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七旬進階工程師隐居龍湖 藏頭詩禮贊小區物業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 (記者 羅雯雯) 出生于1946年的于老先生,今年已經75歲,在西安曲江龍湖紫都城小區也已經生活了近九年。自1964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學,開始金相(注:金屬材料熱處理相關)專業的學習,此後又進入西安鋼鐵廠工作,從技術員到進階工程師,輾轉在科技工作的崗位上奮鬥了大半生。工作之餘,于老先生是位詩歌“發燒友”,網名豆爺的他退休後寫詩填詞,抒情逸興,近體詩和詞的作品多見于“藍天詩社”、交大“校友文苑”等網絡平台。

七旬進階工程師隐居龍湖 藏頭詩禮贊小區物業

退隐曲江,勤作詩

于老先生客廳桌子的一角整齊地摞着收錄有他作品的幾本集子;自行出版的《近體詩集》集中整理收錄了2015年以前的作品;兩本《星火》中也都有他獲獎的舊體詩作品。

七旬進階工程師隐居龍湖 藏頭詩禮贊小區物業

翻閱這些作品并經過于老先生介紹得知,他所寫的詩歌多為近體詩,絕句和律詩;偶有部分詞作。通過目錄可以看到,《近體詩集》一書中主要收錄了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等體裁。于老吟詩賦詞,從生活中觸手可得的可感懷處出發,詠物歎事,暢懷心緒,同時也極重視格律等近體詩規範。

七旬進階工程師隐居龍湖 藏頭詩禮贊小區物業

在一衆詩作中,于老先生還專為自己所居住的小區作了近百首格律詩,統一收錄在“龍湖贊歌”中。“龍湖贊歌”中有一首新韻藏頭詩:“龍年幸徙美桃源,湖色山巒映眼簾。紫氣頻來唐苑繞,都城逐去漢泉連。物華天寶宜居住,業界佳園盡綠纏。金獎昭然聞海内,牌真民頌九州傳”,詩中,于老先生巧妙地将自己對生活環境的滿足和贊美寄寓其中。

七旬進階工程師隐居龍湖 藏頭詩禮贊小區物業

于老先生的詩作有寫人,也有寫事,但都是對美好生活的歌頌,包括對小區物業管理人員的贊美。多年前,他妻子查出癌症需要持續治療,搬到龍湖紫都城小區後,物業從業人員知道其妻子的病情後,日常樓宇管家都會給予特别的關注和關心,2020年4月,還曾向其和家人送口罩、酒精等物資。

詩情緣起,家學深

2019年,在西安交通大學校友文學聯合會發起,校友企業贊助冠名的首屆“金穗杯”星火文學獎中,于老先生獲得了舊體詩金獎。在網絡平台上,于老先生的近體詩詩作也獲得了42萬的點選率,好評和跟帖留言衆多。

談到愛好詩歌創作的原因,于老先生表示這源于其出生在家學深厚的書香世家,從小耳濡目染的緣故,他在十七歲就寫了自己的第一首詩。于老先生說,盡管心懷對古體詩美學的追尋,但當時父親希望他能從事理工科方面的學習。孝順的他牢記“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叮囑,考入了西安交通大學機械系金相專業。大學時,他每天都忙于金屬材料耐性、韌性方面的學習研究,畢業後在部隊鍛煉過一段時間後,進入西安鋼鐵廠從事技術工作。

七旬進階工程師隐居龍湖 藏頭詩禮贊小區物業

重拾詩歌,悟格律

于老先生說,當他再拾起詩歌這一愛好時,已經是退休後的花甲之年了,也就是他作為龍湖業主的八九年間,他多在閑暇之餘作詩,既以詩言志,陶冶性情,憑此抒發賞景、遇事等人生經曆的感悟,也希望借自己個人的創作實踐傳承和複興近體詩這一充滿魅力的中國文學中重要的詩歌體裁。“縱觀今日詩壇,律詩絕句鮮見”,于老先生想抓緊自己的時間,将其續寫下去,弘揚傳統文學藝術中的這一瑰寶。

為了讓自己的詩歌更具閱讀性,作為理工科專業技術人員的他,利用閑暇時間對近體詩的格律知識,包括平仄聲調、對偶、押韻等進行了自學,以力求在創作中再現近體詩格律之美,為此,他還安裝了檢測詩詞格律的手機軟體。“這個軟體也有自己不足的地方,有時會檢測有誤。我現在已經不使用這個來檢查了,靠自己的知識的感覺”,于老先生笑着對記者說。

于老先生說,現在各方面條件都好,正是安享晚年的時候,他希望在能一直寫下去,“因為生活充滿樂趣,可感悟的事情太多。以詩言志,陶冶情操,涵養德性,何樂而不為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