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70比1000,中國海軍以少勝多,該國從此全面學習中華,千年不悔

近代以來,日本人雖然對中國造成了巨大的傷害,但他們從不諱言,曆史上曾經以華為師,全面學習中國。現代的日本保留着最多的唐朝元素,我們要想複原一些唐朝文化,還不得不跑到日本去。

日本對唐朝的學習和崇拜,是從日本入侵北韓半島、被唐軍擊敗,而開始的。唐朝的國力、軍力當然是日本的許多倍,但是具體到每場戰鬥,唐軍的優勢就不怎麼明顯了,有時反而是劣勢。

170比1000,中國海軍以少勝多,該國從此全面學習中華,千年不悔

奠定北韓勝局的白江口之戰,唐軍就處于很大的劣勢,戰船隻有170艘,而敵方戰船數量達到1000艘,一比六,似乎勝機極其渺茫。但最終的勝者是唐軍,日本從此不敢西向,轉而開啟了全面的唐化政策,一批又一批的遣唐使,冒着葬身魚腹的危險,也要學習唐朝先進文化。

日本對北韓半島的幹涉,是因為唐軍進攻高句麗和百濟,高句麗是占據大半個東北的割據政權,隋唐兩代都把消滅高句麗作為國策。唐太宗時,唐軍不光從地面進攻,還發起了大規模的兩栖登陸。将大批人馬渡過黃海,送到北韓半島南部,攻滅高句麗的幫兇百濟。

170比1000,中國海軍以少勝多,該國從此全面學習中華,千年不悔

百濟又和日本的關系很好,佛教便是從百濟傳入日本的。是以,日本決定出兵北韓半島,向大唐開戰。當時的日本處于飛鳥時代,這個飛鳥是個地名,跟天上的飛鳥沒有任何關系。

公元663年,唐将劉仁軌率領水師前往白江口,準備與陸軍會合,一起攻克百濟最後的據點固周城。唐朝水師總共170艘戰船,13000人,收拾殘餘的百濟軍隊是足夠的。沒想到的是,海平面上不久便出現了數以百計的戰船。

170比1000,中國海軍以少勝多,該國從此全面學習中華,千年不悔

這是從日本過來的水師,當時唐朝稱日本為倭國。經現代DNA測試分析,日本人的祖先是矮黑人種,再加上肉食偏少,身材普遍比唐朝矮得多,是以才有此名。

作為海島國家,倭國的戰船并不少,第一批派來400艘,很快又增加到1000艘以上,總兵力達42000,是唐軍人數的三倍多。不過,久經戰陣的劉仁軌很快發現倭船遠比唐軍戰船小而簡陋,雖然他們數量多,但沒有什麼可怕的。

劉仁軌一聲令下,唐軍排成整齊的隊型,沖向密密麻麻的倭國船隊。冷兵器時代的海戰,以撞擊和接舷肉搏為主。唐軍戰船又大又堅固,沖撞是毫不吃虧的。

170比1000,中國海軍以少勝多,該國從此全面學習中華,千年不悔

但倭軍仗着船小靈活,拼命想貼近過來跳幫,他們以為唐軍和新羅軍隊一樣,害怕與倭人肉搏拼殺,隻要登上敵船,勝利就可以到手了,甚至能繳獲唐軍的大船,為己所用。

但是,跳幫比倭軍想象得要困難得多。首先,唐軍戰船的船舷高出倭船很多,倭船即使靠上來,也要像攻城一樣,先爬上唐軍船舷才行。唐軍士兵居高臨下,用弓箭和長矛把倭軍打得屍橫遍地。

170比1000,中國海軍以少勝多,該國從此全面學習中華,千年不悔

其次,從兵力數字上看,唐軍戰船每艘平均可以載70多人,倭船隻能載40人。一對一的肉搏,倭軍都沒有勝算。即使倭軍靠着以多欺少,拼死爬上唐軍戰船,他們便會發現,唐軍的兇悍和肉搏技巧完全不弱于自己。

再次,更重要的是,此時的唐軍仍然處于開國後不久的鼎盛期,無論是盔甲兵器和戰術,都比日本人更高一籌。甲更堅、刀更利,這種差距在小規模的厮殺中,能夠讓唐軍占據更大的優勢。倭軍跳幫過來的士兵,被一批批地砍翻,根本不是唐軍的對手。

唐軍戰船在海面上,橫沖直撞,用火箭引燃倭軍戰船,倭軍也非常頑強,仗着數量優勢,與唐軍水師打了四次,全部失敗,數百艘戰船被燒毀,水師損失慘重。最後不得不逃離戰場,放棄了救援百濟的計劃。

170比1000,中國海軍以少勝多,該國從此全面學習中華,千年不悔

白江口一戰,打出了唐軍的威風,日本意識到自己與大唐的巨大差距,開始了全面學習。有人可能會說,日本刀不是很厲害的嗎?大唐與日本首次交鋒來看,至少那時候的日本刀還比不上唐刀,否則日本正倉院不會收藏那些唐刀,作為自已的國寶。唐朝的制刀工藝對日本刀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這才造就了後來的日本刀。

日本武士當時的盔甲更接于中國漢代,遠不及唐軍的嚴密和牢固。我們現在看到的日式盔甲基本上都是唐以後發展起來的。大量足輕(拉壯丁步兵)可能裝備的是竹甲和竹矛,更不是唐軍的對手。是以,日軍在對戰中,很難占到上風。

【參考文獻:《舊唐書》、《新唐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