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次戰役後,北韓、蘇聯施壓要求南進,彭總一番話如何絕其念想?

作者:常棣tandy

我是棠棣,一枚曆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第三次戰役如何收場?戰前籌劃時,毛澤東、彭德懷都有設想。

1、意外的結局

1950年12月13日,毛澤東在要求志願軍必須越過三八線作戰的同時,明确此役目的是在開城南北地區尋殲幾部分敵人,然後看情形休整,準備攻擊漢城條件。

三次戰役後,北韓、蘇聯施壓要求南進,彭總一番話如何絕其念想?

彭德懷于同月15日向軍委報告作戰構想,将戰役任務線劃在漢城、原州、平昌線以北地區。

對此,毛澤東表示同意,并特别交代:

“如感到攻擊不順利,則适時收兵,休整再戰。”

當時,毛澤東強調的是一定要打過三八線,至于打過去以後前進到什麼地方,并沒有提什麼硬性要求。他的基本想法是,如攻擊順利,可以向南深入得遠一些,如不順利,便适時回收。戰役縱深大緻限定在三八線以南、漢城以北數十公裡有限區域内。攻不攻漢城、過不過漢江,都不在預先設定的目标範圍内。

研究這段時間的電文還可發現,此次戰役發起前,毛澤東與彭德懷之間曾就過不過三八線問題,電報往來頻繁,而戰役打響之後,毛澤東給彭德懷的電報便大幅減少,這與前兩次戰役過程中毛、彭之間一日數電的情況大為不同。

這也反映毛澤東對這次戰役的關注點并不在于軍事方面而在于政治方面。

他隻是着眼于打破三八線在世人眼中的舊印象,而一旦此種印象已被打破,便可視為實作了戰略意圖和政治目的,爾後的作戰行動可放手讓前方指揮員相機處置了。

彭德懷籌劃戰役時對占不占三八線頗費一番心思。起初,他主張戰役結束時即收兵回撤,三八線仍讓美韓軍占着,但不久便改變了這一想法,明确提出最後占不占三八線,要看戰役結果如何而定。

他估計,如果這次戰役殲敵較多,美軍不僅可能不要三八線,而且還可能放棄漢城,退守漢江南岸。這一推測相當準确,與後來的戰役實際發展程序基本契合。

三次戰役後,北韓、蘇聯施壓要求南進,彭總一番話如何絕其念想?

至于志願軍的行動,彭德懷始終堅持“穩進”方針,除強調三八線應予以占領外,對包括漢城在内的敵方縱深目标,則采取靈活政策應對:

敵軍若放棄則奪取之,敵軍若撤逃則相機追擊之,敵軍若固守(主要指議政府一線防禦陣地和漢城)則停止進攻,總之,“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處理”。

可見,在戰役籌劃階段,對于何時結束戰役以及怎樣結束戰役,都是可伸縮的,留有較大的回旋餘地。

2、彭德懷的擔憂

在實際戰役發展過程中,彭德懷作出的一個最具關鍵意義的決定,是果斷結束這次戰役。

1月4日,志願軍和人民軍進入漢城,至此,第三次戰役攻勢達到高潮。

三次戰役後,北韓、蘇聯施壓要求南進,彭總一番話如何絕其念想?

根據戰場形勢發展,彭德懷一方面決定再鼓一把力氣,進一步逼退漢江南岸之敵,進占金浦、仁川,以鞏固對漢城的占領;另一方面訓示各部不可追擊過遠,對南逃之敵,尾追至水原即停止待命。

這時,漢城解放的消息飛快傳開,中朝人民一片歡騰。平壤上空鳴禮炮緻賀,北京群衆上街徹夜狂歡。

《人民日報》發表題為《祝漢城光複》的社論,稱:

“漢城是北韓最重要的戰略城市…漢城再度解放,使美國在北韓失去了戰略的中樞”,并且提出極有鼓動性的口号:“前進!向大田前進!向大邱前進!向釜山前進!把不肯撤出北韓的美國侵略軍趕下海去!”

金日成在下令平壤、漢城兩地以240門大炮鳴放24響以示慶祝時宣稱:漢城解放是具有重大政治意義的勝利;要使美帝國主義認識,現在是他們從北韓滾出去的時候了!

