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本豪先生筆下的“五言詩”創始者曹植

陳本豪先生筆下的“五言詩”創始者曹植

曹植,字子建,曹操的兒子,曹丕的弟弟,在一衆弟兄中排行第三。曹植與父親曹操,還有哥哥曹丕,在三國時期,被魏國人并稱為文學三曹。曹植才思靈活,自小聰明過人,極具文學天賦,那首流傳千古的七步詩,即為他的傑作。

曹操百年之後,曹丕繼位。在他當政時期,常常因弟弟的文學才華蓋過于他,使他的帝王之光無疑遜色幾分,不免由此平生嫉恨。由于天長日久地積怨,便逐而暗生将其除滅之心。那天,曹丕突發奇想,便以文治文,在朝堂上當着文武百官之面,給弟弟出了一道難題,借此壓一壓三弟的鼎盛之氣,抑或借機剪除,以清除心中那道常常被遮蔽的陰影。他借大臣觐見之機,責令曹植在七步之内現場賦詩一首,否則就是浪得虛名,有辱曹家當世英名,責令當場斬首。曹植的确才華冠世,并非徒具錦繡華章包裹的庸才,但攝于兄長的帝王威嚴,平日不得不自行收斂。那天見哥哥以死相逼,滿堂的皇威籠罩,金口玉言之下,惟有俯首聽令。一時感慨萬千的曹植,禁不住熱淚暗流,含悲忍辱中卻有感而發,漫步朝堂吟誦了那首古今聞名的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此詩一出,滿朝文武為之震撼不已。

這首七步詩,充分展示了曹植的過人之智,深得在場文武大臣由衷的贊賞,迫使曹丕不能肆意違背衆願;詩中的比喻卻十分巧妙而高明,有意似無意地牽動了曹丕内在的骨肉之情;曹植已遵旨行篇,且詩作精妙絕倫,如果曹丕再下殺手,便有傷德雅,易失衆心。是以,曹植憑借絕頂的才華得保一命,且終生消除了死于曹丕之手的厄運。其實,七步詩原作為六句,現在流傳于世的四句,均為後人在不失原意的基礎上,為了便于流傳而精練雕琢。原詩“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雖說曹植才高,但一生不得其志,自從七步詩以後,雖說曹丕消除了對曹植萌生殺戮之心,卻依然不予重用。繼曹丕之後,他的兒子曹睿當政,曹植曾曆盡諸多努力,終究未能赢得聖上的信賴與重用,乃至晚年在郁郁寡歡中離别人世。曹植為中國詩歌史上五言詩的首創者,自然成為五言詩的創始者。在他流傳于世的90餘首詩歌中,其中就有60多首為五言詩。他的詩歌寫作,完成了由漢樂府民歌到文人詩歌的轉變,推動了文人五言詩的創作與發展。

中國人在贊人知識淵博之時,常常愛采用一句“才高八鬥,學富五車”的成語,其中,才高八鬥的典故,即來源于曹植。南北朝時期,最著名的大詩人謝靈運,他一生狂傲不羁,但對曹植卻佩服得五體投地。他曾說過一句名言:“天下才共一石(石‘音擔’為我國古代的計量機關,一石等于十鬥),曹子建獨得八鬥,我得一鬥,自古及今共用一鬥。”由此,後世人便稱才學出衆者為“才高八鬥”或“八鬥之才”。如唐朝李商隐在《可歎》一詩中便有:“宓妃愁坐芝田館,用盡陳王八鬥才。”的句子。詩中所引用的陳王,即為曹植死後被封陳王之故。

作者:陳本豪,1953年出生。中國作協會員,江夏區政協常委,江夏區文聯原駐會副主席,民間音樂人。作品曾入編《2003年中國年度最佳散文選》《2005年中國精短美文100篇》《長江文藝60年散文送》等多種精編本和中外名家經典。長篇紀實文學四卷本《平劇譚門》,被列為中國作協2019年度重點扶持項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