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地壇:明清帝王祭地之壇,天壇建成百餘年,為何要再建一個地壇?

北京地壇最早叫方澤壇,它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明世宗以後明清兩朝帝王每年夏至祭祀“皇地祇神”的場所,也就是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它也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古代帝王祭地之壇。

本來,明朝在明成祖朱棣于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後,已經修建了天壇,用它來作為帝王祭天祈福的場所就足夠了。

而且,在地壇修建之前的150多年的時間裡,明代的帝王們一直遵循着天與地一起祭祀的儀式。

地壇:明清帝王祭地之壇,天壇建成百餘年,為何要再建一個地壇?

既然一起祭祀,那就說明隻需要一個祭壇就足夠了,那麼,為什麼到了明代中期還要再建一個地壇呢?

其實,地壇的出現與其說是一場禮儀制度的變革,還不如說是一場蓄謀已久的政治事件。

原來,明世宗嘉靖帝是前任皇帝明武宗正德皇帝的堂弟,因為正德帝突然暴斃且沒有皇子,其生母張太後與内閣首輔楊廷和決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

但由于嘉靖帝是被強拉過來當上皇帝的,而且,朝廷上的衆大臣還要求嘉靖帝認自己的伯伯當父親,也就是讓嘉靖帝以《皇明祖訓》(朱元璋主持編撰的明朝典籍)中的“兄終弟及”的方式繼承皇位,這讓本來很重禮節,并很有主見的嘉靖帝非常生氣。

地壇:明清帝王祭地之壇,天壇建成百餘年,為何要再建一個地壇?

嘉靖帝希望自己的生母能随自己一起住進皇宮,并且還想追封自己的親生父親興獻王朱祐杬為皇帝的方式繼承大統,而這一想法又遭到群臣的強烈反對。

于是,嘉靖帝與以楊廷和、毛澄為首的明武宗舊臣們之間關于以誰為嘉靖帝皇考(即宗法意義上的父親),以及嘉靖帝生父尊号的皇統問題發生了長達三年半的争執,這場鬥争在曆史上被稱為“大禮議”之争。

最後,觀政進士張璁引經據典,使用《周禮》等古籍批駁了群臣的觀點,提出了“繼統”的理論,最終,這場明朝中期的政壇大辯論,以嘉靖帝的願望實作而告終。

這件事結束後,使嘉靖帝嘗到了通過改變禮儀制度的方式,達到為自己樹立威信、鞏固集權統治的甜頭。

地壇:明清帝王祭地之壇,天壇建成百餘年,為何要再建一個地壇?

于是,嘉靖帝找準機會,表明在祭祀當中的“天地合祭”有違古代禮制,需要分開祭祀的意思。

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嘉靖帝恢複了明太祖朱元璋早期的“天地分祭”的禮儀制度,并建造了專門祭地的方澤壇,後經過修葺,最終變成了明清兩朝帝王們祭祀“皇地祇神”的地壇。

地壇作為皇家祭祀“皇地祇神”的場所,其設計不僅要展現出皇家的威嚴氣派,更要展現出“天人合一”的終極思想,可以說,地壇修建的位置、規模大小、設計樣式,乃至哪裡一磚,哪裡一瓦,都無不展現着古代陰陽學說與古人對自然的敬畏之心。

方澤壇作為地壇的主體建築,是皇家盛大的祭祀禮儀之地,壇周圍有一圈水渠,象征着中國古典地理的“澤中方丘”的思想。

地壇:明清帝王祭地之壇,天壇建成百餘年,為何要再建一個地壇?

同時,古人還認為陰陽是存在于世間萬物中的一對對立物,而地壇作為祭祀土地神的場所,其設計思想就是将抽象的問題具體化,進而達到祭壇形式與功能的統一。

是以,地壇設計思想的理論依據主要有三條:

首先,“壇厘南北,以從陰陽之位”。以北向屬陰,是以祭地于京城北郊,布局坐南向北,由北向南行禮。

其次,“制别方圓,以則陰陽之像”,依據“天圓地方”的說法,地壇總平面和方澤壇平面均采用正方形。

第三,根據《周禮》“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的要求,以黃色來象征土地,是以,方澤壇均采用黃色琉璃構件。

地壇:明清帝王祭地之壇,天壇建成百餘年,為何要再建一個地壇?

不僅如此,地壇還需要表達出大地觀念和領地的觀念,“天圓地方”和“地謂之黃”都屬于大地觀念,而領地觀念則展現在方澤壇上層鋪成四正四隅八個正方形,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明清的帝王們在祭祀的時候,除了要在壇的上層擺設皇帝祖先牌位之外,下層還要擺設代表天下名山大川的四從壇,表示以皇權為中心的大一統觀念。

嘉靖帝除了建立地壇外,還在嘉靖九年(1530年)同時修建了專門祭祀太陽、月亮的日壇和月壇。

本文參考自:《老北京記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