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人為何對肉幹情有獨鐘?除了便于存儲,還有哪些因素

用豬肉或牛肉切割煮熟、調味曬幹後,就成了肉幹。如今,各種口味的肉幹是居家旅行不錯的零食。在古代,肉幹不隻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欲,還跻身“八珍”之一,它的地位明顯比現在更高。

古代的“肉幹”真的有這麼重要嗎?

古人為何對肉幹情有獨鐘?除了便于存儲,還有哪些因素

好處多多的高檔食物

肉幹自身的優點,吸引了古人的關注。肉類經過熟制脫水後,呈現片狀、條狀、粒狀或絮狀。加工後的肉幹富含脂肪、蛋白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營養,适合血管硬化、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患者适量食用。老人和孩子吃少量肉幹,能夠促進肌肉生長,提高免疫,增強體質,促進食欲。

受加工技藝的影響,2-2.5斤肉類在鹵制時,重量減少一半,再經脫水,揮發熟肉中10-20%的水分,最終才能制成1斤肉幹。成品肉幹不易滋生細菌,可以長期儲存,而且肉幹體積明顯縮小,便于攜帶。

古代生産力低下,肉類供應不足,百姓并非每天都能吃上肉。用大量新鮮肉類制作而成的肉幹,濃縮了時間、物料和金錢的精華,達到了美味和質優的統一,無形中擡高了肉幹的身價。可以說,古代吃肉幹,無異于妥妥的炫富。

古人為何對肉幹情有獨鐘?除了便于存儲,還有哪些因素

王室享用的珍馐美味

吃肉幹,還是古代高貴身份的象征。早在周朝,肉幹就是進獻王室的貴重貢品。《周禮·天官·膳夫》稱:“凡王之饋,食用六谷,飲用六清,羞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在八珍中,有一種名為“熬珍”的美味,就是指用牛、鹿、獐、麋等動物鮮肉做成肉幹。

制作熬珍時,先去除新鮮肉塊中影響口感的皮膜,再反複捶打,然後平鋪在葦荻篾上,撒上鹽、姜等調味料,最後,小火烘幹肉塊中的水分即可。其實,熬珍與如今的肉脯類似。熬珍有幹、濕兩種吃法,濕法是将熬珍放進肉醬中煮食。幹法是錘松熬珍後直接嚼食。小小的肉幹,是滿足口腹之欲的食物,更是可望不可及的王室消費品。

古人為何對肉幹情有獨鐘?除了便于存儲,還有哪些因素

熱量充足的優質軍糧

用肉幹充當軍糧,是古人對其另眼相看的另一個重要原因。肉幹中以風幹牛肉最為著名。十二世紀末,蒙古部落逐漸崛起。與漢族飲食結構不同,蒙古人将屠宰後的牛肉風幹後,碾成肉末,裝袋背負。食用時,隻要水或奶沖飲即可。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每百克牛肉幹含有能量307千卡、蛋白重55.6克、脂肪8克、碳水化合物15克,另外,還包括鈣、磷、鉀、鎂、鐵、鈉等礦物素,以及氨基酸、煙酸、硫胺素、核黃素等成份。中醫也認為牛肉具有補中益氣、滋養脾胃、強健筋骨的功效。蒙古軍隊在風幹牛肉的幫助下,能夠進行長途奔襲,出奇不意地打擊對手,是以,風幹牛肉有“成吉思汗行軍糧”之稱。

與蒙古軍隊同時期的南宋軍隊,同樣有肉幹助陣。相較風幹牛肉,南宋的肉食軍糧用的是豬肉。名将宗澤抗金勝利後,當地百姓用鹽腌陰幹的豬腿犒勞宋軍。宗澤回京後,将“腌腿”獻給朝廷。宋高宗趙構見腌腿色紅似火,賜名“火腿”。火腿隻解決了一時的軍需,在供數量和品質上遠不及風幹牛肉,蒙古軍隊靠風幹牛肉充饑,橫掃歐亞,創造了世界軍事史的奇迹。