面對這一情景,彭德懷表現出十二分的清醒和冷靜。

據洪學智記述,彭德懷當時就堅決認為,将敵人趕下海,靠志願軍現有力量是辦不到的。

其一,志願軍經過兩個多月作戰,極度疲勞,減員極大,需要補充休整。

其二,第三次戰役雖然獲勝,但未能消滅美軍主力。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隻是敗退,後備力量仍然很強,技術裝備有極大的優勢,敵我力量對比尚未發生明顯變化。

其三,志願軍戰線迅速南伸,運輸線已延長到500~700公裡,加上敵機瘋狂轟炸,運輸工具缺乏,補給更加困難,部隊所需糧食大部需要就地籌措,而當地群衆餘糧有限,難以保證需要。

其四,東、西海岸防禦空虛,翼側暴露。

三次戰役後,北韓、蘇聯施壓要求南進,彭總一番話如何絕其念想?

在第三次戰役中,敵人雖有既設堅固防線,但未固守,敵主力有計劃南撤,如果繼續貿然大步南進,敵人一旦從側後登陸,實施南北夾擊,很難保證不再出現仁川登陸後的情形。

3、第三次戰役的結束

衆人歡慶勝利之際,彭德懷卻“害怕得很”,這在外人看來實在難以了解。然而,作為北韓戰場上中朝軍隊的最高指揮員,彭德懷從勝利的表象中看到的卻是“志願軍随時有遭厄運的可能”,這一直覺和所心使他憂心忡忡,以至達到“幾天幾夜睡不好”的程度。

這展現了一個成熟的進階指揮員的識見和清醒。

杜平在回憶錄中說,志願軍總部其他幾個上司人都同意彭德懷的意見,沒有分歧。

尚在前指的韓先楚也緻電彭德懷指出:這次戰役打的都是老骨幹,前面作戰的部隊極端疲勞,困難太多。

三八線以南沿途群衆跑光,敵人房屋燒了,糧食搶光,使部隊吃飯、休息都很困難,體力大大減弱,加之後勤供應跟不上,前面部隊急需糧食、彈藥、鞋子等補充如不增加新的力量,僅靠現有的兵力,再發動大的攻勢,顯然是不可行的。

1月6日24時,彭德懷緻電志願軍左右集團(縱隊)指揮員韓先楚、吳瑞林和人民軍第5軍團方虎山軍團長,令各部立即停止追擊,原地集結待命,同時注意加強警戒和防空,防止敵人反撲。

該電還對各部進至指定位置後的工作作了布置。

7日夜,彭德懷召集中朝兩軍上司人開會,讨論下一步行動。

彭德懷指出:

從各種情況判斷,敵人顯然是在引誘我軍繼續前進,造成我軍後方供應困難,東、西海岸兩側暴露,然後利用其海空軍優勢,再從側後海岸登陸,南北夾擊,企圖重演仁川港登陸的故技。我們聯合司令部必須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絕不能鑽進敵人的圈套。

8日,彭德懷緻電中央軍委,報告第三次戰役已經結束。

在這期間,中央軍委及作戰部對北韓戰局進行了研究,得出的結論是:

如果能有空軍支援,或有兩三萬輛汽車運輸,或馬上能投入兩個兵團的戰略預備隊,志願軍便可以繼續向南追擊,發展戰役勝利;但是,以上條件目前一個也不具備,繼續追擊就是很危險的。是以,同意彭德懷停止追擊、結束戰役的決定。

第三次戰役從1950年12月31日開始,至1951年1月8日結束,作戰持續時間8晝夜,中朝兩國軍隊并肩作戰,突破了“聯合同軍”三八線防線,占領了漢城,将戰線推進到三七線附近,向前推進了80~110公裡。

三次戰役後,北韓、蘇聯施壓要求南進,彭總一番話如何絕其念想?

