城市。為響應城市發展需求,衆多新型文化空間湧現。如2004年對外開放的中央圖書館,外觀獨特,設計突破傳統圖書館的固有模式,結合現代電子技術引入創意資料查找與樓層導航方式,拓展圖書館功能,除閱讀之外還可使讀者享受到完備的休閑娛樂等功能,被譽為“21世紀最重要的新型圖書館”。另外,還有位于市中心的流行文化體驗館、成為現象級城市地标的亞馬遜總部等。經統計,西雅圖現有文化空間827個(圖3),包括文化展示空間、文化生産空間、藝術教育空間、藝術管理空間、文化供應空間等類型(表1)。

期刊精粹 | 療愈再生與可持續發展——西雅圖城市文化空間規劃建設【2024.2期】

圖3 西雅圖各類文化空間分布

表1 西雅圖現代文化空間分類、内涵與數量

期刊精粹 | 療愈再生與可持續發展——西雅圖城市文化空間規劃建設【2024.2期】

以多元的文化空間為基點,西雅圖積極結合科學技術手段開展“平方英尺西雅圖”(Square Feet Seattle)、“大學區:公共藝術與文化步行地圖”(University District: Public Art & Culture Walking Map)、“西雅圖文化遺産指南”(Seattle Cultural Heritage Guide)等項目,旨在通過數字化手段引導藝術家、居民了解并參與到文化空間建設當中。這些項目貫徹社會平等思想,設立多種族文化遺産博物館,宣傳各種族文化,大力扶持有色人種藝術家在現有文化空間中進行自己的作品展示。在“2015—2035年西雅圖綜合計劃”(Comprehensive Plan Managing Growth to Become an Equitable and Sustainable City 2015-2035)中,藝術與文化明确成為城市計劃的一部分,從城市的公共藝術、創意經濟、藝術文化教育、文化空間與場所營造四個方面提出了更加系統化的規定與說明。2016年西雅圖提出了“創造、激活和儲存西雅圖文化空間的30個構想”(30 Ideas for the Creation, Activation &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Space)——通過認證文化空間、促進文化空間規劃建設變革、活化利用老建築等措施達到對文化空間創造、激活、保護的目标。

如今的西雅圖遍布着文化空間,空置的建築都被合理地利用起來作為藝術家工作室、展廳等使用,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充滿積極向上的活力”,當地居民認為“這座城市的實體美感、文化和藝術以及區域經濟活力都非常棒。”“2015年西雅圖綜合計劃草案”(Draft Seattle Comprehensive Plan)中總結了文化空間建設為這座城市帶來的改變:“保留了西雅圖獨特的地方感,增強了城市作為旅遊中心的吸引力并創造了當地就業機會,照顧有色人種而建設的文化空間向人們傳遞社會平等的觀念,形成了良好穩定的社會環境。”21世紀蓬勃的文化空間規劃建設成為西雅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助力。2 西雅圖文化空間規劃建設經驗

活躍的西雅圖藝術文化生态系統正在得到全國範圍的認可,不斷完善的文化空間網絡為這個藝術文化生态系統提供支撐,對城市的許多方面都産生了積極正面的影響。城市形象提升方面,尤其是近10年,西雅圖被評為美國文化最佳城市、美國12大頂級藝術場所之一、世界5大最佳藝術與文化城市之一。社會生活方面,衆多藝術文化空間提供夜間活動場所,将居民和遊客吸引到激發人們創造能力的環境當中,增強社群獨特性的同時提升了街區活力,部分文化空間鼓勵有色人種藝術家優先使用,促使西雅圖成為一個多元包容的城市。産業經濟方面,城市提倡由藝術和文化來振興經濟——文化空間發展帶動創意經濟、文化産業的發展,文化空間自身的活躍也可以對餐館和其他企業産生溢出效應,研究人員已經證明,藝術和文化每年能夠為西雅圖帶來近4.5億美元的收入。

雖然當下西雅圖的城市文化空間遭受了經濟發展過快帶來的房地産行業的擠壓,但政府在積極地提出應對政策,例如将文化空間的開發和建設與房地産結合起來,發揮文化空間的最大作用。筆者基于對西雅圖文化空間建設曆程的梳理,總結出以下三點西雅圖較為成功的文化空間建設經驗。2.1 順應城市發展趨勢,持續進行文化空間建設

