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清“小冰期”到底有多冷?它在當時造成的危害有多大?

《逸周書·文傳》有語:“人定勝天”,形容人力能夠戰勝自然,這其實隻是一種美好的願望,我們并不是要否定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作用,但在大自然的偉力面前,人類的能力真的是微乎其微,猶如蝼蟻一般!

1939年,“蘇芬戰争”爆發,蘇聯出兵七十萬進攻彈丸小國“芬蘭”,最後卻折損二十萬蘇聯士兵,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那年歐洲的氣候格外寒冷,最低氣溫達到了零下四十三攝氏度!很多蘇聯士兵都是被活活凍死的!

明清“小冰期”到底有多冷?它在當時造成的危害有多大?

無獨有偶,中國曆史上也有一段極為寒冷的時期,這直接加速了一個王朝的崩塌!

這個王朝就是明朝!

古往今來,人們對明朝的滅亡總是充滿了同情,為這個龐大的帝國塗上了一層“悲情”的色彩。

雖然明朝亡于清朝,但攻進紫禁城,逼得崇祯帝殺妻自缢的卻是“闖王”李自成個他的農民起義軍,彼時的清朝還是後金,後金大軍在山海關外虎視眈眈,卻始終無法攻破大明王朝的甯遠防線,反而在明朝的火炮之下損失慘重,就連努爾哈赤都被袁崇煥用大炮轟成重傷,不久就因傷重去世!

是以明末各地四起的義軍才是明朝滅亡的直接原因,但崇祯帝并非昏庸無能的帝王,反而勤于政事,年輕有為,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造反呢?

原因很簡單:老百姓活不下去了,之是以會這樣,乃是天災所緻,說起來崇祯帝也是“悲催”,不僅要收拾父輩留下的爛攤子,還要應對各種天災。

據《明史》記載:崇祯一朝,十七年間發生的自然災害主要有旱、蝗、澇、風、雹、震、雪等幾種,其中旱災發生頻率最高。

明清“小冰期”到底有多冷?它在當時造成的危害有多大?

旱災發生的頻率如此之高,根源在于明末正處“明清小冰期”時期

這一“小冰期”跨明清兩朝,延續三百年之久,主要特征就是冬季極為寒冷!有多寒冷呢?

寒冷到江南、華中、華南等地都出現了漫天冰雪的奇觀,寒冷到洞庭湖、鄱陽湖都冰凍三尺!南方都是如此,更不用說北方,據記載,崇祯時期,北方的最低氣溫甚至低于零下四十攝氏度!

這是什麼概念呢?現在抖音上爆紅的“潑水成冰”,所需要的溫度也不過零下三十度左右!如果氣溫達到了零下四十度,人類很難在外界生存,如果沒有足夠的保暖措施,很快就會被凍成“冰雕”!

那如此低的氣溫造成的危害有多大呢?

極寒的氣溫造成各地義軍四起,源源不斷的義軍最終又造成了大明王朝的滅亡,對于農民而言,造反還有一線生機,不造反就隻能死!

因為極寒的氣溫帶來了嚴重的旱災,據《中國曆史上的旱災》記載:“除晉和南北朝以外,雨量特别少者為明代,當時旱災之總數各世紀之冠”!

明清“小冰期”到底有多冷?它在當時造成的危害有多大?

這也是為什麼崇祯帝勤勉能幹,各地的起義軍還是猶如過江之卿,源源不斷,沒辦法,人力豈能與大自然的偉力相抗衡?

嚴重的旱災還帶來了蝗災、地震等一系列災難,在這些災難的“合力”作用下,大明王朝的實力不斷被削弱,最後走上了末路,龐大的帝國轟然倒塌!

極寒造成的災難最直覺的資料就是人口的“減員”,據統計,到明朝滅亡,清朝初建時,全國的人口足足減少了一半!這也是清朝為什麼能夠度過“小冰期”的原因:人少了,食物自然就夠了!

小結:

雖然明朝滅亡的根源是積重難返,沉疴纏身,但極寒的氣溫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之一,若是沒有各地四起的義軍,後金大軍能不能攻破大明的甯遠防線還是兩說!

這也說明人類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真的是微不足道,大自然稍一顯露“獠牙”,我們就難以抵擋!

明清“小冰期”到底有多冷?它在當時造成的危害有多大?

近年來世界各地出現極端氣候的現象變得越來越頻繁,究其原因,人類無視自然規律,不斷挑戰大自然的“底線”。

在這裡也告誡大家,千萬不要打着“人定勝天”的幌子肆意破壞生态平衡,大自然的怒火我們承受不起!

參考資料:《逸周書·文傳》《中國曆史上的旱災》《明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