此役殲敵數量,軍事科學院《抗美援朝戰争史》的記載是1.9萬人。

當年軍委作戰部統計,共斃、傷、俘敵13009人,其中,斃傷敵5979人,俘敵7030人,美英軍被斃傷俘者共1590人,殲敵數是三次戰役中最少的。繳獲各種火炮456門,繳獲與擊毀擊傷坦克、裝甲車54輛,繳獲與擊毀擊傷汽車423輛,繳獲量較之前兩次戰役也少得多。

志願軍此次戰役戰鬥減員5039人,非戰鬥減員超過戰鬥減員,共9975人,其中逃亡、掉隊、病送人數分别為1977人、3051人、3443人。

這反映了由于部隊連續作戰不得休整,疲勞程度增大,非戰鬥減員已成為影響部隊戰鬥力保持的重大問題。

4、戰還是停?

在彭德懷向中央軍委報告第三次戰役結束的當天(1月8日),中國駐朝大使館臨時代辦柴軍武電告彭德懷:金日成首相拟于10日赴彭總處商談爾後作戰問題。

電報裡,柴軍武将他所了解到的情況作了預先通告:金日成認為部隊休整時間不宜過長,有一個月就足夠了;倘若休整時間過長,等到河川化冰,部隊運動就困難了。

這表明,北韓上司人對彭德懷結束戰役轉入休整的決定是有不同看法的。

第一次戰役結束時,也曾出現過朝方上司人對志願軍停止追擊的決定表示不了解的情況。後經過雙方商談溝通,最後達成一緻認識。這次,又發生了類似情況。

對彭德懷決定結束戰役提出異議的不單是朝方,蘇聯方面也傳來責怪的聲音。

第三次戰役發起時,彭德懷就緻電毛澤東,轉告剛取代什特科夫出任蘇聯駐北韓大使的拉佐瓦耶夫,通過樸一禹以質問口氣一連串向中國方面提出10個問題,明顯流露出一種不滿情緒。

三次戰役後,北韓、蘇聯施壓要求南進,彭總一番話如何絕其念想?

彭德懷電稱:

以上問題,經樸一禹解釋後,有的已得到拉佐瓦耶夫的同意,有的則是由于翻譯把意思翻錯了而引起的誤解。

為此,彭德懷要求聶榮臻物色一名水準更高的俄文翻譯來前方,以避免因翻譯不當引起不必要的沖突。

其實,問題的根子并不在于翻譯不當,而是雙方在戰争指導思想上出現了分歧。

5、斯大林的建議

1月8日,當彭德懷決定結束戰役時,拉佐瓦耶夫再次提出更為強烈的質問。

他指名道姓地指責彭德懷“右傾”,說:

“哪有打了勝仗卻不追擊敵人的?哪有這樣的司令呢?”

他堅持要志願軍繼續追擊,一直打到釜山,将敵人趕下海去。

三次戰役後,北韓、蘇聯施壓要求南進,彭總一番話如何絕其念想?

這話傳到彭德懷那裡,彭德懷不為所動。他對身邊人說:

“不要管他,我對人民負責,錯了我承擔責任。”

在北京的蘇聯軍事總顧問沙哈羅夫聞訊來到軍委作戰部,同樣對彭德懷的決定表示不滿。他與拉佐瓦耶夫一樣,對志願軍打了勝仗後不乘勝擴大戰果很不了解,指出這将給敵人以喘息機會,犯下喪失戰機的錯誤。雖然聶榮臻一再解釋,沙哈羅夫依然大搖其頭。

恰在此時,斯大林給毛澤東來了一個電報,建議:

為了避免國際上對中國的責難,中國志願軍可否控制三八線以北及其兩側海岸,而令北韓人民軍追擊。

這裡,斯大林表現出一個政治家的老道——他既沒有像拉佐瓦耶夫、沙哈羅夫那樣,對彭德懷的決定直接提出指責,也沒有對北韓方面的态度公開表示支援或反對,而是以“避免國際上對中國的責難'”為由,提出了一個讓中朝雙方按各自判斷各行其是的建議。

毛澤東于9日将此電轉發給彭德懷。

6、彭德懷與金日成之争

1月10日,金日成在柴軍武陪同下來到志願軍總部駐地君子裡。

第三次戰役發起之前,志願軍總部人員由大榆洞南移,經北倉裡、玉泉站,于12月18日到達成川郡的君子裡。從第三次戰役起,志願軍總部(同時也是中朝聯合司令部)就設在該地的一個礦區内。

當晚22時,彭德懷、金日成開始會談,參加者有鄧華、洪學智及柴軍武。在此之前,彭德懷就金日成主張縮短休整時間,部隊繼續南下問題緻電毛澤東,指出:由于部隊傷亡很大,現兵員不足,供應極差,體力削弱,難以繼續作戰,必須休整補充。

三次戰役後,北韓、蘇聯施壓要求南進,彭總一番話如何絕其念想?