(1)順應城市發展創造新文化空間。以大事件為引領是建設新文化空間、激發城市活力的有效手段。以西雅圖主辦的第二次世界博覽會為例——在政府的主導下,舉辦博覽會之前就進行了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改造,結合“未來”主題和西雅圖優越的地理位置建立并布置博覽會的重要建築,塑造了一個全新的更具活力的西雅圖中心,成功打造了以自然風景、科技創新為主的城市名片。為鼓勵新文化空間的創造,政府還倡導為新文化空間的創造項目提供技術支援,協助開發商進行新文化空間的建設。

(2)在不斷發展的社群中保護曆史文化空間。西雅圖3/4的文化空間都存在于超過50年的曆史建築中,自1980年代以來,政府頒布了相應法律法規,陸續設立了8個曆史文化保護區,增強區域内的文化保護力度,優化文化功能,保障文化空間體系的完整性。同時,政府強調曆史建築的保護和及時維護是保障其文化用途的關鍵,是以對曆史建築的安全等級、抗震級數作出了相應規定并給予資金支援。

(3)激活現有文化空間以适應新的文化用途。上文中提及的康尼什藝術學院,在成為蕭條時期文化複興的重要場所之前是一所兒童音樂學校,為适應新的發展階段,藝術家自發在此處進行藝術文化創作,使其成為蕭條時期最為活躍的文化空間。在1980年代設立曆史街區的基礎上,政府于21世紀初增設了4處藝術文化區,緻力于保護、活化文化藝術資源豐富的社群,同時配合非營利機構的支援,以文化片區為機關發展西雅圖創意經濟,充分利用舊有文化空間進行現代化文化創意活動,為文化企業提供商業空間,為藝術家提供生活空間。2.2 兼顧社會多元需求,實施多元度政策計劃

(1)逐漸實作藝術教育在學校中的全覆寫。西雅圖市藝術與文化辦公室(Seattle Office of Arts & Culture)、西雅圖公立學校和西雅圖基金會合作實施“創意優勢計劃”(The Creative Advantage),目的是從基礎教育做起,增加各種族學生獲得優質藝術教育的機會,針對不同情況提供免費午餐和特殊教育,以期增強各膚色人種的文化歸屬感,為文化空間建設提供青年人才優勢。至2021年,這一計劃已在西雅圖市104所公立學校中的81所學校中實施。

(2)以文化空間為政策計劃的實施基點,大力開展各種族藝術家扶持計劃,培養人才,扶持不同種族藝術家創作活動。西雅圖藝術與文化辦公室、4文化(4Culture)和藝術協會(Arts.WA)等文化機構合作開展“藝術家向上”(Artists Up)和公民合作夥伴計劃,為有色人種藝術家、殘疾藝術家、新手藝術家和低收入藝術家提供創作空間,目的是讓所有藝術家、表演者、作家和創作工作者不論種族、階級、性别、年齡、能力、教育、出生國、公民身份、宗教和性取向都擁有展示自我的平台,分享他們的創作過程、藝術文化經驗。諸如此類政策計劃的實施不僅能夠實作對文化空間的綜合利用,而且能夠扶持多種族的創新文化人才,為此後的文化空間建設提供基礎。

(3)跨領域合作活化有色人種社群。藝術文化機構聯合民權辦公室展開“公園藝術項目”(Arts in Parks Program)合作計劃,尋找有色人種社群内的藝術團體和文化組織,評選文化資源豐富、文化活動多樣的社群給予資金支援,為藝術家提供展示其藝術作品的空間。以藝術文化機構為主導,城市建築師、規劃師以及社群組織者、藝術家、文化組織上司人等還聯合房地産等部門啟動“公平建構藝術空間”(BASE: Build Art Space Equitably)認證計劃,鼓勵支援在有色人種社群建設文化空間,并将之納入房地産開發項目,以此作為激勵文化空間創新的手段。2.3 依托科技優勢,拓展文化空間建設路徑

