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表麾下七位猛将,被曹操、劉備各奪走3個,最牛的一個跟了孫權

作者:史書淩軒閣

劉表,字景升,東漢末年之群雄,名重一時。生于亂世之中,他的一生,仿佛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曆史長卷。

劉表年輕時便以才華著稱,被朝廷任命為荊州刺史,掌管一方重鎮。劉表性格儒雅,有君子之風,治理荊州期間,勵精圖治,深得民心。他善于結交英才,是以荊州人才濟濟,成為當時的文化、經濟中心。

劉表保持中立,既不依附曹魏,也不傾向孫吳,使得荊州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裡,依然能夠保持相對的安甯與繁榮。

劉表麾下七位猛将,被曹操、劉備各奪走3個,最牛的一個跟了孫權

劉表去荊州的時候,面臨重重困難,他沒有帶領大量的軍隊,當然想帶也沒有,而是選擇了單騎入荊州,這顯示出非凡的勇氣和決心。

劉表到達荊州後,迅速與當地的豪強蒯良、蒯越和蔡瑁等人取得聯系。在他們的支援下,劉表采取了一系列果斷措施來圍剿亂賊。劉表誘殺宗賊頭目五十五人,迅速奪取了他們的部衆,進而有效地削弱了亂賊。接着,劉表又成功說服了據守襄陽的江夏賊人張虎、陳生歸順,進一步穩定了荊州的局勢。

劉表麾下七位猛将,被曹操、劉備各奪走3個,最牛的一個跟了孫權

在劉表的鐵腕手段下,荊州的郡守縣長大多選擇了解下印绶逃走。最終,劉表成功控制了荊州七郡中的大部分地區,隻有南陽郡還在袁術手中。這一過程中,劉表展現出了出色的手腕和才能。

在平定荊州後,劉表緻力于撫恤人民、招納流亡者,并巧妙地在各諸侯勢力間進行斡旋。他的這些舉措使得荊州在三國亂世中成為了一片相對安甯的淨土。

劉表雖為一代雄主,卻也有其軟肋。他在繼承人的選擇上猶豫不決,導緻其子孫之間争鬥不休,為荊州的未來埋下隐患。此外,劉表過于依賴外力,未能真正培養出自己的勢力,這也使得荊州在後來的争霸中逐漸衰落。

劉表麾下七位猛将,被曹操、劉備各奪走3個,最牛的一個跟了孫權

劉表辭世後,次子劉琮繼位,由于内部意見分歧,導緻團結力量潰散。面對曹操南下,劉琮選擇投降,使得手下的猛将四散奔走。

投奔劉備的三位猛将:魏延、黃忠、霍峻

黃忠,這位老将郁郁不得志,在晚年遇到劉備之後,方顯英雄本色。在劉表帳下時,黃忠僅是名不見經傳的中郎将,默默無聞地守衛長沙,沒有任何像樣的武勇表現。當劉備奪取荊州,進兵長沙四郡時,黃忠在與關羽的交鋒中大放異彩,進而引起了劉備的注意。

劉備很有識人之明,他知道黃忠雖老,但依然有萬夫不當之勇,是個難得的人才。黃忠追随劉備之後,被封為五虎上将之一,還在定軍山劈了夏侯淵,為劉備占領漢中立下赫赫戰功。

劉表麾下七位猛将,被曹操、劉備各奪走3個,最牛的一個跟了孫權

再說魏延,這位被《三國演義》冠以“頭生反骨”的猛将,在投奔劉備後迅速脫穎而出。正史中的魏延非常兇猛,很受劉備、諸葛亮的倚重。劉備取西川時,魏延玩命般的表現自己,為劉備攻城略地,屢建奇功。

劉備奪下漢中之後,把原本屬于張飛的漢中太守之位,給了魏延!魏延也沒有辜負劉備的期望,鎮守漢中十幾年,多次擊敗曹魏的進攻!後期的姜維,遠不及魏延!

