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趙一曼兒子陳掖賢:拒領母親撫恤金,53歲自缢,身上刻三個字

在近代民族解放運動時期,曾湧現一批救亡圖存的民族英雄,保家衛國時巾帼不讓須眉。有這樣一位蜀中巾帼女英雄,不圖名利,為了革命,甚至連兒子都隻能托付他人照顧。

她就是近代民族英雄——趙一曼,1936年在東北的抗日鬥争中,英年早逝,年僅31歲,用“青春換得山河壯,碧血染将天地紅”。

今天也有許多文藝作品在紀念趙一曼女士,歌頌中華兒女反抗獨立精神,“四海今歌趙一曼,萬民永憶女英雄”,也算是對趙一曼等先烈最好的慰藉了。

趙一曼兒子陳掖賢:拒領母親撫恤金,53歲自缢,身上刻三個字

不愛紅裝愛武裝

1905年趙一曼出生于四川宜賓,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趙一曼出生于一個地主家庭,8歲時進入私塾學習,13歲父親去世,1924年大姐夫介紹她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

年少時趙一曼思想就比較進步,她反對落後的封建舊俗,禁止纏足,甚至用菜刀剁爛裹腳布和小尖鞋。為了促進婦女解放,組織了“婦女解放同盟會”,為了擴大影響就在鬧市貼智語,用漫畫的形式把鄉紳們畫成狐狗魔鬼。

當地土豪鄉紳對她恨之入骨,揚言要用糞水潑她,但這并未動搖趙一曼革命信念,母親也曾想用女紅激發趙一曼的女兒心,讓她學刺繡。無奈 “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趙一曼竟然9個月沒秀出一朵花來,反而是讀了很多革命書籍。

趙一曼兒子陳掖賢:拒領母親撫恤金,53歲自缢,身上刻三個字

趙一曼在宜賓女子中學讀書期間,按照當時封建禮儀要求,規定女校學生一律挽髻。當時新式思潮業已迸發,但是封建禮儀對人的禁锢仍然強大。

趙一曼為了反抗舊禮制,帶領幾個女同學去找到監學,“我們梳不來頭,挽不來髻,請你給梳、給挽吧!”傳統道學禮儀是對女性要求是講三從四德的,這些頑固的老夫子哪見過如此“放肆”的女娃娃。随後趙一曼和同學們自己剪了短發,當然也被封建勢力把持的學校開除了。

1926年加入我黨,積極從事革命工作,1927年秋被派遣去莫斯科學習,一年後回國從事革命工作。

1928年,趙一曼與來自湖南的陳達邦結為夫妻,于次年生下一個兒子,取名陳掖賢,小名“甯兒”。将甯兒養到一歲後,為了革命工作不得不将孩子寄養在丈夫的哥哥家中。

趙一曼兒子陳掖賢:拒領母親撫恤金,53歲自缢,身上刻三個字

巾帼不讓須眉

在大革命期間,趙一曼進入武昌中央軍校女生隊,成為了中國近代第一批軍校女學員。後來在革命中軍校生編為獨立師,由葉挺指揮西進。當時趙一曼還在病床上,聞聲掙紮着要參加戰鬥,并她詩中寫道:“男兒若是全部好,女子緣何分外差?”

趙一曼在抗聯隊伍中擔任政委時,隊伍被敵人包圍了,需要人留下來掩護隊伍,她主動要求留下來,但是團長因為她是女同志就不同意。

平日和藹的趙一曼頓時變得嚴厲:“什麼男的女的!誰說女同志就不能打掩護!”趙一曼的思想十分超前,也非常進步,因為她是女同志,在革命中客觀上屬于少數,對她格外照顧也無可厚非,同志們也不會苛責。但她不僅追求女性的權利,也自覺履行該有的義務,實在讓人欽佩。

趙一曼兒子陳掖賢:拒領母親撫恤金,53歲自缢,身上刻三個字

最大的尊重或許是不把女性看做附庸,也不是當做商品,也不是當做弱勢群體對待。當男女的性别差異僅僅在生理層面,而不是在社會層面時,應該是相對公平了。

趙一曼這種不服輸的勁頭,在華夏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民族救亡圖存時期,具有格外重大意義。她既反抗帝國主義殖民剝削,也反抗“吃人”的封建禮教制度,作為一名封建脫胎的女性,還要反對男權對女性的壓迫。

封建制度或許是被埋葬了,但趙一曼這種反抗壓迫、追求獨立的自由精神,也永遠鼓舞着人們。隻要人類壓迫剝削存在一天,反抗鬥争的自由精神火焰就永遠不滅。

趙一曼兒子陳掖賢:拒領母親撫恤金,53歲自缢,身上刻三個字

紅槍白馬真俠女

九一八事變之後,趙一曼到到東北從事革命工作,在沈陽工廠中上司勞工鬥争。先是在哈爾濱滿洲總工會開展組織工作,後來又擔任哈爾濱總工會代理書記,參加上司哈爾濱電車勞工反日罷工鬥争。