以科技著稱的西雅圖善于利用自身優勢,将技術手段融入文化空間規劃建設的各個階段,提升文化空間建設的科學性,摒棄精英規劃,提升居民的參與感和體驗感。

(1)依托大資料平台逐漸實作文化空間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一張圖”。西雅圖藝術與文化辦公室中負責文化空間保護的工作者馬修·瑞徹認為,文化空間規劃不應該是城市規劃的某一分支,而應當與其他規劃處于同一地位,以更宏闊的視角來看待文化空間規劃。這一想法,如今結合遙感、測繪和地理資訊技術手段正在成為現實。目前西雅圖地理資訊系統中繪制的土地利用圖就包括建築物、地塊、環境關鍵區域、曆史地标分區、樹木等資料資訊,不斷完善的圖紙逐漸朝着文化空間規劃與城市規劃“一張圖”的目标靠攏。

(2)高科技創新公衆參與管道,推動文化空間規劃創造融入人民生活。實作文化空間有效的規劃建設管理,各部門之間的配合尤為重要。目前在藝術與文化辦公室的主導下,西雅圖已建立跨學科組織的資訊共享平台,在各個網站之間設定資訊導航連結,以此打通文化部門與其他部門網站的資訊壁壘。建立一個服務對象為開發商和使用者的線上平台,可為創新利用文化空間和傳達藝術家需求提供更為便捷的通道,例如在西雅圖建築檢查局(SDCI: Seattle Department of Construction and Inspections)和藝術文化辦公室之間,就利用網站間的資訊關聯為藝術工作者和開發者提供了高效快捷的溝通橋梁。藝術與文化工作者還提議建立動态線上資料庫,集中可用于文化空間項目的資金、贈款和獎勵等資訊,友善展開區域間的溝通。3 西雅圖文化空間規劃建設對大陸的啟示1990年代,大陸開始将文化規劃與城市規劃高度結合,以文化促進城市發展,在保護和利用曆史文化空間、發展和創造新型文化空間等方面取得了成效。但是與此同時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認識上沒有充分把握文化空間規劃建設與城市發展之間的内在聯系,供給上存在一定不均衡性,建設路徑上缺乏系統性,制度保障方式較為單一,等等。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已成為推動城市發展的主要動力,我們需要高度重視城市文化空間供給;2035遠景目标也從戰略和全局的角度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大陸亟待優化城市文化空間規劃建設模式,充分認識文化空間創新效能,制定多元供給模式,形成複合供給路徑,完善支撐供給機制,進而激發城市活力。西雅圖在文化空間規劃建設方面成果顯著,與文化空間建設相關的政策計劃十分完備,又能夠将科學技術與文化空間建設結合起來,優化文化空間規劃建設手段,為大陸探索文化空間建設協同城市發展路徑提供了有益啟示。3.1 正确認識文化空間與城市發展轉型的内生規律,實事求是謀劃文化發展戰略,助力城市綜合發展

近年來大陸快速城鎮化催生了重經濟效益開發、輕文化内涵彰顯的城市發展模式,城市文化空間規劃建設千篇一律。後疫情時代,“逆全球化”帶來了産業鍊、供應鍊收縮重組的嚴峻挑戰。加強文化空間建設驅動可促進大陸城市複興,提升城市認知度與競争力。

(1)文化空間建設為現代城市發展轉型提供新路徑。在城市轉型過程中應塑造城市文化形象,通過文化營銷塑造城市IP,提升文化品牌自信,帶動第三産業發展。以深圳為例的新型城市,改革開放後外貿與出口加工帶動經濟增長,随着産業轉型,未來可将特色文化産業作為城市發展的支柱産業,思考文化空間建設與創意文化産業更新,進而繼續在國際化城市發展競争中保持優勢。

(2)文化空間建設是強化城市文化軟實力、實作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支撐。文化不應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附加因素,應逐漸從協助性角色向主導性角色轉變,跳脫依賴自然資源的發展模式,創新城市發展新動能。以深圳為例——移民城市身份帶來“年輕”“多元”“流動”等多元文化,可通過實施“文化強市”戰略,積極開展文化空間營建,實作從“文化沙漠”向“創意之都”的蛻變,鑄就創新、開放、包容的城市文化内涵和精神氣質,解決社會空間分異等系列社會問題。

