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同樣被囚,勾踐“卧薪嘗膽”複國,他又是怎樣做的呢?

說起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不得不說他的“卧薪嘗膽”。

越王勾踐因戰敗向吳國求和,被迫親自去吳國稱臣。為了複國,勾踐在吳國被囚期間,不惜牽馬為奴。

勾踐忍辱負重,後來經過範蠡和文種的一番周旋,送上金銀财寶和美女,才終于讓吳國放了勾踐回越國。

同樣被囚,勾踐“卧薪嘗膽”複國,他又是怎樣做的呢?

勾踐劇照

勾踐回國後,不僅在自己的房屋裡挂上一隻苦膽,每到吃飯的時候都要嘗嘗苦膽的苦味;還隻睡在柴薪上面,以時刻警醒自己不要忘了國恥,要擔起複國的重任。

真的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後來,勾踐經過“卧薪嘗膽”,終于滅了吳國,并成為春秋時期最後的一位霸主。

然而,在更早的曆史裡,有一位先人更是勾踐的前輩,他是誰?他做了什麼被囚禁呢?

商湯為什麼被囚禁?誰救了他?

大約在公元前1600年,當時夏朝的末代國王夏王桀荒淫無度,暴虐無道,社會沖突重重,當時的群眾都憤慨地詛咒他“時日曷喪,子偕女皆亡”,四方的諸侯也紛紛背離而去。到了夏王朝的後期,各方諸侯已經不來朝賀了,而夏的屬國商漸漸地演變成為與之抗衡的對手。

商湯,姓子,名湯,因為他的祖先幫忙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地。

同樣被囚,勾踐“卧薪嘗膽”複國,他又是怎樣做的呢?

商湯圖檔

商湯是一位仁愛的君主,還非常善于用人。他了解到一位居住在薛國名叫仲虺的人是舉世難得的人才,更知道薛國國富民強,軍隊裝備優良,于是他就親自前往薛國,請求仲虺幫助他完成建國大業。

仲虺平日裡也早已久聞湯的大名,深知湯是一位寬厚仁慈、有雄心壯志的君主,加上當時薛國也遭受到夏王桀的暴虐統治,仲虺高瞻遠矚,決定親自去輔佐商湯成就大業。

仲虺是奚仲的後代,居住在薛國(今山東省滕州市南40裡),他是商湯的左相,是商代初年的一大功臣。

仲虺做了商湯的謀臣後,首先向商湯提出了建議,獻上“以寬治民”的政策,然後和商湯一起赈濟救災,關心百姓疾苦;軍事上修築城垣,建立地方割據的優勢。

同樣被囚,勾踐“卧薪嘗膽”複國,他又是怎樣做的呢?

仲虺圖檔

由于商湯的發展遭到了夏王桀的猜忌,他決定先發制人,以使自己處于優勢地位。于是夏王桀以天子号令召商湯入朝,商湯經過再三思量,最後還是選擇去朝見夏王桀。

當商湯千裡迢迢來到鞏義的時候,馬上就被夏王桀直接拘留,夏王桀還命人用“桎梏”夾住他的雙手,囚禁在監獄裡。

當仲虺得知商湯被囚的消息後,非常着急,他立刻和另一位名臣伊尹商議如何去營救商湯。最後,他決定用大量的奇珍異寶獻給貪婪的夏王桀,還向夏王桀賠禮道歉,表示自己願意向夏王桀稱臣納貢,進而打消了夏王桀的猜疑。

仲虺為了更好地刺探情報和蠱惑夏王桀,又送上更漂亮的美女,當夏王桀看到金光閃閃的珍寶和漂亮的美女,立刻就動心了,他不顧大臣的勸說,最後釋放了商湯。

同樣被囚,勾踐“卧薪嘗膽”複國,他又是怎樣做的呢?

伊尹圖檔

回國的商湯就像猛虎歸山一樣,在謀臣仲虺和伊尹的幫助下加緊了滅夏的步伐。仲虺又為商湯制訂了滅夏的方略:先滅掉夏王桀的羽翼,使夏王桀孤立起來,然後再進軍夏都。他進谏說:”我們的第一個目标應該是葛國,因為葛國是我們西邊通往夏的咽喉要塞,而且它也是夏王桀的忠實傀儡,我們必須讓葛國歸服我們。”為此仲虺還多次去遊說葛國,但是都無功而返。最後,在商湯和仲虺的指揮下很快就消滅了葛國。

最後,夏商兩軍在鳴條(山西夏縣之西)進行了決戰。在決戰中,夏王桀的軍隊毫無鬥志,而商軍卻越戰越勇,結果夏王桀大敗而逃。

夏王桀逃跑之後,仲虺乘勝率軍去攻打忠于夏王桀的部族三朡,并及時繳獲了他們的鎮國之玺。然後,仲虺和伊尹向各部族通報了全國的現狀情況,四方部族都紛紛表示臣服商湯。

仲虺和伊尹輔佐商湯登上了天子的寶座,平定了天下,使商朝成為繼夏朝之後的第二個奴隸制王朝。

同樣被囚,勾踐“卧薪嘗膽”複國,他又是怎樣做的呢?

鳴條之戰

商湯和勾踐複國成功的因素

1、主人公強大的複國信念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如果他們因為被囚禁就喪失複國的信念和求生欲望,根本就沒有後來的曆史了。

2、一個好漢三個幫,同樣都有忠臣相助:商湯有仲虺和伊尹,勾踐有範蠡和文種,君臣上下一心共同創造未來。

3、都是利用了人性的貪念,獻上金銀财寶和美女,讓夏王桀和吳王夫差心動,不顧大臣的反對而放商湯和勾踐回國,這都是放虎歸山,将自己置于危險境地之舉。

一文君說:

夏王桀和吳王夫差給了我們很好的教訓,俗語說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當别人給你超乎尋常的好處的時候,可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三思而後行。

“在曆史的長河裡,有我們祖先的智慧,透過曆史看人生,你的人生你做主”,謝謝關注!

參考資料:

《史記·殷本紀第三》

版權注明

:本文系作者“蒼海一文”原創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抄襲,違者必究。(聲明:本文配圖均源于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