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期刊精粹 | 疗愈再生与可持续发展——西雅图城市文化空间规划建设【2024.2期】

作者:国际城市规划
期刊精粹 | 疗愈再生与可持续发展——西雅图城市文化空间规划建设【2024.2期】

戳这里查看本文精华版

【摘要】随着全球化后工业时代的到来,文化成为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文化空间规划建设也被视为城市再生与转型发展,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的重要路径。西雅图是文化空间产生与发展的典型代表。本文基于西雅图的发展历史与国际背景,将其文化空间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并从文化空间建设、政策支撑、技术融合等角度进行剖析,发现其顺应国际发展格局,以文化空间为引擎促进城市再生与发展,开展兼顾社会平等目标的计划项目,依托先进科技探索文化空间建设路径。这对大陆探索以文化空间为触媒的城市转型可带来有益启示:充分认识文化空间对城市综合发展的助推作用,定制立足自身、兼顾多元需求的文化空间供给模式,形成新旧融合立体复合的文化空间供给路径,以及不断完善制度保障与技术支撑。

引言

文化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使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的传统工业城市结构面临转型,它们将城市文化视为重塑城市特色、振兴城市经济的重要手段,文化在其城市发展中具有核心引领地位。联合国人居署2020年世界城市论坛“城市的机会:联系文化与创新”(Cities of Opportunities :Connecting Culture and Innovation)强调,城市在面对挑战和竞争的情况下,将文化和创新紧密联系起来,为富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个人和群体提供机遇、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变得刻不容缓。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银行联合发布《城市·文化·创意:以文化和创意为支点促进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和包容性增长》(Cities, Culture, CreativityLeveraging Culture and Creativity for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and Inclusive Growth)报告,强调历史、文化、创造力和城市都是社会进步的关键推动因素。

文化空间逐渐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城市空间是文化的容器,文化的储存、流传和创新都发生其中。联合国人居三(UN Habitat Ⅲ)发布的《新城市议程》(New Urban Agenda)指出,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文化与文化多样性对推动城市、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应居于优先战略地位,支持合理利用文化资源。文化空间规划建设是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与吸附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与全球竞争力的重要空间路径和战略支点。对于面临环境重塑和再生的城市,大量空间改造与复兴项目将会为人民和城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回报。通过将文化空间与文化活动、艺术形式、新兴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或将历史文化空间注入新功能以激活失落载体等措施,文化空间建设逐渐成为促进居民文化互动、展现城市精神和复兴城市的手段。

文化空间属性丰富,涉及众多学科领域,从既有研究来看,国内外由于文化差异对文化空间的定义和研究方向有所不同。国内研究城市文化空间起步较晚,关注文化空间属性较多,近年来逐渐转向城市文化空间结构的优化研究。国外城市文化空间研究更加偏向文化空间精神意义与实用功能的融合,强调其与城市旅游、绿色生态空间、经济消费的融合。魏伟等从不同层面分析对比国际城市的文化空间发展现状,提取文化空间塑造经验并指出了其对大陆的有益启示。随着研究的深入,文化空间反映城市文化发展现状、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促进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得到国内外学界的认可,文化空间的内涵与外延被不断拓展。但是,当下就文化空间对城市发展作用机制的研究仍较为薄弱,我们有必要借鉴发达地区的国际经验。

