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戰神白起對秦國的功勞太大,秦襄王為何不重用他,反而殺了他?

自古以來不管是文臣還是武将,不管他們建立怎樣舉世矚目的功業,歸根結底,都是皇權制度下的一個物品,他們一生都活在嚴苛的皇權之下,不敢有半分差池,他們要兢兢業業,服務于皇帝一家的天下,他們要為皇帝出謀劃策、分憂解難,如此才能得了皇帝的青睐,可若是太過耀眼,太過能力突出,皇帝一定不會喜歡。可能有人會問,皇帝不是最愛為自己選拔賢才能人,以協助自己成就大業嗎?那些科舉考試、戰場軍功通常都是皇帝招攬人才的聚集地,的确,通過這些途徑,皇帝可以招攬到真正的人才,但這些人有時卻會成為皇帝的心頭大患,令皇帝恨不得除之而後快。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幾乎是自古功臣共同的下場。其實,在權力侵染下的人性,無一不惡,皇帝正是因為懂得人性的惡,對功高蓋主的人才不得不防。尤其是像趙匡胤,朱棣這種篡位的君主,他們怎能不知道,天底下有這種野心和能力的,并不止他們一個人。

比如南宋的抗金大将嶽飛,妥妥的民族英雄,嶽飛多次征戰沙場,拖延了金軍攻滅南宋的步伐,但就是這樣的一個忠武大将,他竟被以“莫須有”的罪名而慘遭殺害。當時嶽飛正率領大軍抵禦金軍,眼看勝局在握,萬萬沒想到因為皇帝的猜忌而讓大業功虧一篑,作為一個将軍最恥辱的是,沒戰死沙場,反而死在小人手裡,他死得不值。

戰神白起對秦國的功勞太大,秦襄王為何不重用他,反而殺了他?

嶽飛憤惋泣下:“十年之力,廢于一旦!”身為人臣,他不得不回去,卻沒想到等待他的是謀反死罪,嶽飛的死成為了千古奇冤。

嶽飛的死讓後世人一直憤恨不平,但曆史上也有一個人和嶽飛的命運極其相似,他也是被君臣合謀害死的,他的軍事才能不輸于嶽飛,此人就是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将之首“殺神”白起。

白起的死沒有引起太多的憤恨,因為嶽飛是民族英雄,所代表的意義與一般戰将不同,但白起的死也足夠讓一些人感歎惋惜,如此優秀傑出的軍事家卻無法得到皇帝的信任,落得賜劍自刎的下場。細數白起為秦國立下的累累戰功,伊阙之戰,大破魏韓聯軍;伐楚之戰,攻陷楚都郢城;華陽之戰,他和魏冉兩人大敗趙魏兩國,占領魏國大片城池;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大大小小的戰争不勝其數,這些戰争在秦國一統六國的大計中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可白起竟落得這樣的凄慘下場,讓人為他感到不值。

戰神白起對秦國的功勞太大,秦襄王為何不重用他,反而殺了他?

長平之戰後,白起在秦國的地位直線上升,韓趙兩國用重金賄賂秦相應侯範雎,對他陳述白起憑借軍功日後在秦國必定能夠威脅到他的地位,範雎果然中計,提議秦王允許韓、趙割地求和,秦昭襄王同意,但這就阻撓白起立下滅趙之功,身在朝堂之上,範雎的心思昭然若揭,白起知道此事後,兩人自此結下仇怨。範雎提防壓制白起,秦昭襄王同意範雎的提議,兩人沆瀣一氣狼狽為奸,為日後白起的死埋下了伏筆。

戰神白起對秦國的功勞太大,秦襄王為何不重用他,反而殺了他?

等到秦國再次對趙國發起攻勢後,趙國已經從敗勢中緩過來了,派出廉頗大将應戰,但秦國派出的是王陵,因為白起有病,不能走動,沒想到,這次的趙軍卻是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吸取上次的失敗經驗,調整戰略,竟打得秦軍節節敗退。此時白起大病初愈身體還很虛弱,秦王竟然想要讓白起倉促上陣,可白起已經看出來秦軍這次作戰不能取勝,提議秦王放棄這次作戰行動,但秦昭襄王沒有聽取白起的建議,而是改派王龁替王陵為大将,結果如白起所料,秦軍圍攻邯鄲,久攻不下,又恰逢楚魏兩國援助趙國,秦軍損失慘重。

戰神白起對秦國的功勞太大,秦襄王為何不重用他,反而殺了他?

白起聽聞戰敗消息後,說:“當初秦王沒有聽我的話,如今果然戰敗。”秦昭襄王聽後大怒,強令白起出兵,白起稱身體不适,無法出戰,範雎也前去請求,白起沒有立即啟程,戰敗的消息再次傳來,昭王遷怒于白起,命他立即啟程。

白起不得不帶病上路,等他到達杜郵之時,秦王和範雎卻謀劃着殺害白起,以他遲遲不肯奉命的理由,命白起自刎。白起接到指令後,他仰天長歎,為自己被這樣稀裡糊塗的罪名處死而憤恨不平,但随即想到他曾在長平之戰中坑殺趙軍幾十萬人,他歎息道,報應啊,于是自刎。

戰神白起對秦國的功勞太大,秦襄王為何不重用他,反而殺了他?

白起被範雎嫉妒,情有可原,可為何秦昭襄王也同意殺害白起?白起為他立下戰功無數,推進統一大業,也沒有做過什麼大逆不道之舉,究其根源,這還是因為曆史上數百位皇帝都有的通病,一人大權獨攬,至高無上,令他們坐立不安,生怕自己的位置被功臣觊觎。“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人在權力面前是絕對自私的。

是以秦昭襄王主觀上猜忌白起,内心已經想讓他死,這跟趙構想讓嶽飛死是一個道理,否則僅靠範雎一人的讒言,還不足以讓白起受死。隻可惜這位名将,空有一身才華,卻最終落得如此凄慘的下場,令許多後人悲歎不已、憤憤不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