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衰敗後,小皇帝溥儀在紫禁城中是怎樣生活的?

1912年2月,隆裕太後宣布清帝退位。至此,兩千多年的帝制時代終結。作為交換,中華民國政府與清皇室簽訂了《清室優待條件》,規定中華民國每年撥給前清皇室400萬兩生活費,允許小皇帝暫居宮禁,侍衛人等,照常留用。正是有了這一紙條例,年幼的愛新覺羅·溥儀得以住在紫禁城中。

張勳複辟失敗後,李鴻章之子李經邁向載濤提議:讓小皇帝學習英文,将來政治局面惡化,也好出國避禍。載濤深以為然,又說服了弟弟載沣。就這樣,莊士敦進入了紫禁城,成為溥儀的洋帝師。

在他的影響下,溥儀學起了英語,穿上了西裝,吃起了西餐,打起了網球,戴上了近視鏡,剪掉了辮子,心裡漸漸有了去英國留學的想法。後來,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這樣剖析自己的動機:''我當時認為,到外國留學不但可以避免可能發生的危險,還可以博得一個開明的;到了外國,多多少少總能得到一些新知識,還可以在将來學成回國後,這種留學外國的新政治資本,來做伺機觀變之用;同時,到了必要之際,也可以依靠外國,一方面再糾合那幫遺老,來恢複過去的祖業。''

聲名

清朝衰敗後,小皇帝溥儀在紫禁城中是怎樣生活的?

沒想到,當溥儀将這個想法透露給那些遺老遺少們之後,除了弟弟溥傑,幾乎所有人都在極力反對他出國。表面的理由是,皇帝一出國等于單方面廢止了《清室優待條件》,皇上就拿不到民國政府的錢了。實際上,他們保的,隻是自己的榮華富貴而已。

雖然遺老遺少們紛紛出言反對,但溥儀并沒有打消出國留學的念頭。為了籌集留學經費,他開始偷偷盜運宮中國寶。

《清室優待條件》中有明文規定''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原有私有财産由中華民國特别保護''。但是按照法理,紫禁城的文物,本該由中華民國繼承。然而,由于溥儀一直住在紫禁城中,收藏在這裡,本應屬于全民所有的文物遺珍,事實上成了前清皇室的私産。利用這一漏洞,溥儀多次以賞賜伴讀溥傑、溥佳的名義,将國寶盜運出宮。對于這段往事,溥佳這樣回憶的:

從1922年起,我們就秘密地把宮内所收藏的古版書籍和曆朝名人字畫,分批盜運出宮。這批書籍、字畫很多,由宮内運出時,也費了相當的周折。當時,我們想了一個自以為非常巧妙的辦法,就是把這大批古物以賞給溥傑為名,有時也用賞給我為名,利用我和溥傑每天下學出宮的機會,一批批帶出宮去。''就這樣,他們在短短的五個多月間,共盜出210部古書,其中199部是珍貴的宋版書;字畫法帖1285件,包括《遊春圖》、《簪花仕女圖》、《曆代帝王像》、《清明上河圖》、《步辇圖》、《江山秋色圖》和《阆苑女仙圖卷》等傳世名作。至于金銀器皿,上等毛皮,玉器古玩,更是不計其數。溥儀的行為,導緻大批珍寶流失,有的國寶,如《曆代帝王像》等甚至流失海外。

清朝衰敗後,小皇帝溥儀在紫禁城中是怎樣生活的?

當然,偷盜紫禁城文物的,不止溥儀一人。宮内的太監與侍衛們也開始監守自盜,将宮中珍寶拿到琉璃廠一帶的古玩店換錢。建福宮位于紫禁城北部偏西,裡面收藏了大量乾隆皇帝喜歡的古玩珍寶,是名副其實的''皇家收藏寶庫''。太監們沒少偷取其中的寶物。

為了消除罪證,他們故意火燒建福宮。大火燒了十多個小時才熄滅,救火的時候,人來人往,沸騰一片,不少人明面上是救火,實際是趁火打劫,搶奪出所有能搶奪到的宮廷秘寶。

大火過後,清理火場,灰燼中雖找不出字畫、瓷器,但從灰裡他們還是撿出了一萬七千兩黃金。據内務府不完全統計,此次火災,燒毀金佛2665尊,字畫1157件,古玩435件,古書上萬冊。

建福宮的大火,讓溥儀出離了憤怒。在他看來,自己是紫禁城的主人,那些奴才貪得無厭,盜竊成風,是他不能容忍的。是以他做了一個重要決定:遣散所有太監,同時要去他們出宮時不準攜帶任何物品,違令潛回者立斬。一時間,咒罵聲,号哭聲,充滿了整個紫禁城。在中國存在了幾千年的宦官制度就此壽終正寝。

清朝衰敗後,小皇帝溥儀在紫禁城中是怎樣生活的?

與此同時,建福宮大火的影響還在擴大,最終它們成為溥儀被趕出宮禁的導火索。《盛京時報》就曾刊登過一條評論,大意是說,溥儀既然退位,就成了平民百姓,但他卻一直住在紫禁城。這對民國都是不利的事情。建福宮的大火是上天在向清室示警,要趕緊遷出紫禁城,如此才能保得平安。

1924年11月,馮玉祥為了消除複辟隐患,将溥儀等前清皇室逐出紫禁城。臨走前,溥儀又帶走了一批經過精心挑選的衆多文物。出宮後,溥儀先是躲進日本公使館,又于次年2月溥儀秘密潛往天津。1932年,溥儀踏上了北上的火車,也踏上了一條不歸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