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吳山汪王廟志略》祠祀

《吳山汪王廟志略》祠祀

汪長富 汪封林 汪湧/整理

《吳山汪王廟志略》祠祀

汪 王 廟 志 略

責任者及責任方式:汪文炳

年代:民國25年[1936]

版本:刻本

文種:漢文

總冊數:1冊

描述:書衣題吳山汪王廟志略

初編:據清光緒32年(1906)刻版重印

《吳山汪王廟志略》祠祀

祠 祀

汪王廟在大觀台之麓,祀唐節度使汪華,名宦祠也。高祖時以保障有功,封越國,稱王, 持節歙、宣、杭、睦、婺、饒六州軍事。宋封靈惠公,明洪武間封廣濟惠王。

(《古今圖書內建》、康熙《杭州府志》、康熙《錢塘縣志》、乾隆《杭州府志》)

汪越公廟,一名汪王廟,在七寶山大觀台側,祀唐初六州總管汪華。隋末起兵新安,保 障一方。至高祖武德四年九月,令宣城長史鐵佛獻表稱臣,即授為歙、宣、杭、睦、婺、饒 六州總管,封越國公。又封靈惠公。政和七年晉封英濟王、廣濟惠王。曆代廟食江浙。有石 碑刻越國公像,藏有加封曆代诰敕并宋徽宗題贊。

(《郭西小志》)

汪越公廟,在七寶山大觀台西南,五昌廟左,俗稱汪王廟,祀唐歙州刺史汪華。華字英 發,績溪人。隋大業末,自稱吳王。唐武德四年,以保障功封越國公,持節歙、宣、杭、睦、 婺、饒六州軍事。貞觀二十三年薨于長安。宋政和中,封靈惠公,尋加英濟王。乾道四年, 封信順顯靈英濟廣惠王。理宗時,改封八字王四次。恭宗德祐間,特封昭忠廣仁神武英聖王。元順帝至元元年,進封昭忠廣仁武烈靈顯王。國朝鹹豐八年,以發匪猖獗,效靈助剿,欽加 “襄安”二字。十一年,廟毀于寇。廟内藏有華曆代诰敕、宋宣和二年禦贊像,今則皆無存 矣。

(張鉽《杭都雜詠》)

《吳山汪王廟志略》祠祀

附 錄:

《汊川烏龍山越國公廟田記》

明學士程敏政

唐歙州總管、越國汪公有廟在歙之烏聊山,始貞觀己亥,著于令甲,曆代因之,号其廟 曰“忠烈”。屬邑之人走乞靈無虛日,又各即其地為行祠,其在休甯烏龍山者,莫知所從起 焉。烏龍據汊川之上,琅水東出,璜水南下,至此而合,北流底于浙溪。山形蜿蜒,溯流而上,峭壁斷崖皆黑色,不可正視,山因以名。而廟占其勝,故其神益靈,而人尊奉之者不懈 益虔。越公遠孫居汊川者曰永莊,以祠出衆力之所成,因時修葺,而缺世守之規,非便。乃 以成化丁酉,于廟之左買地,為屋三楹,置守者居之,又割田若幹畝贍其用。诹日告于廟下, 以谂其族與其鄉之人。有耆而儒者曰程君士儀,嘉其志,具以白,請紀之石,以明示後世, 俾來者謹嗣之。

予時方谒告南歸,嘗伏拜烏聊之祠,得《忠烈紀實》與前代之《記》讀之,竊病其叙隋 唐之際與越公之事舉有弗當于心者,思有所紀述而未能也。則為之言曰:“炀之不道,古未 有也。弑其父而烝其禦,竭四海之力以事遠夷,委棄其宗社而荒于禽色,殺僇谏士,迷不知 返。”故朱子《綱目》于大業之盜,悉以“起兵”書之,而不曰“反”,明人得而誅之也; 于炀帝之死,書“隋人弑其君廣”,而不曰“帝”,明非共主也。誠以天下未有無父之國, 故讨賊之法不得不嚴如此。

