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23日,中英雙方簽訂了《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26日,訂立軍事同盟,決定中國編組遠征軍赴緬甸支援英軍對日作戰。1942年3月,遠征軍正式入緬發起滇緬路作戰,這是甲午戰争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3年時間在緬北、滇西反攻中,共殲滅日軍4.9萬餘人,而遠征軍也付出了重大犧牲,傷亡官兵約15萬餘人,其中十二位進階将領先後壯烈犧牲,一半多犧牲在異國他鄉,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壯烈的篇章!!

第一次遠征在保衛同古、仁安羌解救英軍諸戰中,英勇頑強為世人所贊譽。但由于盟軍作戰缺少協同,部署不當,多頭指揮等原因,使遠征軍始終處于被動态勢,未能達成戰役企圖,被迫向印度和中國境内撤退;第二次遠征由中國駐印軍和滇西遠征軍先後發起緬北滇西作戰,順利在畹町會師,完成了打通滇緬公路的任務後遠征軍撤回國内,于1945年4月撤銷。在這期間犧牲的十四位進階将領是:淩則民、陳海泉、戴安瀾、柳樹人、闵季連、胡義賓、李竹林、陳範、張劍虹、唐鐵成、覃子斌、李頤、洪行、齊學啟。
第5軍96師288團團長、少将淩則民
湖南平江人,黃埔軍校六期畢業,參加過著名的昆侖關戰役,身先士卒,左腿中彈負傷。1942年2月,率全團編入中國遠征軍,在彬文邢城與日軍展開會戰,指揮各營堅決予以反擊,摧毀日軍坦克10多輛,給日軍以重創,是以晉升為少将,1942年4月在援救被圍的英國軍隊中守衛白達山642高地,阻擊日軍,在日軍優勢火力攻擊下,傷亡非常大,連續激戰18天,擊毀日軍坦克8輛,力挫強敵,最終彈盡糧絕,被日軍包圍,率餘部官兵堅持向日軍反複沖殺,直至壯烈犧牲。建國後被列入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第66軍新編29師87團團長、上校陳海泉
湖南邵陽人,黃埔軍校六期畢業,潔身自好,不酗酒,不賭博,不狎妓,愛護下屬官兵,注意整饬軍紀,1942年,随中國遠征軍赴緬作戰,奉命率87團赴古開城北高地防守正面陣地,堅守3天,打退了日軍數次進攻,擊毀日軍坦克6輛,雙方死傷嚴重,身負重傷,但仍指揮部隊堅守陣地。5月2日臨終前,陳海泉摘下胸前的符号,指令傳令兵呈送軍部,報告他已實作與陣地共存亡的誓言。建國後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第5軍200師師長、少将戴安瀾
安徽無為人,黃埔軍校三期畢業,抗日戰争爆發後先後參加古北口抗戰、台兒莊戰役、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随棗(陽之戰、長沙保衛戰、桂南昆侖關戰役,戰功卓著,屢次被嘉獎,擊斃日軍旅團長中村正雄。1942年,率第200師作為中國遠征軍的先頭部隊赴緬參戰,取得同古保衛戰(殲敵五千餘人,而日軍兵力4倍于戴部)、收複棠吉等戰功,由于英緬軍連連丢城失地,緬甸戰局急轉直下,1942年5月18日在郎科地區指揮突圍戰鬥中負重傷,26日在緬北茅邦村殉國,壯烈犧牲。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中将,也是二戰中第一位獲得美國勳章的中國軍人。建國後被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第5軍200師599團團長、上校柳樹人
貴州安順人,黃埔軍校五期畢業,抗日戰争爆發後率部先後參加過台兒莊戰役、昆侖關大戰等著名戰鬥。1942年,随中國遠征軍赴緬作戰,率團參加了著名的同古會戰,孤軍與四倍于己的日寇激戰12天,使日軍受到重創,1942年5月,在撤回國途中率團擔任後衛,掩護全師突圍,與日軍激戰中,聽聞戴安瀾負傷,于是前往營救,柳樹人身先士卒,和副團長壯烈殉國。國民政府追贈陸軍少将,建國後被列入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第36師副師長兼政治部主任、少将闵季連
四川奉節人,黃埔軍校五期畢業,抗日戰争爆發後因長于政治,先後出任上校指導員、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二廳上校專員、四川遂甯師管區少将副司令。因痛恨日寇殘暴,自願參加作戰部隊,率領第36師馳援雲南前線,1942年5月在惠通橋與全師官兵憑借愛國意志與血肉之軀奮勇抗敵,肅清日寇,不幸遭遇日寇飛機掃射轟炸,壯烈殉國。
第5軍96師副師長、少将胡義賓