此次彭、金會談内容有記錄在案。

彭德懷首先向金日成介紹了志願軍現狀,并對目前敵情作了分析。

他說:

志願軍入朝兩個多月,連續進行三次戰役,作戰傷亡已達5萬餘人,另因病和凍傷逃亡約4萬人,總共減員9.1萬人。現運輸困難,糧彈、棉衣、被毯運不上來,作戰機關人員體力大為削弱,人員極不充實,急需休整補充,改善運輸條件,以利再戰。現在敵人在第一線兵力還有二十幾萬人,已在平澤、安城、堤川、三陟一線布防就緒。

敵人在此線布防比退到洛東江布防好打,我軍應進行充分準備,求得在下一戰役消滅更多的敵人,不讓敵軍主力退集到釜山狹小地區,此點甚為重要。從各方面考慮,如不再消滅敵軍七八萬人,又無其他特殊政治事變發生,敵人是不會退出北韓的。我們應該盡可能将敵人消滅在北韓境内,這才是最有意義的辦法。

金日成說:

志願軍是要休整的,但時間要盡量縮短。可先出動3個軍南進,其餘休整1個月再南進。

彭德懷回答:

這可能威逼敵人再放棄若幹地方。但現在我軍很疲勞,又未補充,沒有汽車運兵,又無坦克和飛機掩護。我軍以夜間徒步行動和敵人的摩托化部隊競賽,想在追擊中消滅敵人是困難的,且過早壓迫敵人退縮到半島最南部的狹小地區,對我軍下一戰役分割殲敵也不利,會增加下一戰役困難。

金日成說:

不能消滅敵人,擴大領土也是很重要的。

彭德懷解釋道:

擴大領土不如首先消滅敵人為好,因為消滅了敵人後,自然就得到領土。目前中心的問題是争取繼續打勝仗,消滅敵人。
三次戰役後,北韓、蘇聯施壓要求南進,彭總一番話如何絕其念想?

為了說服金日成,彭德懷出示了毛澤東轉來的斯大林的電報。金日成看後沒有表态,而是打電話要副首相兼外務相樸憲永連夜趕來參加會談。

于是,會談暫停,彭德懷請金日成吃夜餐。

當夜,金日成留宿志願軍總部,住在彭德懷隔壁韓先楚住的小屋内。

夜深時,警衛值班人員向彭德懷報告金日成仍未入睡,其房間燈光一直未熄,彭德懷即拿出自備的安眠藥,親自給金日成送去。

11日,彭德懷接到毛澤東發來的急電,毛澤東來電所示内容,與斯大林來電表達的意思類似,都沒有就是否結束攻勢轉入休整作出裁定,而是提出朝方可按自己的判斷加以處置。

對于正在面對面做北韓上司人工作的彭德懷來說,這個電示為他提供了一個避免以“頂牛”方式處理問題的變通之法。

11日下午,樸憲永根據金日成訓示趕到君子裡參加會談。

樸憲永在會談一開始就肯定地說:隻要志願軍繼續向南進攻,美軍就一定要退出北韓。

彭德懷反問:真的嗎?如我軍去追,美軍一定會退嗎?

樸憲永回答:真的,美軍一定退出北韓。

彭德懷說:美軍既然要退出北韓也好,這符合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馬立克所提出的要求。

樸憲永說:如我軍不迅速南進,美軍就不會退。

彭德懷又問:美軍一定會退嗎?

樸憲永答:一定會退。美軍要找個借口,如我軍不去追,美軍不會退。

彭德懷追問:你們的根據是什麼?