越公生當其時,蓋有西向問罪之志,而力弗逮,乃以一旅之衆,仗劍而興,全有六州, 以待湯武之出,其得民心如秦之吳芮,非叛吏也。罪人斯得,唐公入關,天下之大勢已合, 不可以逞,則奉而歸諸有道,使民免于戰鬥死亡之苦,其知幾達變如漢之窦融,非降虜也。 出處之正,名節之完,苟有良史如班、範者,必将列諸吳、窦之間,君子進而與之矣。顧新 舊史皆不立傳,遂使越公之迹,世莫得詳。而記其廟者,又不能于此是正,為公一昌言之, 乃獨規規于禦災捍患之常,與其生榮死哀之末,纡其詞,婉其意,有若為公諱者,誠不考之 過也。

仰惟我高皇帝以胡元竊據中夏,起兵江淮,複還舊物。而即位之初,大正祀典,淫昏之 祠一切報罷。徽之所存,惟越公及梁将軍忠壯程公二廟。忠壯當侯景之亂,倡義舉兵,肅清 鄉郡。湘東王繹傳檄四方,則間道奉表,請以兵從,卒之賊平而民免于難。蓋忠壯之拒景, 越公之貳隋,同一讨罪之義也;忠壯之奉繹,越公之與唐,同一救民之心也。高皇帝考其事 而并錄之,是以扶天常、立人極,由一州而推之天下,使人凜然知撥亂反正之為功,其有關 于世教大矣,豈私于二公者哉?二公之子孫半徽郡,又蔓延于四方,此仆而彼興,前屈而後 伸,他姓終莫之與抗。亦有非人力所能為者,豈忠勳之家、神明之胄,天固有以默相之欤? 永莊讀書好義,宗黨稱之,此舉尤見其知本,非餘子所及。士儀與予皆出忠壯公後,蓋于汪 有世講之好雲。

○元錫謹按:越國公出處,雖唐宋以來名公钜儒屢有發揮,求其議論明白,正大可以盡 公之心事者,無如篁墩先生《烏龍山廟田記》。視諸蘇東坡《錢越王廟碑》,蓋不多讓,況 汊川之先出自鳙溪。故特錄之,以為家寶。

(《休甯家譜》)

《吳山汪王廟志略》祠祀
《吳山汪王廟志略》祠祀

汪台符《徽郡汪王廟記》:貞觀二十三年,父老請建祠于廳事之西。大曆十年,刺史薛 邕遷于烏聊東峰。元和三年,刺史範傳正又遷于南阜,即今廟是也。中和四年,刺史吳圓克 荷冥應,複新棟宇。所謂冥應者,必嘗禱王以求助而感其陰相也。

唐末,楊行密以景福二年八月取歙州,逐唐刺史裴樞,自池州诏其将陶雅實守此郡。雅 既修汪王廟,又崇王墓而垣之。

王廟塑有二武士介兩兵立于門首,土人謂之毛甘将軍、汪節将軍。毛甘者,歙縣人,漢 建安之亂率家保烏聊。汪節者,績溪人,唐神策将軍,家在大徽村,有神力。二人與王雖異 世,民間特以有功故,類而祀之。郡太守郏公精意在民,禱王必應。政成,欲廣傳其威靈, 訪求遺事,定為一帙。朔州民羅願以禮闱知己之分,出觀之,乃隸為十一事:曰王諱,曰姓 氏,曰州望,曰境土,曰治所,曰納款,曰官閥,曰夫人,曰廟貌,曰碑記,曰從祀。言簡 意赅,證據确鑿,傳作也。

桃花嶺有汪王廟,頗具形勝。梁間懸一鐵匣,父老傳雲,明高帝嘗過此,以簽蔔适得第 一,今匣中所封即此簽也。

烏聊山在歙縣西北三百五十步,高二十八仞,周八裡,西有四水合流,山上數石圓而白。 水中有魚,号為神魚,人莫敢下網罟。有張姓者臨淵偶羨,莊客探其意旨,取雷公藤藥焉。 侵晨魚皆浮起,土人鹹詈張之饕餮也。張以為意起于己,未嘗使彼藥之,具疏控王廟中。後 數日,張與同莊數人皆死。

(《靈迹考》)

《吳山汪王廟志略》祠祀
《吳山汪王廟志略》祠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