江西興國人,黃埔軍校三期畢業,參加過北伐戰争,抗日戰争爆發後率部與日軍作戰,轉戰于鄂北豫南等地,身先士卒,奮勇作戰,曾負傷兩次,1942年3月率部加入中國遠征軍,赴緬甸抗擊日軍,在平蠻納與日軍會戰,率領部隊浴血奮戰八晝夜,重創日軍,在緬北與日軍激戰中,為掩護全軍主力安全轉移,率部在埋通頑強阻擊日軍,身中數彈,壯烈殉國。建國後被列入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滇緬警備司令、遠征軍兵站參謀長、少将李竹林
湖北長陽人,黃埔軍校七期畢業,先後入南京、武漢黃埔分校任教官,1937年全面抗日戰争爆發後率部參加淞滬會戰,被日軍飛機掃射,斷足趾二。1942年,随遠征軍入緬甸,參加對日作戰,在緬北戰役中,胸部負重傷,醫治無效,壯烈殉國。建國後被列入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部高參、少将陳範
湖南鳳凰人,中央軍校高等教育班第五期畢業,1937年全面抗日戰争爆發後率部血戰嘉善,是抗戰期間浙江規模最大最激烈的戰鬥,1942年,随中國遠征軍赴緬作戰,參加多次對日作戰,1944年1月31日在滇西壯烈犧牲。
第5軍進階參謀、少将張劍虹
安徽鳳台人,黃埔軍校三期畢業,在1927年曾經掩護過聶榮臻,抗日戰争爆發後參加過南京保衛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昆侖關大戰,1942年,随中國遠征軍赴緬作戰,随第五軍參加多次對日作戰。1944年1月31日在毗鄰緬甸的滇西,張劍虹在與日軍激烈交戰中壯烈犧牲,血灑南疆。
駐印軍戰車訓練班、副主任、少将唐鐵成
湖南零陵人,黃埔軍校六期畢業,曾經在程潛的第六軍中擔任過十六師師長,抗日戰争爆發後參加過長沙會戰,1943年為國奉命遠征,任駐印軍戰車訓練班、副主任1944年四月初一犧牲于印度之蘭伽,葬于印度東部加爾克漢德省“印度蘭伽中國抗日遠征軍烈士公墓”。
第54軍198師594團團長、上校覃子斌
湖南大庸人,雲南講武堂畢業,脾氣暴躁,容易發火,經常頂撞上級,是以長期沒有得到提拔,對手下的士兵卻非常關心,而且他的作戰能力非常強,善于使用大刀,1944年5月,中國遠征軍在攻占北齋公房時,率領士兵展開了激烈争奪,一條腿被炸斷,一雙手也被子彈擊中,堅持不肯撤退,仍然親自指揮作戰,最終攻占了北齋公房,由于傷勢嚴重在1944年6月2日壯烈犧牲。國民政府追贈陸軍少将,建國後被列入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第6軍預備第2師5團團長、上校李頤
湖南醴陵人,黃埔軍校第六期畢業,1943年遠征軍重組後率部在滇西、騰北開展遊擊戰争,1944年參加騰龍戰役,,進抵騰沖城郊西北地區,由城西門攻入城内,與日軍展開激烈的巷戰,激戰45天,所部傷亡慘重,最終全殲守城日軍,戰鬥中,不幸被日軍冷槍擊中,以身殉國。國民政府追贈陸軍少将,建國後被列入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第2軍新編第39師師長、少将洪行
湖南甯鄉人,湖南講武堂第一期畢業,抗日戰争爆發後,率部參加對日作戰,1943年,洪行親率150名戰士,手拿大刀,在地盤關大敗松本,被日戰報資料稱為“中國戰神”,在龍陵會戰中死守張金山、南天門,阻擊日寇主力,全師幾乎拼光!因到長官部開會,回程途中自駕吉普車失事而重傷最終去世。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中将,建國後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第2軍新編第39師師長、少将齊學啟
湖南甯鄉人,清華大學畢業,抗日戰争爆發後,率部先後參加了1.28淞滬抗戰以及8.13淞滬抗戰,給來犯之敵以迎頭痛擊。1942年春奉命自滇入緬,協助盟軍作戰,參加了仁安羌戰鬥,解救英軍數千人,後在轉移過程中帶領負傷的官兵遭遇日軍,中彈負傷被俘,甯死不屈,在仰光戰俘營被漢奸刺殺身亡。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中将,建國後被列入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其他還有捐軀異域的如入選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體名錄的第5軍第200師團長梁重馨等将士,他們為了國家奮不顧身,同侵略者戰鬥,最終奉獻出自己的生命。而中國遠征軍的最終勝利,不僅有力地支援了盟軍在中、印、緬戰場的對日作戰,打通了中國西南國際運輸線,提高了中國正面戰場的正能量,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潰,而且打擊了日軍的嚣張氣焰,大長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時也足以告慰為此而犧牲的十萬餘官兵。
向中國遠征軍緻敬!真正的英雄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