西雅图历史虽短但文化脉络清晰,在经历了世界博览会、世界大战、经济萧条之后以迅猛之姿成为全球著名的创新城市,是美国西海岸的文化、经济、教育中心。如今的西雅图城市人口结构多元,有色人种约占城市人口总数的35.5%,主要包括亚裔、非裔、西班牙裔、拉丁裔以及美洲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土著等;其经济发达,亚马逊、星巴克、惠好等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总部均设立于此;其教育水平高于美国平均水平,文化设施齐备,文化空间众多,大中小型文化活动丰富多样。西雅图是合理挖掘利用城市文化资源、积极建设文化空间的典型城市,其文化空间规划建设一直在续航城市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再生与活力提升。因此,本文以西雅图城市文化空间为例展开研究,阐述文化空间建设促进城市疗愈再生与可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希望为大陆现代文化空间规划建设提供新思路。1 西雅图文化空间发展阶段与价值分析始建于1869年的西雅图在20年后遭遇了一场大火,城市的重建为人民带来数千个就业机会,城市发展真正进入起步阶段,剧院、酒吧等文化娱乐场所随之兴起。随后西雅图进行了两次系统性规划,第一次是1903年由奥姆斯特德兄弟提出的注重公园和康乐发展的综合性系统规划——系统整合了公园绿地、运动场地以及其他娱乐休憩空间,使市民能够充分享受室外娱乐设施(图1)。第二次是1910年维吉尔·博格(Virgil Bogue)以奥姆斯特德系统规划为基础,首次在全面规划中提出文化空间规划建设,核心是建立一个宏伟的市政和市民中心作为西雅图卓越的文化聚会场所。两次规划为后期城市发展和文化空间建设做了充分准备,文化空间在此基础上始终贯穿城市发展进程中萧条、复兴、转型、再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各个阶段文化空间的建设和政策计划的实施事实上都是解决当时社会问题或迎合城市发展趋势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以城市发展大背景作为分期依据,将西雅图文化空间建设分为四个阶段,兹述如下。

期刊精粹 | 疗愈再生与可持续发展——西雅图城市文化空间规划建设【2024.2期】

图1 1908年奥姆斯特德兄弟提出的西雅图市系统规划

1.1 经济萧条时期(1929—1940年):发挥文化空间的“疗愈”作用

1930年代初美国经济危机爆发,西雅图发展停滞,进入大萧条时期,城市活力丧失,人民陷入待业阴霾,社会动荡中人民的精神需求凸显。文化空间是凝聚人民精神的重要场所,其发挥的疗愈作用更是成为这一时期抵御危机的良药。创建于1914年的康尼什艺术学院(Cornish College of the Art)的最初功能是为儿童提供音乐教育,却在1930年代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与责任,成为新形式戏剧、音乐和表演艺术作品的创作地,众多当时著名艺术家将此处作为重要活动场所,艺术学院在艰难岁月里因艺术文化而散发活力,成为推动城市复苏的重要场所。与此同时政府实行“联邦一号”(Federal Project No.1)项目以扶持城市艺术文化发展,目的是创造新的文化环境以鼓励艺术家探索艺术文化新形式和新方法,促进多元价值的表达。在这样的政策支持下,以绿湖剧院(Green Lake Theater)为代表的一大批影剧院得以建设开放,形成了以杰克逊街(Jackson Street)为代表的西雅图多种族音乐社区,成为该地区爵士乐表演的核心,同时西雅图的电影、交响乐等的发展都进入黄金时期。

1930年代,政府鼓励失业市民参与到公园、娱乐中心和建筑项目等文化空间的改造建设中,不仅为失业市民提供就业机会,维持了社会稳定,还为艺术家提供工作空间,便于他们创造充满希望的作品进而为市民传递积极的生活观念。与此同时,文化空间也作为艺术文化走向大众的媒介,促使西雅图真正成为艺术文化中心。可以说萧条时期的文化空间见证与承载了当时艺术文化发展的新制度和持久艺术成就疗愈了人民的精神世界,更为城市复兴作出重大贡献。1.2 城市复兴时期(1940—1970年):以文化空间建设平衡城市郊区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音公司的腾飞在加快西雅图经济复兴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过度郊区化、城市中心区衰败等问题,政府分别于1956年、1963年提出西雅图综合计划和蒙森计划(Monson Plan),重点在于重建市中心。然而,计划忽视了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故未能持续实施。此时文化空间建设成为平衡城市郊区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历史文化空间的修复再利用,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前往市中心参观。西雅图地下城【1889年大火烧毁西雅图市中心,重建后的市中心将街道抬高,在先锋广场地区形成了保留有大火之前遗存的地下空间,被称为地下城】旅游线路的启动正是通过开发城市地下历史资源带来人流回聚的成功案例。政府同时积极响应《国家历史保护法》(The National Historic Preservation Act)并于1966年颁布《示范城市和大都市发展法》(Demonstration Cities and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Act),正式提出修复活化文化空间、选择合适的历史保护官员等相关内容,地下城所在的先锋广场成为第一批受到保护的历史街区。