樸憲永答:美國人民反對,資産階級内部沖突。

彭德懷說:這是一個因素,但今天還不能起決定作用,如再消滅美軍3~4個師、5萬~6萬人時,這個因素就會成為有利條件。

再過兩個月後,志願軍和人民軍的力量要比現在大得多,到那時再根據情況向南進軍。

樸憲永說:到那時美軍就不一定會退了。

金日成插話:最好半個月内,志願軍有3個軍向南進攻,其餘休整1個月後再南進。

此時,彭德懷“情緒開始有些激動,态度趨于嚴肅”。

三次戰役後,北韓、蘇聯施壓要求南進,彭總一番話如何絕其念想?

他說:

你們過去說美國不會出兵,從不設想如果美國出兵怎麼辦;今天你們認為美國一定會退出北韓,但不考慮如果美軍不退出北韓怎麼辦。

你們希望速勝,而又不作具體準備,其結果将會延長戰争;你們把戰争勝利寄托于僥幸,就可能把戰争引向失敗!志願軍休整補充需兩個月,在沒有相當準備前一個師也不能南進。如果認為我彭德懷的中朝聯軍總司令不稱職,可以撤職,以至殺頭!

氣氛頓時緊張起來,金日成、樸憲永沉默不語,鄧華、洪學智等在一旁也不好插話。

停頓片刻,彭德懷按毛澤東來電精神談了朝方可按自己的判斷自行采取行動的意見,他說:

既然你們認為隻要我軍向南進攻,美軍就一定會退,我提議由仁川至襄陽以北的全部海岸線警戒和後方維護交通線,歸中國志願軍擔任,人民軍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等軍團共約12萬人已休整兩個月,歸你們自己指揮,照你們的願望可繼續向南前進。美軍如果按你們所想象的會退出北韓,我當然慶祝北韓解放萬歲。如果美軍不退走時,志願軍當按預定計劃南進。

作戰金日成、樸憲永均表示:人民軍尚未恢複元氣,不能單獨南進。

彭德懷生氣地說:你們去試驗試驗,經驗教訓也是寶貴的嘛!

金日成、樸憲永說:這不是好玩的,一試驗就要付出好多萬人的代價。

彭德懷說:你們剛才說,隻要我軍南進,美軍就會退出北韓。你們這種前後沖突的思想,我很難了解。

經過彭德懷反複說明和據理力争,金日成、樸憲永承認自己有速勝思想,表示既然志願軍未準備好,那就休整兩個月。

12日,彭德懷緻電毛澤東,報告會談結果,稱:金日成同意進行休整,停止南進。

幾天之後,彭德懷去金日成處,與他再作進一步商談,18日傳回。

三次戰役後,北韓、蘇聯施壓要求南進,彭總一番話如何絕其念想?

19日,彭德懷将商談情況電告毛澤東,指出:

金日成和其他北韓上司人心認識到,僅靠北韓人民軍單方面力量追擊向南退卻的美軍和韓軍,那是不可能的,是一種冒險行為;他們還聲稱,他們召開了黨中央政治局會議,認為中方提出的為準備今後的進攻而必須休整兩個月的建議是正确的。

毛澤東将彭德懷兩次來電都轉發給了斯大林。

斯大林很快複電,指出:

“中國志願軍的上司是正确的”,“毫無疑問,真理在彭德懷同志手中”,并稱贊彭德懷以那樣劣勢的裝備打敗了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帝國主義,是當代天才的軍事家。

斯大林還批評了拉佐瓦耶夫,不準他再胡亂發言,後來幹脆把他調回國。

君子裡的這場争論,反映了戰争指導上兩種思想的分歧。朝方上司人從良好的主觀願望出發,希望一鼓作氣解放全北韓,心情固然可以了解,但如若真的照此辦理,不僅實戰中行不通,而且肯定會招緻災難性後果。

彭德懷以對戰争高度負責的精神和對戰局發展前景的深謀遠慮,不為各方面議論甚至指責、诘難所左右,堅持正确的判斷,對避免戰争程序因戰略指導失誤而再次發生逆轉,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次戰役後,北韓、蘇聯施壓要求南進,彭總一番話如何絕其念想?

應該指出,第三次戰役結束時的這場争論,是發生在盟友、聯軍内部同志間的争論。盡管中朝雙方在認識上存在分歧,但能通過面對面的、開誠布公的讨論,最終達成思想認識上的一緻。這表明,雙方上司人是識大體、講大局的。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于曆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