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風起洛陽》熱播,唐代洛陽究竟有多繁華?它是如何衰落的?

《風起洛陽》熱播,唐代洛陽究竟有多繁華?它是如何衰落的?

《風起洛陽》宣傳海報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這是李白筆下的洛陽。在唐代,洛陽号東都,與長安并立。唐高宗稱它“中茲宇宙,通賦貢於四方,交乎風雨,均朝宗於萬國”。武則天時,洛陽一度改名神都,武則天獨自執政22年,僅2年在長安,其餘都在洛陽。

随着馬伯庸小說改編的網劇《風起洛陽》熱播,唐代洛陽的繁華引起人們的關注,但與同類劇《長安十二時辰》比,《風起洛陽》有不少遺憾,比如布景忽略了城市性格,将洛陽拍成了第二個長安,其實:

其一,唐代洛陽遠比長安富庶,商業氣息更濃厚。

其二,唐代洛陽多園林,聞名天下。

其三,唐代洛陽也是國際化都市,大量粟特人在那裡生活。

其四,唐代洛陽夾洛水而成,是當時天下水運的樞紐,卻被拍成小河溝。

其五,唐代洛陽獨特的中軸線是城市的靈魂,不宜忽略。

不必要求電視劇盡善盡美,但名為《風起洛陽》,就應扣題,不能随便搭個布景糊弄。畢竟洛陽是中國六大古都之一,當過1500多年的首都,北宋時仍被稱為西京。洛陽并不是長安的陪襯,它與長安是彼此震蕩的關系。

那麼,唐代洛陽究竟有多繁華?為什麼自北宋起,洛陽再沒當過首都?洛陽是如何衰落的……種種問題,值得鈎沉。

“兩都制”在古代是常态

古代中國長期采取“兩都制”,周代即以“長安-洛陽”為軸心,主導了後來千餘年的滄桑變遷。

古代中原主要軍事威脅來自北方遊牧人,财富則來自東南,在技術條件有限的時代,如何平衡安全與稅收,便成難題。

長安坐落在富庶的關中平原上,東據崤函,南守武關,西擁散關,北有蕭關,随時可占據富庶的巴蜀。關中平原地勢高,西出函谷關,“其以下兵于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但中原勢力難控制長安,長安也難控制中原,易成華北、山東、遼東割據之局。且關中平原狹小,難養活一國之都。

洛陽居“天下正中”,水運發達,足以号令中原,洛陽所在的伊洛盆地中,40%是山地,向稱天險。但伊洛盆地的山多屬丘陵,高度僅幾百米,溝谷多,敵軍易滲透、迂回,“天下當無事則已,有事則洛陽先受兵”。定都洛陽,缺點是難控制西北、巴蜀,但洛陽文化發達,曆代君主多有“洛陽夢”。

各有優勢,隻好兩都并立,西周時,長安名豐,或稱鎬京,是宗周(國都);洛陽是成周(也是國都,稱成周是為了與宗周有别,另有岐周,是周朝故都)。

《史記》認為西周是“長安主、洛陽輔”,即“學者皆稱周伐纣,居洛邑,其實不然”。比如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隻可能在長安。但當代學者多認為,“烽火戲諸侯”是傳說,周有十四師,八師在洛陽,六師在長安,顯然是“洛陽主,長安輔”。

雖無定論,但西周滅亡後,東周一直以洛陽為都(東周、西周是後代的說法,當時統稱為周)。

劉邦為何選擇了長安

公元350年,秦孝公嬴渠梁滅周,将都城遷到鹹陽,轉為一都制。統一天下後,為繁榮首都經濟,秦始皇“徙天下富豪于鹹陽十二萬戶”,可人口增加了,關中乏糧,隻好從關東、巴蜀運糧至鹹陽。

為解除西北軍事威脅,也為拓展耕地,秦始皇“使蒙恬将兵攻胡,辟地千裡,以河為境”,卻“地固澤鹵,不生五谷”。

秦朝滅亡有竭盡人力的原因,也有經濟破産的原因。即“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田賦鹽鐵之利二十倍于古”,說明一都制不合時宜。

