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赵一曼儿子陈掖贤:拒领母亲抚恤金,53岁自缢,身上刻三个字

在近代民族解放运动时期,曾涌现一批救亡图存的民族英雄,保家卫国时巾帼不让须眉。有这样一位蜀中巾帼女英雄,不图名利,为了革命,甚至连儿子都只能托付他人照顾。

她就是近代民族英雄——赵一曼,1936年在东北的抗日斗争中,英年早逝,年仅31岁,用“青春换得山河壮,碧血染将天地红”。

今天也有许多文艺作品在纪念赵一曼女士,歌颂中华儿女反抗独立精神,“四海今歌赵一曼,万民永忆女英雄”,也算是对赵一曼等先烈最好的慰藉了。

赵一曼儿子陈掖贤:拒领母亲抚恤金,53岁自缢,身上刻三个字

不爱红装爱武装

1905年赵一曼出生于四川宜宾,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赵一曼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8岁时进入私塾学习,13岁父亲去世,1924年大姐夫介绍她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年少时赵一曼思想就比较进步,她反对落后的封建旧俗,禁止缠足,甚至用菜刀剁烂裹脚布和小尖鞋。为了促进妇女解放,组织了“妇女解放同盟会”,为了扩大影响就在闹市贴标语,用漫画的形式把乡绅们画成狐狗魔鬼。

当地土豪乡绅对她恨之入骨,扬言要用粪水泼她,但这并未动摇赵一曼革命信念,母亲也曾想用女红激发赵一曼的女儿心,让她学刺绣。无奈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赵一曼竟然9个月没秀出一朵花来,反而是读了很多革命书籍。

赵一曼儿子陈掖贤:拒领母亲抚恤金,53岁自缢,身上刻三个字

赵一曼在宜宾女子中学读书期间,按照当时封建礼仪要求,规定女校学生一律挽髻。当时新式思潮业已迸发,但是封建礼仪对人的禁锢仍然强大。

赵一曼为了反抗旧礼制,带领几个女同学去找到监学,“我们梳不来头,挽不来髻,请你给梳、给挽吧!”传统道学礼仪是对女性要求是讲三从四德的,这些顽固的老夫子哪见过如此“放肆”的女娃娃。随后赵一曼和同学们自己剪了短发,当然也被封建势力把持的学校开除了。

1926年加入我党,积极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秋被派遣去莫斯科学习,一年后回国从事革命工作。

1928年,赵一曼与来自湖南的陈达邦结为夫妻,于次年生下一个儿子,取名陈掖贤,小名“宁儿”。将宁儿养到一岁后,为了革命工作不得不将孩子寄养在丈夫的哥哥家中。

赵一曼儿子陈掖贤:拒领母亲抚恤金,53岁自缢,身上刻三个字

巾帼不让须眉

在大革命期间,赵一曼进入武昌中央军校女生队,成为了中国近代第一批军校女学员。后来在革命中军校生编为独立师,由叶挺指挥西进。当时赵一曼还在病床上,闻声挣扎着要参加战斗,并她诗中写道:“男儿若是全部好,女子缘何分外差?”

赵一曼在抗联队伍中担任政委时,队伍被敌人包围了,需要人留下来掩护队伍,她主动要求留下来,但是团长因为她是女同志就不同意。

平日和蔼的赵一曼顿时变得严厉:“什么男的女的!谁说女同志就不能打掩护!”赵一曼的思想十分超前,也非常进步,因为她是女同志,在革命中客观上属于少数,对她格外照顾也无可厚非,同志们也不会苛责。但她不仅追求女性的权利,也自觉履行该有的义务,实在让人钦佩。

赵一曼儿子陈掖贤:拒领母亲抚恤金,53岁自缢,身上刻三个字

最大的尊重或许是不把女性看做附庸,也不是当做商品,也不是当做弱势群体对待。当男女的性别差异仅仅在生理层面,而不是在社会层面时,应该是相对公平了。

赵一曼这种不服输的劲头,在华夏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民族救亡图存时期,具有格外重大意义。她既反抗帝国主义殖民剥削,也反抗“吃人”的封建礼教制度,作为一名封建脱胎的女性,还要反对男权对女性的压迫。

封建制度或许是被埋葬了,但赵一曼这种反抗压迫、追求独立的自由精神,也永远鼓舞着人们。只要人类压迫剥削存在一天,反抗斗争的自由精神火焰就永远不灭。

赵一曼儿子陈掖贤:拒领母亲抚恤金,53岁自缢,身上刻三个字

红枪白马真侠女

九一八事变之后,赵一曼到到东北从事革命工作,在沈阳工厂中领导工人斗争。先是在哈尔滨满洲总工会开展组织工作,后来又担任哈尔滨总工会代理书记,参加领导哈尔滨电车工人反日罢工斗争。