除了对历史文化空间的开发,新文化空间也在以极快的速度发展。西雅图将举办“21世纪世界博览会”(Century 21 World's Fair)作为兴建城市文化空间的良机,选择西雅图市中心以北的场地,跨越12个街坊,对原有兵工厂和学校的体育场、大会堂等设施加以更新改造,又新建了造型前卫的太空针塔、露天会场、未来主义体育馆(Key Arena)、美国科学馆即今天的太平洋科学中心(Pacific Sciences Centre)等多处建筑和文化设施。其中太空针塔成为当时乃至今天西雅图最著名的地标性建筑之一,世博会结束后这片地区被打造成一个拥有30多个文化、教育、体育和娱乐组织的强有力的文化中心。

这30年间,以保护、修复、重建为主题的文化空间建设保留了以先锋广场、派克市场为代表的历史文化空间,这些空间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逐渐恢复生机。新建的太空针塔作为最高的建筑物重新定义了西雅图的城市天际线,随后建设的面积为74英亩(约合29.95hm²)的新文化中心使城市物理景观和文化景观都得以改变和提升,更为城市增添了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围。历史文化空间的保护修复和全新文化空间的打造成功吸引了众多人口,拉动市中心经济,振兴城市中心活力,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城市的蔓延。1.3 转型时期(1970—2000年):将文化空间建设作为城市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版块进入1970年代,波音公司危机使城市面临重大转型,可持续发展成为西雅图追求的一种不过度浪费人力物质资源的城市生活方式。通过文化空间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软环境”,推动城市转型并走向可持续发展成为重中之重。1971年,西雅图艺术委员会(The Seattle Arts Commission)成立,该机构推行的《1%艺术条例》(The 1 Percent for Art Ordinance)对艺术文化项目给予艺术资金支持,极大地丰富了西雅图的文化空间建设内容。文化机构成立的同时,众多法规条例也相继颁布。1973年,为促进街区和建构筑物的保护与再发展,市议会制定了《地标保护条例》(Landmark Preservation Ordinance),赋予地方政府保护历史基础设施和空间的权力。自此,西雅图继先锋广场保护区(Pioneer Square Preservation District)后陆续设立了派克广场保护区(Pike Place Market Historical District)、哥伦比亚市保护区(Columbia City Landmark District)等8个历史文化保护区和超过450个历史遗址点(Landmark Designation)(图2)。分别于1982年和1994年颁布的《土地使用法》23章(Land Use Codes Title 23)和《迈向可持续的西雅图》(Toward a Sustainable Seattle)综合计划,陆续提出了以历史街区或者地标作为城市的开放空间核心等活化利用措施的建议。《迈向可持续的西雅图》综合计划提出了四项核心价值,分别为社区、环境管理、经济发展、安全与社会平等,其中环境管理重点关注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建设,并在后续的增补修编中作出了更为细致明确的规定。