劉表麾下七位猛将,被曹操、劉備各奪走3個,最牛的一個跟了孫權

霍峻,出身名門之後,同樣不容小觑。他因對劉琮得位不正的不滿,選擇追随劉備。在入蜀之戰中,霍峻以少勝多,麾下隻有數百兵士便成功抵擋住數萬敵軍的猛攻,其勇猛與智慧可見一斑。

此三人,雖出身不同,經曆各異,但都在投奔劉備後迎來了自己武将生涯的巅峰。他們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英雄不問出處,隻要有真才實學,便能在曆史的洪流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劉表麾下七位猛将,被曹操、劉備各奪走3個,最牛的一個跟了孫權

投奔曹操的三員大将:文聘、蔡瑁、張允。

蔡瑁與張允,名字背後蘊藏着荊州的紛争與變遷。蔡瑁,因姐妹姻緣,與劉表結下了深厚的姻親關系,而張允的母親劉氏,是劉表的親姐妹。在荊州這片土地上,他們二人曾并肩作戰,為劉表穩固江山立下汗馬功勞。

随着劉表家族鬥争的激化,蔡瑁與張允選擇了站在劉琮這一邊,與長子劉琦形成了對立。當劉表離世,他們毫不猶豫地扶持劉琮上位,掌握了荊州大權。

劉表麾下七位猛将,被曹操、劉備各奪走3個,最牛的一個跟了孫權

曹操大軍的南下,打破了荊州的甯靜。面對強敵,蔡瑁與張允選擇了妥協,引領劉琮向曹操投降。在曹魏的麾下,蔡瑁雖然失去了往日的地位,卻也謀得了一席之地,更獲封了漢陽亭侯的爵位,而張允則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這段曆史,見證了荊州權力的更疊,也揭示了人性的複雜與選擇。蔡瑁與張允,他們的名字,如今成為了荊州曆史中的一個注腳,讓人不禁感慨萬分。

劉表麾下七位猛将,被曹操、劉備各奪走3個,最牛的一個跟了孫權

文聘,這位南陽宛縣的武将,生平事迹雖多已淹沒在曆史長河中,但仍有些片段熠熠生輝。在劉表麾下,他作為一名大将,默默鎮守着荊州。

建安十三年,劉表辭世,劉琮繼位後的無奈投降,使得荊州易主。在那場投降的儀式上,文聘的缺席引人注目。文聘拒絕出席,隻因内心深感愧疚,未能保全州境,身負罪愆,無顔面對新主。直至曹操兵臨城下,文聘才現身,坦言自己的無奈與不甘。

劉表麾下七位猛将,被曹操、劉備各奪走3個,最牛的一個跟了孫權

曹操見狀,對這位忠臣心生敬意,安撫并重用他。文聘雖降,卻未曾忘卻君臣之義,他的忠誠轉移到了曹操身上。

随後的長坂坡之戰,文聘輔佐曹純,大破劉備,展現了其卓越的軍事才能。文聘的表現不僅驗證了其忠誠,也赢得了曹操的進一步信任。

赤壁之戰後,江夏民心不安,曹操任命文聘為江夏太守,鎮守這一對抗孫劉聯軍的前線重地。文聘統率精兵,肩負着守護曹魏重鎮的重任。這一任命,不僅展現了曹操對他的認可,也彰顯了文聘在荊州降将中鶴立雞群的地位。

劉表麾下七位猛将,被曹操、劉備各奪走3個,最牛的一個跟了孫權

最牛的一個跟了孫權:甘甯

在劉表的舊部中,有一位猛将,他的人生軌迹猶如一顆璀璨的流星,劃破三國曆史的天空,他就是甘甯,人稱“錦帆賊”,又名甘興霸。

甘甯并非一開始就身居高位,他出身草莽,曾是水賊頭目。投效劉表時,雖領兵作戰,但因為出身不好,甘甯并未得到劉表真正的重用。轉投黃祖後,亦因身份卑微而備受排擠,空有一身武藝與戰術智慧,卻無處施展。

劉表麾下七位猛将,被曹操、劉備各奪走3個,最牛的一個跟了孫權

直到遇見孫權,甘甯的才能才得以充分展現。他為孫吳開疆拓土,立下汗馬功勞,甚至還能媲美張遼,給曹操來了個“百騎劫曹營”。連孫權都忍不住贊歎:“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相敵也。”

甘甯性格果敢,不拘小節,同時又極重文化,尊敬讀書人,對待士兵如手足,是以深得軍中将士的敬愛。在孫權的旗下,甘甯如魚得水,多次以少勝多,令敵人聞風喪膽。

面對名将關羽,甘甯也毫無懼色,與之交鋒多次,均不落下風。即便在合肥失利的窘境中,他依舊奮不顧身,保護主君,成為東吳将士的楷模。在三國那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傳奇,但關鍵在于,是否有足夠的舞台和機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