在哈尔滨组织遭到敌人破坏后,她就到了珠河发动群众,组织抗日自卫队,以配合抗日主力部队协同作战,给日伪以沉重的打击,牵制日寇力量。

在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政委期间,群众亲切地称呼她为“瘦李”、“李姐”,当地战士则把她叫做“我们的女政委”。连日军都听闻过赵一曼的大名,惊叹其为“红枪白马”的妇女。

赵一曼儿子陈掖贤:拒领母亲抚恤金,53岁自缢,身上刻三个字

1935年秋,在与日军的游击斗争中,腿部受伤的赵一曼为掩护部队被日军俘虏,日军为了收集有价值的情报,对其腿伤简单治疗后连夜审讯。

狱中日军动用酷刑,用马鞭狠刺她的伤口,赵一曼痛得多次晕厥,但是没有透露一点关于革命的信息,仍坚贞不屈地痛斥日军侵华的各种丑恶罪行。

虽然赵一曼意志坚定,毫不妥协,但是腿伤严重危及生命。日军为了得到重要口供,送医院进行监视治疗。

赵一曼儿子陈掖贤:拒领母亲抚恤金,53岁自缢,身上刻三个字

在住院期间,赵一曼向看守她的警察和护士进行反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思想转变的两人决定协助她逃跑。赵一曼先是被悄悄背出医院,送往备好的汽车,几经波折后到了董宪勋的叔叔家中,后来在前往游击区途中不幸被捕,再次落入日军魔掌。

被带回牢笼后,日军对赵一曼施以老虎凳、灌辣椒水、电刑等惨无人道的酷刑,但始终一无所获。日军最终放弃从她口中得到情报的希望,决定把她处死示众。

1936年赵一曼被押送珠河,她被绑在大车上,在珠河县城“游街示众”,途中一路高唱《红旗歌》,乡民无不痛哭流涕。8月2日,英勇就义,时年31岁。赵一曼曾以诗明志:“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赵一曼儿子陈掖贤:拒领母亲抚恤金,53岁自缢,身上刻三个字

赵一曼儿子陈掖贤

赵一曼临死前写有给儿子的纸卷,留下了对儿子思念:“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她对儿子既有疼爱,更多的是因为事业而不得不离开儿子遗憾与自责。同时也饱含母亲对儿子深切的期盼:“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赵一曼从小与儿子分别,虽然母子俩未相处不久,但是陈掖贤对生母的想念确实很深的。在知道母亲英勇就义后,陈掖贤悲痛交加,但也因此倍感母亲的伟大。

1955年政府得知陈掖贤是抗日名士赵一曼的孩子后,想给他发放一些抚恤金,但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不愿拿他母亲的英勇就义来换取抚恤金。

赵一曼儿子陈掖贤:拒领母亲抚恤金,53岁自缢,身上刻三个字

陈掖贤甚至还教育子女不能因为奶奶的英雄事迹自傲,要时时刻刻记住奶奶这种大义精神。

为了纪念母亲,陈掖贤在他手臂刻上“赵一曼”三个字。1957年陈掖贤结婚,后来有了两个孩子,但是夫妻间并不和睦。1960年就与妻子离婚了,但是两人旧情未了后来又复婚。

在动乱时期,陈掖贤的父亲入狱,为此他四处奔波,最后不但没有救出父亲,反而把自己搭进去了,住进了牛棚。

后来等到陈掖贤平反之时,妻子已经病故,这让他精神上受到了极大打击。1982年在家中自缢身亡,终年53岁

赵一曼儿子陈掖贤:拒领母亲抚恤金,53岁自缢,身上刻三个字

小结:

赵一曼一生是思想进步,积极进取的一生,一直都在为了反抗封建落后制度,反抗帝国主义的剥削压迫,也在为妇女的解放事业而斗争。

虽然英年早逝,但是她对事业献身精神已经深深地刻在后人的脑海里,鼓舞后人为消除不平等的事业而奋斗。

她没有为家庭留下什么,甚至为了革命事业牺牲了太多家庭,“誓志为人不为家,跨江渡海走天涯”,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牺牲精神光耀后世,“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理想主义者为理想的终生奋斗是可敬的,思想的力量幻化成物质力量才能改变世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