期刊精粹 | 疗愈再生与可持续发展——西雅图城市文化空间规划建设【2024.2期】

图2 西雅图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历史地标分布

转型时期文化空间得到统筹安排,不同地区的特色文化得到保留与创新,以文化区域为核心带动周边建设和经济发展,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城市片区。以文化空间作为触媒点形成多元包容的城市文化氛围不仅带动文化产业发展,还吸引了众多包括微软、亚马逊、谷歌等在内的高科技产业公司,城市由单一的工业发展模式转向多元发展。这一过程中,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导向,促使城市经济结构多元化发展,文化空间建设成为城市转型的重要依托。1.4 再发展时期(2000年至今):文化空间建设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进入新千年,西雅图已成功转型为一座创新之城,需要借助文化空间建设手段强化城市身份与特色,丰富居民生活,将自身打造成为一座更具活力且可持续的模范创新城市。为响应城市发展需求,众多新型文化空间涌现。如2004年对外开放的中央图书馆,外观独特,设计突破传统图书馆的固有模式,结合现代电子技术引入创意资料查找与楼层导航方式,拓展图书馆功能,除阅读之外还可使读者享受到完备的休闲娱乐等功能,被誉为“21世纪最重要的新型图书馆”。另外,还有位于市中心的流行文化体验馆、成为现象级城市地标的亚马逊总部等。经统计,西雅图现有文化空间827个(图3),包括文化展示空间、文化生产空间、艺术教育空间、艺术管理空间、文化供应空间等类型(表1)。

期刊精粹 | 疗愈再生与可持续发展——西雅图城市文化空间规划建设【2024.2期】

图3 西雅图各类文化空间分布

表1 西雅图现代文化空间分类、内涵与数量

期刊精粹 | 疗愈再生与可持续发展——西雅图城市文化空间规划建设【2024.2期】

以多元的文化空间为基点,西雅图积极结合科学技术手段开展“平方英尺西雅图”(Square Feet Seattle)、“大学区:公共艺术与文化步行地图”(University District: Public Art & Culture Walking Map)、“西雅图文化遗产指南”(Seattle Cultural Heritage Guide)等项目,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引导艺术家、居民了解并参与到文化空间建设当中。这些项目贯彻社会平等思想,设立多种族文化遗产博物馆,宣传各种族文化,大力扶持有色人种艺术家在现有文化空间中进行自己的作品展示。在“2015—2035年西雅图综合计划”(Comprehensive Plan Managing Growth to Become an Equitable and Sustainable City 2015-2035)中,艺术与文化明确成为城市计划的一部分,从城市的公共艺术、创意经济、艺术文化教育、文化空间与场所营造四个方面提出了更加系统化的规定与说明。2016年西雅图提出了“创造、激活和保存西雅图文化空间的30个构想”(30 Ideas for the Creation, Activation &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Space)——通过认证文化空间、促进文化空间规划建设变革、活化利用老建筑等措施达到对文化空间创造、激活、保护的目标。

如今的西雅图遍布着文化空间,空置的建筑都被合理地利用起来作为艺术家工作室、展厅等使用,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充满积极向上的活力”,当地居民认为“这座城市的物理美感、文化和艺术以及区域经济活力都非常棒。”“2015年西雅图综合计划草案”(Draft Seattle Comprehensive Plan)中总结了文化空间建设为这座城市带来的改变:“保留了西雅图独特的地方感,增强了城市作为旅游中心的吸引力并创造了当地就业机会,照顾有色人种而建设的文化空间向人们传递社会平等的观念,形成了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21世纪蓬勃的文化空间规划建设成为西雅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助力。2 西雅图文化空间规划建设经验

活跃的西雅图艺术文化生态系统正在得到全国范围的认可,不断完善的文化空间网络为这个艺术文化生态系统提供支撑,对城市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影响。城市形象提升方面,尤其是近10年,西雅图被评为美国文化最佳城市、美国12大顶级艺术场所之一、世界5大最佳艺术与文化城市之一。社会生活方面,众多艺术文化空间提供夜间活动场所,将居民和游客吸引到激发人们创造能力的环境当中,增强社区独特性的同时提升了街区活力,部分文化空间鼓励有色人种艺术家优先使用,促使西雅图成为一个多元包容的城市。产业经济方面,城市提倡由艺术和文化来振兴经济——文化空间发展带动创意经济、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空间自身的活跃也可以对餐馆和其他企业产生溢出效应,研究人员已经证明,艺术和文化每年能够为西雅图带来近4.5亿美元的收入。

