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龍和鳳雛都是劉皇叔賬下的謀士,諸葛亮和劉備接觸的時間比龐統早,是以諸葛亮更得劉備的的信任,我國流傳千年的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
二人出仕前司馬微就稱龐統為“鳳雛”諸葛亮為“卧龍”,還極力宣傳得二人其一便可得天下。

《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為了豐富人物形象作者有意突出諸葛亮,并且将他寫的出神入化,反觀龐統則比較真實。
有人說當年諸葛亮身世背景顯赫于龐統,其實背景是一條加分項,但并不是決定諸葛亮地位的最終選項。其實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二人性格的不同,間接的造成二人行事風格上有着巨大差異。
諸葛亮比較成熟沉穩,遇事不急不躁,并且懂的包裝自己,是以在小說中諸葛亮出盡風頭。相反龐統性格急躁,往往為了表現自己而沉不住氣,最終也因為急于建功,在劉備攻打雒城的時候死于流箭之下!
當年劉備被曹操打的屁滾尿流,逃到新野偶遇徐庶,曹操怕徐庶助劉備擴大勢力,控制了徐庶的老娘。劉備眼看着到嘴的肥肉又飛到别人的碗裡了,委屈的哭了起來,不得不說劉備的哭戲很厲害。一個47歲的油膩大叔,因為受了委屈哭哭滴滴,徐庶自然是不忍心,于是他向劉備推薦了自己的好友諸葛亮。
再說諸葛亮背景深厚,他的嶽父和舅舅都是當時社會上了不起的人物,他本有機會出仕做個大官,可是諸葛亮畢竟是神一般的人物,怎能輕易的屈就于人下?
不包裝下都不好意思出來,于是隐居于隆中,其實這招以進為退欲擒故縱很多人沒有看出來,名義上是隐居,但是對于世間的大事無所不聞無所不曉,這便是借着隐居的名義提高身價,等着買主高價領走自己。
劉備也不是傻子,在三顧茅廬之前,早已打聽清楚了,諸葛亮的嶽父黃承彥是荊州大族,和劉表是連襟,也就是說劉表是諸葛亮媳婦的二姨夫,蔡瑁是諸葛亮媳婦的舅舅。
有着如此雄厚的人脈資源,對于依附于劉表的劉皇叔,自然志不在新野,而在荊州和天下。當然劉備三顧茅廬也不是隻去了三次,而是很多次,可見劉備的志向和野心,有着志在必得的心理。
在看龐統,有着現代藝術家的“散漫生活”,四處流浪居無定所,就算是劉備想請龐統,總得有個位址可尋吧?對不起龐統買不起房子,做不到!
和諸葛亮深居隆中包裝自己不同,龐統直接是拿着履歷裸投,有點自降身價的意思,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卧龍和鳳雛誰更高一籌!
看看龐統的職業生涯,龐統去過數不清的人才市場,履歷投了也不止百份,但是始終郁郁不得志,曾經一度投靠周瑜獻出了連環計,大破曹操戰船,可是周瑜命數短,後又自薦給孫權,可是孫權嫌棄龐統醜陋且嘴笨,棄之。
最後還是老同學諸葛亮的引薦,龐統才在蜀國集團謀得一職。是以綜上所述,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是各取所需,而龐統則因為自身性格原因前半生郁郁不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