在哈爾濱組織遭到敵人破壞後,她就到了珠河發動群衆,組織抗日自衛隊,以配合抗日主力部隊協同作戰,給日僞以沉重的打擊,牽制日寇力量。

在擔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一師二團政委期間,群衆親切地稱呼她為“瘦李”、“李姐”,當地戰士則把她叫做“我們的女政委”。連日軍都聽聞過趙一曼的大名,驚歎其為“紅槍白馬”的婦女。

趙一曼兒子陳掖賢:拒領母親撫恤金,53歲自缢,身上刻三個字

1935年秋,在與日軍的遊擊鬥争中,腿部受傷的趙一曼為掩護部隊被日軍俘虜,日軍為了收集有價值的情報,對其腿傷簡單治療後連夜審訊。

獄中日軍動用酷刑,用馬鞭狠刺她的傷口,趙一曼痛得多次暈厥,但是沒有透露一點關于革命的資訊,仍堅貞不屈地痛斥日軍侵華的各種醜惡罪行。

雖然趙一曼意志堅定,毫不妥協,但是腿傷嚴重危及生命。日軍為了得到重要口供,送醫院進行監視治療。

趙一曼兒子陳掖賢:拒領母親撫恤金,53歲自缢,身上刻三個字

在住院期間,趙一曼向看守她的警察和護士進行反日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思想轉變的兩人決定協助她逃跑。趙一曼先是被悄悄背出醫院,送往備好的汽車,幾經波折後到了董憲勳的叔叔家中,後來在前往遊擊區途中不幸被捕,再次落入日軍魔掌。

被帶回牢籠後,日軍對趙一曼施以老虎凳、灌辣椒水、電刑等慘無人道的酷刑,但始終一無所獲。日軍最終放棄從她口中得到情報的希望,決定把她處死示衆。

1936年趙一曼被押送珠河,她被綁在大車上,在珠河縣城“遊街示衆”,途中一路高唱《紅旗歌》,鄉民無不痛哭流涕。8月2日,英勇就義,時年31歲。趙一曼曾以詩明志:“未惜頭顱新故國,甘将熱血沃中華。白山黑水除敵寇,笑看旌旗紅似花。”

趙一曼兒子陳掖賢:拒領母親撫恤金,53歲自缢,身上刻三個字

趙一曼兒子陳掖賢

趙一曼臨死前寫有給兒子的紙卷,留下了對兒子思念:“母親對于你沒有能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

她對兒子既有疼愛,更多的是因為事業而不得不離開兒子遺憾與自責。同時也飽含母親對兒子深切的期盼:“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希望你,甯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在你長大成人之後,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

趙一曼從小與兒子分别,雖然母子倆未相處不久,但是陳掖賢對生母的想念确實很深的。在知道母親英勇就義後,陳掖賢悲痛交加,但也是以倍感母親的偉大。

1955年政府得知陳掖賢是抗日名士趙一曼的孩子後,想給他發放一些撫恤金,但他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他不願拿他母親的英勇就義來換取撫恤金。

趙一曼兒子陳掖賢:拒領母親撫恤金,53歲自缢,身上刻三個字

陳掖賢甚至還教育子女不能因為奶奶的英雄事迹自傲,要時時刻刻記住奶奶這種大義精神。

為了紀念母親,陳掖賢在他手臂刻上“趙一曼”三個字。1957年陳掖賢結婚,後來有了兩個孩子,但是夫妻間并不和睦。1960年就與妻子離婚了,但是兩人舊情未了後來又複婚。

在動亂時期,陳掖賢的父親入獄,為此他四處奔波,最後不但沒有救出父親,反而把自己搭進去了,住進了牛棚。

後來等到陳掖賢平反之時,妻子已經病故,這讓他精神上受到了極大打擊。1982年在家中自缢身亡,終年53歲

趙一曼兒子陳掖賢:拒領母親撫恤金,53歲自缢,身上刻三個字

小結:

趙一曼一生是思想進步,積極進取的一生,一直都在為了反抗封建落後制度,反抗帝國主義的剝削壓迫,也在為婦女的解放事業而鬥争。

雖然英年早逝,但是她對事業獻身精神已經深深地刻在後人的腦海裡,鼓舞後人為消除不平等的事業而奮鬥。

她沒有為家庭留下什麼,甚至為了革命事業犧牲了太多家庭,“誓志為人不為家,跨江渡海走天涯”,這種大無畏的革命犧牲精神光耀後世,“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理想主義者為理想的終生奮鬥是可敬的,思想的力量幻化成物質力量才能改變世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