虽然当下西雅图的城市文化空间遭受了经济发展过快带来的房地产行业的挤压,但政府在积极地提出应对策略,例如将文化空间的开发和建设与房地产结合起来,发挥文化空间的最大作用。笔者基于对西雅图文化空间建设历程的梳理,总结出以下三点西雅图较为成功的文化空间建设经验。2.1 顺应城市发展趋势,持续进行文化空间建设

(1)顺应城市发展创造新文化空间。以大事件为引领是建设新文化空间、激发城市活力的有效手段。以西雅图主办的第二次世界博览会为例——在政府的主导下,举办博览会之前就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造,结合“未来”主题和西雅图优越的地理位置新建并布置博览会的重要建筑,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更具活力的西雅图中心,成功打造了以自然风景、科技创新为主的城市名片。为鼓励新文化空间的创造,政府还倡导为新文化空间的创造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协助开发商进行新文化空间的建设。

(2)在不断发展的社区中保护历史文化空间。西雅图3/4的文化空间都存在于超过50年的历史建筑中,自1980年代以来,政府颁布了相应法律法规,陆续设立了8个历史文化保护区,增强区域内的文化保护力度,优化文化功能,保障文化空间体系的完整性。同时,政府强调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及时维护是保障其文化用途的关键,因此对历史建筑的安全等级、抗震级数作出了相应规定并给予资金支持。

(3)激活现有文化空间以适应新的文化用途。上文中提及的康尼什艺术学院,在成为萧条时期文化复兴的重要场所之前是一所儿童音乐学校,为适应新的发展阶段,艺术家自发在此处进行艺术文化创作,使其成为萧条时期最为活跃的文化空间。在1980年代设立历史街区的基础上,政府于21世纪初增设了4处艺术文化区,致力于保护、活化文化艺术资源丰富的社区,同时配合非营利机构的支持,以文化片区为单位发展西雅图创意经济,充分利用旧有文化空间进行现代化文化创意活动,为文化企业提供商业空间,为艺术家提供生活空间。2.2 兼顾社会多元需求,实施多维度政策计划

(1)逐渐实现艺术教育在学校中的全覆盖。西雅图市艺术与文化办公室(Seattle Office of Arts & Culture)、西雅图公立学校和西雅图基金会合作实施“创意优势计划”(The Creative Advantage),目的是从基础教育做起,增加各种族学生获得优质艺术教育的机会,针对不同情况提供免费午餐和特殊教育,以期增强各肤色人种的文化归属感,为文化空间建设提供青年人才优势。至2021年,这一计划已在西雅图市104所公立学校中的81所学校中实施。

(2)以文化空间为政策计划的实施基点,大力开展各种族艺术家扶持计划,培养人才,扶持不同种族艺术家创作活动。西雅图艺术与文化办公室、4文化(4Culture)和艺术协会(Arts.WA)等文化机构合作开展“艺术家向上”(Artists Up)和公民合作伙伴计划,为有色人种艺术家、残疾艺术家、新手艺术家和低收入艺术家提供创作空间,目的是让所有艺术家、表演者、作家和创作工作者不论种族、阶级、性别、年龄、能力、教育、出生国、公民身份、宗教和性取向都拥有展示自我的平台,分享他们的创作过程、艺术文化经验。诸如此类政策计划的实施不仅能够实现对文化空间的综合利用,而且能够扶持多种族的创新文化人才,为此后的文化空间建设提供基础。

(3)跨领域合作活化有色人种社区。艺术文化机构联合民权办公室展开“公园艺术项目”(Arts in Parks Program)合作计划,寻找有色人种社区内的艺术团体和文化组织,评选文化资源丰富、文化活动多样的社区给予资金支持,为艺术家提供展示其艺术作品的空间。以艺术文化机构为主导,城市建筑师、规划师以及社区组织者、艺术家、文化组织领导人等还联合房地产等部门启动“公平构建艺术空间”(BASE: Build Art Space Equitably)认证计划,鼓励支持在有色人种社区建设文化空间,并将之纳入房地产开发项目,以此作为激励文化空间创新的手段。2.3 依托科技优势,拓展文化空间建设路径

