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70比1000,中国海军以少胜多,该国从此全面学习中华,千年不悔

近代以来,日本人虽然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但他们从不讳言,历史上曾经以华为师,全面学习中国。现代的日本保留着最多的唐朝元素,我们要想复原一些唐朝文化,还不得不跑到日本去。

日本对唐朝的学习和崇拜,是从日本入侵朝鲜半岛、被唐军击败,而开始的。唐朝的国力、军力当然是日本的许多倍,但是具体到每场战斗,唐军的优势就不怎么明显了,有时反而是劣势。

170比1000,中国海军以少胜多,该国从此全面学习中华,千年不悔

奠定朝鲜胜局的白江口之战,唐军就处于很大的劣势,战船只有170艘,而敌方战船数量达到1000艘,一比六,似乎胜机极其渺茫。但最终的胜者是唐军,日本从此不敢西向,转而开启了全面的唐化政策,一批又一批的遣唐使,冒着葬身鱼腹的危险,也要学习唐朝先进文化。

日本对朝鲜半岛的干涉,是因为唐军进攻高句丽和百济,高句丽是占据大半个东北的割据政权,隋唐两代都把消灭高句丽作为国策。唐太宗时,唐军不光从地面进攻,还发起了大规模的两栖登陆。将大批人马渡过黄海,送到朝鲜半岛南部,攻灭高句丽的帮凶百济。

170比1000,中国海军以少胜多,该国从此全面学习中华,千年不悔

百济又和日本的关系很好,佛教便是从百济传入日本的。因此,日本决定出兵朝鲜半岛,向大唐开战。当时的日本处于飞鸟时代,这个飞鸟是个地名,跟天上的飞鸟没有任何关系。

公元663年,唐将刘仁轨率领水师前往白江口,准备与陆军会合,一起攻克百济最后的据点固周城。唐朝水师总共170艘战船,13000人,收拾残余的百济军队是足够的。没想到的是,海平面上不久便出现了数以百计的战船。

170比1000,中国海军以少胜多,该国从此全面学习中华,千年不悔

这是从日本过来的水师,当时唐朝称日本为倭国。经现代DNA测试分析,日本人的祖先是矮黑人种,再加上肉食偏少,身材普遍比唐朝矮得多,所以才有此名。

作为海岛国家,倭国的战船并不少,第一批派来400艘,很快又增加到1000艘以上,总兵力达42000,是唐军人数的三倍多。不过,久经战阵的刘仁轨很快发现倭船远比唐军战船小而简陋,虽然他们数量多,但没有什么可怕的。

刘仁轨一声令下,唐军排成整齐的队型,冲向密密麻麻的倭国船队。冷兵器时代的海战,以撞击和接舷肉搏为主。唐军战船又大又坚固,冲撞是毫不吃亏的。

170比1000,中国海军以少胜多,该国从此全面学习中华,千年不悔

但倭军仗着船小灵活,拼命想贴近过来跳帮,他们以为唐军和新罗军队一样,害怕与倭人肉搏拼杀,只要登上敌船,胜利就可以到手了,甚至能缴获唐军的大船,为己所用。

但是,跳帮比倭军想象得要困难得多。首先,唐军战船的船舷高出倭船很多,倭船即使靠上来,也要像攻城一样,先爬上唐军船舷才行。唐军士兵居高临下,用弓箭和长矛把倭军打得尸横遍地。

170比1000,中国海军以少胜多,该国从此全面学习中华,千年不悔

其次,从兵力数字上看,唐军战船每艘平均可以载70多人,倭船只能载40人。一对一的肉搏,倭军都没有胜算。即使倭军靠着以多欺少,拼死爬上唐军战船,他们便会发现,唐军的凶悍和肉搏技巧完全不弱于自己。

再次,更重要的是,此时的唐军仍然处于开国后不久的鼎盛期,无论是盔甲兵器和战术,都比日本人更高一筹。甲更坚、刀更利,这种差距在小规模的厮杀中,能够让唐军占据更大的优势。倭军跳帮过来的士兵,被一批批地砍翻,根本不是唐军的对手。

唐军战船在海面上,横冲直撞,用火箭引燃倭军战船,倭军也非常顽强,仗着数量优势,与唐军水师打了四次,全部失败,数百艘战船被烧毁,水师损失惨重。最后不得不逃离战场,放弃了救援百济的计划。

170比1000,中国海军以少胜多,该国从此全面学习中华,千年不悔

白江口一战,打出了唐军的威风,日本意识到自己与大唐的巨大差距,开始了全面学习。有人可能会说,日本刀不是很厉害的吗?大唐与日本首次交锋来看,至少那时候的日本刀还比不上唐刀,否则日本正仓院不会收藏那些唐刀,作为自已的国宝。唐朝的制刀工艺对日本刀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才造就了后来的日本刀。

日本武士当时的盔甲更接于中国汉代,远不及唐军的严密和牢固。我们现在看到的日式盔甲基本上都是唐以后发展起来的。大量足轻(拉壮丁步兵)可能装备的是竹甲和竹矛,更不是唐军的对手。因此,日军在对战中,很难占到上风。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