劉邦建立漢朝時,初期傾向于定都洛陽。

秦統一天下後,“荥陽-洛陽”是中原防守核心。荥陽近鴻溝(戰國時魏國挖的運河,秦代擴建,将黃河、淮河、泗水連成一體),是南北糧食轉運的中樞。劉邦進攻長安,之是以選擇繞遠的武關道,而非走“連接配接華北平原、江漢平原與關中平原距離最短的通道,其線路幾乎是筆直的”函谷道,因他攻打洛陽失敗,為擺脫追兵,不得不如此選擇。恰好武關道兵少,被劉邦鑽了空子。

經此一戰,劉邦對洛陽認識深刻。劉邦的部下也多贊同定都洛陽,洛陽近劉邦老家沛縣(今屬江蘇省徐州市),且鹹陽已被項羽焚毀。在名臣婁敬、張良勸谏下,劉邦改變了主意。

一是伊洛盆地小,“不過數百裡,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關中平原則“搤(音如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

二是劉項争霸,全靠鎮守關中的蕭何的資源支撐,此為取勝根本。

“長安主”有利也有弊

劉邦選擇“長安主、洛陽輔”,由戰略局勢決定。

漢初主要威脅來自“東方八異姓王”,即齊王韓信(後徙為楚王)、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趙王張耳、長沙王吳芮、燕王臧荼、韓王信、燕王盧绾,所占領土已超劉邦。他們中不少人是名将,出自劉邦屬下,自領軍割據,劉邦當年為對付項羽,不得已封他們為王。

洛陽處在八異姓王包圍中,以此為重心,難免落入東周後期的窘況。

劉邦雖以長安為主,但在位8年,7次到洛陽,他登基就在洛陽。劉邦生前,将“東方八異姓王”一一消滅,用劉姓王代替。

殺功臣殺順了手,劉邦死時,呂後四日秘不發喪,與審食其(後兩字音亦基,劉邦同鄉,劉邦父親、呂後被項羽俘虜時,審食其亦被俘,随行照料,遂成呂後最信任之人,或稱二人私通)商議盡誅開國功臣,被郦商所知,勸審食其說:“誠如此,天下危矣。陳平、灌嬰将十萬守荥陽,樊哙、周勃将二十萬定燕、代,此聞帝崩,諸将皆誅,必連兵還鄉以攻關中。”

呂後最終改變了想法。

漢文帝時,劉姓諸王發動“七國之亂”,“長安主”發揮出區位優勢,至漢武帝“推恩令”,令劉姓王諸子皆有繼承權,王國越分越小,“東制諸侯”取得完勝。可國家戰略轉向對匈奴作戰後,“長安主”的缺點充分暴露——關中乏糧,大軍入駐,難以支撐。

向關中輸糧,成本太高,隻能走水運,洛陽的地位陡增。

東漢轉向“洛陽主”

漢武帝時,函谷關東擴,移至三百裡外的新安(今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東),此即“廣關”政策,目的是把洛陽也拉到長安的防守體系中。水路從洛陽到長安僅八百裡,卻有兩大困難。

一是三門峽(今河南陝縣東北)的砥柱山,在黃河水道的中間,兩邊水流湍急,水位高,貨船無法通過,隻能先把貨物卸到岸邊,從陸路運到上遊,再改航運,成本極高。

二是進入關中平原後,河流均淺,僅渭水可航,但彎曲多、泥沙多、枯水期長,後開漕渠,也隻有“歲百餘萬石”(清代每年漕糧為400萬石)。

漢武帝窮兵黩武,“漢軍之士馬死者十馀萬,兵甲之财轉漕之費不與焉。于是大農陳藏錢經耗,賦稅既竭,猶不足以奉戰士”,全靠鹽鐵專賣、均輸(國家壟斷商業)、收商車稅、算缗(财産稅,此前已有)、私人不許從事對外貿易等維持。漢武帝去世前,民怨沸騰,遂停止對匈奴戰争。