以科技著称的西雅图善于利用自身优势,将技术手段融入文化空间规划建设的各个阶段,提升文化空间建设的科学性,摒弃精英规划,提升居民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1)依托大数据平台逐步实现文化空间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一张图”。西雅图艺术与文化办公室中负责文化空间保护的工作者马修·瑞彻认为,文化空间规划不应该是城市规划的某一分支,而应当与其他规划处于同一地位,以更宏阔的视角来看待文化空间规划。这一想法,如今结合遥感、测绘和地理信息技术手段正在成为现实。目前西雅图地理信息系统中绘制的土地利用图就包括建筑物、地块、环境关键区域、历史地标分区、树木等数据信息,不断完善的图纸逐步朝着文化空间规划与城市规划“一张图”的目标靠拢。

(2)高科技创新公众参与渠道,推动文化空间规划创造融入人民生活。实现文化空间有效的规划建设管理,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尤为重要。目前在艺术与文化办公室的主导下,西雅图已建立跨学科组织的信息共享平台,在各个网站之间设置信息导航链接,以此打通文化部门与其他部门网站的信息壁垒。创建一个服务对象为开发商和使用者的在线平台,可为创新利用文化空间和传达艺术家需求提供更为便捷的通道,例如在西雅图建筑检查局(SDCI: Seattle Department of Construction and Inspections)和艺术文化办公室之间,就利用网站间的信息关联为艺术工作者和开发者提供了高效快捷的沟通桥梁。艺术与文化工作者还提议创建动态在线数据库,集中可用于文化空间项目的资金、赠款和奖励等信息,方便展开区域间的沟通。3 西雅图文化空间规划建设对大陆的启示1990年代,大陆开始将文化规划与城市规划高度结合,以文化促进城市发展,在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空间、发展和创造新型文化空间等方面取得了成效。但是与此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认识上没有充分把握文化空间规划建设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供给上存在一定不均衡性,建设路径上缺乏系统性,制度保障方式较为单一,等等。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已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城市文化空间供给;2035远景目标也从战略和全局的角度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大陆亟待优化城市文化空间规划建设模式,充分认识文化空间创新效能,制定多元供给模式,形成复合供给路径,完善支撑供给机制,进而激发城市活力。西雅图在文化空间规划建设方面成果显著,与文化空间建设相关的政策计划十分完备,又能够将科学技术与文化空间建设结合起来,优化文化空间规划建设手段,为大陆探索文化空间建设协同城市发展路径提供了有益启示。3.1 正确认识文化空间与城市发展转型的内生规律,实事求是谋划文化发展战略,助力城市综合发展

近年来大陆快速城镇化催生了重经济效益开发、轻文化内涵彰显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文化空间规划建设千篇一律。后疫情时代,“逆全球化”带来了产业链、供应链收缩重组的严峻挑战。加强文化空间建设驱动可促进大陆城市复兴,提升城市认知度与竞争力。

(1)文化空间建设为现代城市发展转型提供新路径。在城市转型过程中应塑造城市文化形象,通过文化营销塑造城市IP,提升文化品牌自信,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以深圳为例的新型城市,改革开放后外贸与出口加工带动经济增长,随着产业转型,未来可将特色文化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支柱产业,思考文化空间建设与创意文化产业升级,从而继续在国际化城市发展竞争中保持优势。

(2)文化空间建设是强化城市文化软实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文化不应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附加因素,应逐渐从协助性角色向主导性角色转变,跳脱依赖自然资源的发展模式,创新城市发展新动能。以深圳为例——移民城市身份带来“年轻”“多元”“流动”等多元文化,可通过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积极开展文化空间营建,实现从“文化沙漠”向“创意之都”的蜕变,铸就创新、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解决社会空间分异等系列社会问题。