3.2 制定立足區域社會經濟水準、符合自身發展并兼顧多元人群的文化空間供給模式

部分城市文化空間規劃建設重視速度和經濟效益,這種“涸澤而漁”式短效發展無法維持長期吸引力。大陸幅員遼闊、民族多元、社會構成複雜,文化空間建設必須立足中國國情。

(1)立足城市發展的動态性,協同适配文化空間建設。文化空間建設非一日之功,而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需要綜合考量、系統謀劃,正所謂“懷永圖者緩急效”,應摒除功利化短效思維,立足長遠視野,以政府為主導進行頂層設計與動态配置,科學規劃、分步實施。文化空間建設不應囿于曆史保護,而應正确了解文化空間的時代内涵,結合城市曆史積澱、發展階段與自身文化特性因地制宜。

(2)包容多元人群文化空間需求,保障不同社會主體公平使用。未來需要回應不同社會主體的文化需求,保障外來人口、低收入人群、殘障人士、特殊人群等弱勢群體的公平使用。我們應從日常使用出發、避免服務盲區,采用适宜地區發展的文化空間建設模式,提升文化空間服務效能。在欠發達地區可采用低技術低成本規劃的建設模式;少數民族聚居區的文化配套基礎設施要尊重當地信仰,保護民族特色文化。3.3 城市更新中激活曆史文化空間活力,存量改造舊建築創造文化空間,形成新舊融合立體複合的供給路徑

在大力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過程中,應将現代文化發展趨勢與曆史資源相結合,賦予曆史空間以适宜的當代發展新文化類型,建立起适應當代發展、功能多元、布局合理的文化生态系統。

(1)實作曆史文化空間再賦能,促進新舊融合供給。目前,城市更新戰略為文化空間建設提供了曆史機遇,應堅持以用促保,分析研究曆史文化空間所具有的現代意義,明确其在整個現代城市格局中具有的作用和地位。借鑒西雅圖的空間改造點子,可對曆史空間激活重塑,進行合理功能置換,在保留原有風貌符号的基礎上,通過加建、改建和添加設施等方式使其适應現代需要,實作在新時期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2)統籌新舊文化空間,形成層級化、網絡化、立體化布局。未來應采取聚集與分散相結合的布局,建立多層級文化設施空間以回應不同層次的文化需求:服務于城市與區域發展的文化空間高度聚集、混合發展,形成文化聚集區;服務于社群的文化空間根據居民需求分散布置,提高可達性。3.4 探索城市文化空間建設的獎勵、多方參與和一張圖技術支撐保障

針對當下文化空間的被動建設問題,亟待通過獎勵的方式鼓勵多方參與文化空間建設,通過技術保障改變單向資訊傳遞、資訊不對稱等現實問題。

(1)多措并舉,建立文化空間規劃建設制度。可提高文化空間建設中技術名額的彈性與适應性,提供使用者相應容積率值域區間,建立相應的獎勵制度,适當增加允許建設建築面積總量;可在安全合理範圍内對文化建築在建築高度、結構、管道和立面等方面适當給予相關規範豁免;此外,可為文化空間的建設與維修費用提供相應的稅務抵扣。

(2)建立多方參與模式和一張圖技術支撐。可利用數字平台實作城市文化空間資訊的實時采集與監測,完善城市文化空間公衆平台,許可參與主體調取平台資源。在文化空間建設中應突出人的核心價值,積極調動政府、規劃師、學者、市民等多元主體參與咨詢會、成果報告會等與文化空間建設密切相關的活動,建構“政府—資本—學者—公衆”多方參與的良好局面,構築寬容的城市文化建設氛圍。UPI 作者:高元,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教授。[email protected]

何夢坤,碩士,石家莊市國土空間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助理規劃師

牛昊蓉(通信作者),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博士研究所學生。[email protected]

排版 | 徐嘟嘟

期刊精粹 | 療愈再生與可持續發展——西雅圖城市文化空間規劃建設【2024.2期】

本文為本訂閱号原創

期刊精粹 | 療愈再生與可持續發展——西雅圖城市文化空間規劃建設【2024.2期】
期刊精粹 | 療愈再生與可持續發展——西雅圖城市文化空間規劃建設【2024.2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