東漢時,轉向“洛陽主,長安輔”。

一是洛陽靠近劉秀起家的南陽,易得資源。

二是劉秀屬漢室支脈,與劉盆子、劉玄等比,身份上無優勢。洛陽是“天下正中”,自古便是帝都,可彰顯權力合法性,西漢末王莽就曾想遷都洛陽。

三是洛陽水運便利,能迅速出兵到中原各地。

劉秀曾經商,故東南商業發達,洛陽也便于南北流通。可“洛陽主”也有缺陷,即難控制巴蜀、西北。東漢邊患不絕,在西羌、北方遊牧人的持續壓力下,最終走向大動蕩。

遼東取勝 洛陽有功

三國時,曹丕在洛陽稱帝,西晉篡魏,也在洛陽。南北朝的北族政權多取兩都制,在洛陽、長安軸心上反複搖擺。

選長安,因有關隴貴族,即胡漢混血的軍功貴族,有封地,聚攏大量部曲(相當于農奴,可組成私軍),戰鬥力強。選洛陽,因南方經濟地位提升,帝王不想受制于舊貴族,會南下定都,北魏孝文帝便定都洛陽。

隋炀帝重修洛陽城,以此為大運河的中軸,目的是對遼東用兵。北朝政權多是“長安主”,導緻遼東被高句麗竊據。隋炀帝轉向“洛陽主”,因從洛陽出發,水路可達華北,便于運兵、輸糧,可惜三征皆北。

唐李淵時,又回歸“長安主”,他擔心李世民割據,不許出鎮洛陽。李世民即位後,曾想移都洛陽。一是在隋末戰争中,他在洛陽附近消滅了王世充、窦建德兩大軍事集團,從此揚名;二是西北突厥等威脅解除後,遼東已成王朝的最大威脅。

李世民三次對遼東用兵,未取全功。唐高宗繼位後,在位33年,7次到洛陽,累計待了11年,最終在對遼東的戰争中取得完勝。

唐高宗、武則天長期留在洛陽,推動了洛陽的繁榮。武則天曾“徙并外雍、同、秦等七州戶數十萬以實洛陽”,此時洛陽人口應達100萬,不亞于長安。

隋代時,洛陽的城市面積為47平方公裡,唐代則在原城外增加了建立築,最多時應有50多平方公裡,小于長安的84平方公裡。但唐代長安北富南窮,南城内有大量菜園、荒地。

洛陽可不是“土圍子”

洛陽自古重商,長安僅東西二市,洛陽卻有三市,其中南市“周十一裡,通門十二,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餘肆,甍宇齊平,遙望如一。榆柳交蔭,通渠相注,市四壁有四百餘店,重樓延閣,互相臨映,招緻商旅,珍奇山積”,卻被《風起洛陽》拍成“商業胡同”。

唐代洛陽有大量粟特人,一是隋炀帝曾在洛陽設市,“引緻諸胡,啖之以利,勸令入朝”;二是8世紀上半葉,阿拉伯帝國東擴,昭武諸國紛紛滅亡,大量粟特人來到洛陽,“每歲商胡祈福,烹豬羊,琵琶鼓笛,酣歌醉舞。酹神之後,募一胡為祆主,看者施錢,并與之”。

唐代洛陽城分處洛水南北,宮城在西北角,地勢高、易防守,城市中軸線從西北宮城延伸,西邊面積僅是東邊面積的1/4左右,但天際線設計錯落有緻,絕非《風起洛陽》中的“土圍子”。

因“關中本位”,武則天後,唐代又回到“長安主”。關隴集團是地方集團,必守本土。唐玄宗5次到洛陽,會商東北防禦,卻還是落入“長安主”的困境中——華北諸鎮獨立。唐代後期,中央财政90%靠江南,洛陽因北上河道淤塞,漕運改走汴梁。

宋人秦觀說,唐代設險靠地,關隴貴族堪稱柱石,宋代設險靠人,近半主力圍護都城,人多食雜,必須設在交通要道。汴梁近洛陽,交通更友善,形成競争優勢。

長安、洛陽相繼退出首都地位,标志地理大格局從“關内-關外”的東西結構,轉向南北結構,二者“誰主誰從”的震蕩也随之消除。名城雖不再是地理樞紐,可它們留下的燦爛文化,讓人至今沉醉。拍成《風起洛陽》這樣,有點不妥。

來源 北京晚報

作者 黃逸

流程編輯 吳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