3.2 制定立足区域社会经济水平、符合自身发展并兼顾多元人群的文化空间供给模式

部分城市文化空间规划建设重视速度和经济效益,这种“涸泽而渔”式短效发展无法维持长期吸引力。大陆幅员辽阔、民族多元、社会构成复杂,文化空间建设必须立足中国国情。

(1)立足城市发展的动态性,协同适配文化空间建设。文化空间建设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需要综合考量、系统谋划,正所谓“怀永图者缓急效”,应摒除功利化短效思维,立足长远视野,以政府为主导进行顶层设计与动态配置,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文化空间建设不应囿于历史保护,而应正确理解文化空间的时代内涵,结合城市历史积淀、发展阶段与自身文化特性因地制宜。

(2)包容多元人群文化空间需求,保障不同社会主体公平使用。未来需要回应不同社会主体的文化需求,保障外来人口、低收入人群、残障人士、特殊人群等弱势群体的公平使用。我们应从日常使用出发、避免服务盲区,采用适宜地区发展的文化空间建设模式,提升文化空间服务效能。在欠发达地区可采用低技术低成本规划的建设模式;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文化配套基础设施要尊重当地信仰,保护民族特色文化。3.3 城市更新中激活历史文化空间活力,存量改造旧建筑创造文化空间,形成新旧融合立体复合的供给路径

在大力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过程中,应将现代文化发展趋势与历史资源相结合,赋予历史空间以适宜的当代发展新文化类型,建立起适应当代发展、功能多元、布局合理的文化生态系统。

(1)实现历史文化空间再赋能,促进新旧融合供给。当前,城市更新战略为文化空间建设提供了历史机遇,应坚持以用促保,分析研究历史文化空间所具有的现代意义,明确其在整个现代城市格局中具有的作用和地位。借鉴西雅图的空间改造点子,可对历史空间激活重塑,进行合理功能置换,在保留原有风貌符号的基础上,通过加建、改建和添加设施等方式使其适应现代需要,实现在新时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2)统筹新旧文化空间,形成层级化、网络化、立体化布局。未来应采取聚集与分散相结合的布局,建立多层级文化设施空间以回应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服务于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文化空间高度聚集、混合发展,形成文化聚集区;服务于社区的文化空间根据居民需求分散布置,提高可达性。3.4 探索城市文化空间建设的奖励、多方参与和一张图技术支撑保障

针对当下文化空间的被动建设问题,亟待通过奖励的方式鼓励多方参与文化空间建设,通过技术保障改变单向信息传递、信息不对称等现实问题。

(1)多措并举,建立文化空间规划建设制度。可提高文化空间建设中技术指标的弹性与适应性,提供使用者相应容积率值域区间,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适当增加允许建设建筑面积总量;可在安全合理范围内对文化建筑在建筑高度、结构、管道和立面等方面适当给予相关规范豁免;此外,可为文化空间的建设与维修费用提供相应的税务抵扣。

(2)建立多方参与模式和一张图技术支撑。可利用数字平台实现城市文化空间信息的实时采集与监测,完善城市文化空间公众平台,许可参与主体调取平台资源。在文化空间建设中应突出人的核心价值,积极调动政府、规划师、学者、市民等多元主体参与咨询会、成果报告会等与文化空间建设密切相关的活动,构建“政府—资本—学者—公众”多方参与的良好局面,构筑宽容的城市文化建设氛围。UPI 作者:高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email protected]

何梦坤,硕士,石家庄市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助理规划师

牛昊蓉(通信作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email protected]

排版 | 徐嘟嘟

期刊精粹 | 疗愈再生与可持续发展——西雅图城市文化空间规划建设【2024.2期】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期刊精粹 | 疗愈再生与可持续发展——西雅图城市文化空间规划建设【2024.2期】
期刊精粹 | 疗愈再生与可持续发展——西雅图城市文化空间规划建设【2024.2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