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酒會中猝亡近60年,依然無數國人追捧,“熱血少年”終成大師

不管怎麼樣,胡适都是現代中國最重要的精神遺産。盡管他已經去世近60年了,但是他的精神感召力,一直沒有消退。他有無數的“徒子徒孫”與死忠粉絲,以他為榜樣,認他為偶像。

他,酒會中猝亡近60年,依然無數國人追捧,“熱血少年”終成大師

在中國知識分子圈,最近百年來,左右始終都是最明顯的陣營劃分。胡适與魯迅一道,分别代表着兩大分野。正如我們還無法脫離魯迅一樣,我們依然不能趕走胡适,也無法趕走。當初,梁啟超寫出《少年中國說》名文後,胡适績溪老家的私淑老師胡觀象,就說他是最具“熱血少年”的那類人,并以此四字對他寄以厚望。

胡适成年後,果然不負所托,無負衆望。可以說,胡适與魯迅,是影響現當代中國最深重的兩大文化大纛。你可以讨厭他們,可如何否認這個事實?

胡适至今“陰魂不散”,得到了太多國人的追捧,我以為核心點不在學問或文章,而在他的做人風範、思想态度及政治作為。

他,酒會中猝亡近60年,依然無數國人追捧,“熱血少年”終成大師

胡适是民國有名的“熱血少年”,小時立志報國,後來20來歲小青年時,就暴得大名。起初,他的成名,靠的是文學、學術、與思想。可這三大方面,他确實不算高明。眼下的後生,徐晉如那些人,就直接嘲笑他“資質平平,一無可觀”。這些話難聽,可不算太污蔑。

論起學術,胡适是開了各門各宗風氣,可确實不夠精深,後出轉精者早已可以甩掉他。他的學問,和前後上下的王國維、陳寅恪、錢鐘書等人比起來,那真是有雲泥之别。即便和學生輩,諸如顧颉剛那些人比,都是薄弱的。還是他北大門生傅斯年說的好,老胡是學識一般,但是人家眼光好,方法新,值得學習。民國知識分子還禮敬胡适,絕非人家多博學,而是人家最善于發現。用現在話說,就是腦洞超群。

他,酒會中猝亡近60年,依然無數國人追捧,“熱血少年”終成大師

在文學之業上,他提倡白話文學等,可都是前人早就主張過的。隻是他的努力和貢獻,确實超過了任何人——白話文學得以成為正宗,最離不開胡适的竭盡全力。他出白話詩集,是創舉,可寫的真特麼爛。他的文章,讓人難以卒讀,唯一的特征大概就是平實了,可所有的優點也就剩下這點平實了。去年春節回老家,書架上翻到他的文集,越看越崇拜自己:這些幹枯的文字,當年是如何一頁頁讀下去的?

論思想,胡适也沒什麼創見,要說有啥深刻的地方,确實難找。與魯迅相比,他思想上其實未免顯得天真、顯得淺薄。他對中國文化的貶責,比如什麼“全盤西化”之類,雖說用心良苦,可不能不說有流毒的成分,直接推動民族自信心的喪失。後來林毓生他們全盤反胡适,這種思維方式其實都很熟悉,是一脈相承。

他,酒會中猝亡近60年,依然無數國人追捧,“熱血少年”終成大師

可以說,回頭看胡适其人,在文化儲備上确實不大行。可吊軌的是,在那個大破大立的時代,他确實以一人之力,最大程度上促使中國文化變色或變質。

是的,胡适眼光極少,所謀甚大,對中國文學、中國曆史與古典研究,開啟了很多新路,可他的學問底子是不夠好的,現在人談學問,隻怕極少人推崇胡适。

比拟起來,他似乎更像現代中國文化界的總設計師,運籌帷幄之中,指揮若定如蕭曹。可他的實力,确實也不夠強大,無法赤着胳膊沖鋒上陣,隻能在幕後指點江山。

他,酒會中猝亡近60年,依然無數國人追捧,“熱血少年”終成大師

是以呢,現在還有無數人追捧胡适,我以為中心主旨絕不是看重他的學問之類。而在于說,他有着現代中國人中幾難匹敵的人格魅力,特别是他的一生做派、精神取向,乃至政治作為,至今仍然有着他人難以取代的榜樣左右,具有無窮的感召力。

胡适一生,什麼為人作派,是寬容,是容忍,是平和,是忠恕之道;什麼精神取向,是多元,是獨立,是抗議;是什麼政治見解,是穩健,是建設,是理性,是改良方案,是反對獨夫。如果說魯迅的主要功效是破壞舊堡壘,那麼胡适一生,汲汲用心之處,則在于建設。這三方面,周策縱說是胡适“最重要的見解”。

他,酒會中猝亡近60年,依然無數國人追捧,“熱血少年”終成大師

我的閱讀感想,也以為,這是胡适一生,最基本的态度與精神,也是現代中國最重要的價值遺産之一。他的私淑弟子殷海光後來就說,胡适的這些方面,所透露的意蘊,是“當代中國人應走的大方向的指南針”,推崇備至,不為無因。胡适自己,在晚年似乎就有意識到這個因素,是以生命的最後兩三年不斷說明。

他希望自己死後,這些價值理念可以被後世繼承下倆,發揚下去。

胡适留下的這些,既是他得以偉大的地方,也是他生前能夠為知識分子們普遍推崇愛戴的原因。

他,酒會中猝亡近60年,依然無數國人追捧,“熱血少年”終成大師

而這個,更是我們之是以要持續紀念他、緬懷他的最重要理由。可以說,沒有胡适,現代中國文化可能要繼續走很多冤枉路;而沒有胡适這些價值觀的引導和開拓,我們隻怕也是要經常走回暗路而不自覺的。

現在風氣,是既貶斥魯迅,也瞧不起胡适,數落他們一如癟三,攻擊的體無完膚。我希望這兩隊人馬,都能好好再想想這樣是否厚道,是否缺德缺智商缺曆史感。我們可以忘記他們,但真不該侮辱他們。我想,唯一需要寄以厚望的是,我們這一代人,甚或往下數代的同胞,對于魯胡這兩位大神前輩,最應該做的,不是去無情打落,而是要超越他們。

他,酒會中猝亡近60年,依然無數國人追捧,“熱血少年”終成大師

胡适一生,無論是“熱血少年”時代,還是“激情壯年”時期,亦或“過河卒子”的晚年,都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啟示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