古人為何對肉幹情有獨鐘?除了便于存儲,還有哪些因素

名人效應注入文化内涵

可口的肉幹,還具有傳承古代禮儀文化的功能。在古代,肉幹另有别稱。《說文》曰:“脩(xiū),脯也。”也就是說,“脩”就是肉幹的意思。西周時期,民間将十條肉幹結成一束,以“束脩”為薄禮,常用于饋贈上下級、親戚和朋友。《禮記·少儀》有雲:“其以乘壺酒、束脩、一犬賜人。”看來古代的民間交往,也離不開吃。

時至春秋,束脩有了新的内涵。孔子創辦了曆史上最早的私學,學生入學要有敬師之禮。《論語·述而》記載:“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十條肉幹看似很多,實際上貧苦人家積極籌措也不是難事。孔子用束脩作為學費,既展現了他對禮儀的追求,又設定了“禮之薄者”的最低門檻,從中可以解讀孔子“有教無類”的良苦用心。

西漢哲學家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觀點,無形中擡高了孔子的地位。儒家學子紛紛效仿先師,執禮束脩成為敬師授業的代名詞。《晉書·慕容廆載記》載:“平原劉贊儒學該通,引為東庠祭酒,其世子皝率國胄束脩受業焉。”五代文學家王定保在著作《唐摭言·兩監》中,也雲:“初入學,皆行束脩之禮。”據此推斷,束脩之禮在古代十分盛行。

古人為何對肉幹情有獨鐘?除了便于存儲,還有哪些因素

束脩相送要看性别

贈送肉幹,還有不為人知的講究。《左傳》明确記載:“男贽,大者玉帛,小者禽鳥,以章物也。女贽,不過榛栗棗脩,以告虔也。”意思是說初次拜見男性長輩,應該手執玉帛或禽鳥,如果是女性長輩,榛果、栗子、棗子、束脩才是主角。

古代禮制注重“男女有别”。男子和女子在生理構造和心理狀态各有差别,在交往中應該慎重守禮。針對性别不同,客人贈送各異的禮物,以示差別。此外,從禮物的貴賤,反映出當時“男尊女卑”的社會現象。一把肉幹抛磚引玉,窺探古代社會的現實真相。

古人為何對肉幹情有獨鐘?除了便于存儲,還有哪些因素

肉幹結姻成就千古佳話

好吃貴重的肉幹,還成就了一段特殊的姻緣。武則天執政時期,裴寬擔任潤州參軍,忠正剛直,為官清廉。有一次,有人悄悄給他送了一塊鹿肉幹,送到後立刻離開了。裴寬沒法退還,無奈之下,隻得在後院掩埋鹿肉幹。

裴寬的鄰居潤州剌史韋诜正在家中小樓遠眺,發現裴寬挖坑埋肉,頗為不解,詢問仆人事由。仆人禀明原委之後,韋诜對裴寬“義不以苞苴污家”的品行特别賞識。正在苦苦覓婿的他,決定将女兒許配給裴寬。天寶年間,裴寬官至禮部尚書。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75歲的韋洗病逝。《舊唐書》評價“寬以清簡為政,故所莅人皆愛之。”一塊鹿肉幹既顯現了裴寬的高尚人品,又促成了美好姻緣。“裴寬埋鹿肉”豐富了肉幹的外延。

古人為何對肉幹情有獨鐘?除了便于存儲,還有哪些因素

綜上所述,肉幹能吃又能打,營養又高端。在名人效應的烘托下,肉幹擺脫了單一消費品的形象,擴大了内涵,拓展了外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盡管肉幹好吃,但它的膳食纖維較粗,不易消化,而且肉幹中膽固醇含量高,老人、孩子、消化能力弱的人群不宜貪吃。

文:計白當黑

參考資料:《“束脩”是什麼?》馬連湘,聶鴻英--“東疆學刊”1995

文字由曆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