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開始就下結論說康熙皇帝要傳位胤禛拿的确為時尚早,但是黃河發大水、籌款赈災,追繳欠款、刑部冤獄案等等事件當中,又有誰是符合康熙皇帝的心意的呢?在這幾件事當中,誰高誰低,高下立現,康熙皇帝是心知肚明的,追繳國庫欠款雖然有失操切,除了年羹堯,幾乎全員挨批,但是康熙皇帝心裡也清楚,換做是誰,也免不了草草收場。
《百官行述》的出現似乎讓複立後的太子胤礽看到了希望,但是老四胤禛知道,《百官行述》其實就是一件“毒物”,如果太子胤礽拿到了《百官行述》,那麼朝廷人人自危,動亂叢生。而八爺黨也在尋找《百官行述》,這樣一件“毒物”的存在,于國于民贻害無窮。
胤禛通過年羹堯找到了《百官行述》,首先得到了這件“毒物”,可以說是掌握了事件的主動權。對于胤禛取得《百官行述》的過程,就不在此贅述了,我們姑且先來看看,《百官行述》的效用到底在哪裡。

1.《百官行述》的真正效用。
很多人以為,皇太子胤礽要得到《百官行述》,不過是用來牽制朝臣,讓那些有“小辮子”或者“把柄”的官員為己所用。因為一廢太子剛剛不久,胤礽又被複立。這些情況昭示着一個資訊,那就是在大清朝,即使皇帝立下的皇太子,也并不穩當,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被廢掉。胤礽遭遇此劫,一定想要進一步穩固自己的儲君之位,可是又有前科,他不得不打起歪主意,打算利用任伯安的《百官行述》來穩固自己的儲君之位。對于皇太子胤礽來說,此時處于“狗急跳牆”的境地,他這麼做,也在情理之中。
那麼老八胤禩呢,他打算用《百官行述》來幹什麼?也和胤礽一樣的打算?老八胤禩可是收買人心的高手,用《百官行述》捏人“小辮子”估計不是他的做人風格,想當初刑部冤獄案,老八胤禩雖然誘審肖國興,但是一旦牽涉到太子就立馬連夜報告康熙皇帝,雖然有戳太子背脊骨的嫌疑,被康熙皇帝評以“其心可誅”,但他做得滴水不漏,甚是漂亮啊,康熙也不得不封他為廉郡王。
相比于肖國興的供狀,可以預料,任伯安的《百官行述》所帶來的影響力遠遠大于肖國興案件。同時涉及到太子,康熙皇帝可以将肖國興看管起來,可是《百官行述》涉及百官,誰能堵住悠悠之口?是以,老八胤禩不會像胤礽那麼傻,自己保留《百官行述》,以此來要挾百官,為己所用。後來,老八胤禩曾将張廷璐供出弘時的狀紙當着弘時的面撕掉,以拉攏弘時,從這個舉動來看,老八胤禩怎麼都不會和胤礽一個德行。
是以,老八胤禩要得到《百官行述》,有兩條路選擇,一是像刑部冤獄案一樣,将《百官行述》立馬呈報給康熙皇帝,在康熙皇帝面前博得頭籌,一來争取了康熙皇帝的好印象,二來也将這個“燙手山芋”交由康熙皇帝,康熙皇帝怎麼處理都不管他什麼事。根據康熙預設胤禛燒毀《百官行述》的舉動可以猜測,打不打開《百官行述》是一個重大問題,打開就是“
潘多拉的盒子
”,不打開可能天下太平,康熙一定會選擇不打開,同樣毀掉《百官行述》。這樣,胤禩是得了好,但是于收買人心不利啊。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那些有“小辮子”或者“把柄”的朝廷官員們會因為胤禩出賣《百官行述》加恨胤禩,也會因為康熙皇帝毀掉《百官行述》對康熙皇帝感恩戴德。康熙即使獎賞胤禩,對胤禩個人而言有利,但是卻收買不了人心,這與他一貫的作風是背道而馳的。是以,胤禩很可能走胤禛一樣的道路,自己毀掉《百官行述》。
這和胤禛的想法其實是一樣的。老八胤禩就算首先拿到《百官行述》,也不會打開,一定也會尋着機會毀掉它,因為隻有毀掉,對于他們的個人利益才是最大化。
2.為什麼毀掉《百官行述》才能獲得利益最大化?
前面已經說過了,隻有毀掉《百官行述》,才能擷取利益最大化。因為那些被拿過“小辮子”或者“把柄”的官員會因為毀掉而感恩戴德,這是第一點利益。第二點利益,博得康熙皇帝的好印象,為奪嫡添磚加瓦。有了這兩點利益,其他就不用說了。
是以,這裡面最重要的問題就不是打開不打開了,關口在于誰先拿到《百官行述》,誰就掌握了利用《百官行述》獲得最大利益的主動權。太子、老四和老八都是挖空心思想要最先拿下《百官行述》,其目的不是在于《百官行述》的内容,而是擷取優先處置權,這才是最主要的因素,哪個先得到,哪個就能通過廢掉《百官行述》,獲得以上所述的最大利益,當然除了太子胤礽。
3.胤禛為什麼敢自作主張毀掉《百官行述》?
像這麼大的事情,一般情況,皇子們肯定要彙報康熙皇帝才敢處置,可是胤禛為什麼敢自作主張毀掉《百官行述》呢?我以為有以下幾點理由。
一是胤禛曆來做事的出發點深得康熙信任。
從黃河發大水,胤禛清理國庫,江南籌款赈災等等事情來看,老四胤禛做事基本都是為國為民出發,這正是康熙皇帝需要的精神,務實肯幹不空談,還有擔當。既然都是從為國為民的根本出發做事,那麼并非事事都需要請示彙報,這和我們現實中的很多事一樣,有時候等待請示彙報往往會誤事。就拿毀掉《百官行述》來說吧,如果胤禛請示彙報,那麼康熙皇帝也許會嘉獎胤禛,但是康熙最終還是會毀掉《百官行述》,但是在九王奪嫡的情況下,胤禛其實就失去了處置《百官行述》的主動權,本來可以獲得最大利益的事最終讓康熙皇帝給攬走了,那花那麼大功夫去搶奪《百官行述》又有什麼意義呢?
二是胤禛請足了見證人。
當然,胤禛是絕對不敢私自毀掉《百官行述》的,那樣就更沒有多大意義了,是以,他請了太子、馬齊和老八老九老十一起來當見證,這就表明他是無私的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康熙皇帝又如何去責罰他呢?
三是《百官行述》的源頭還與康熙皇帝有關。
任伯安曾是兩淮鹽道,是油水部門,胤禛江南籌款主要是從他那裡壓榨來的錢财,這些情況想必康熙皇帝是知道的。更惱火的是,任伯安的弟弟任季安和劉八女在江夏鎮打着康熙當年的一塊賜匾“禮儀德化”胡作非為,着實是讓康熙皇帝臉面全無。掉皇帝的臉面可不是鬧着玩兒的,康熙皇帝雖然沒說什麼,當然他不好意思說,但是心裡一定是恨得牙癢癢,而且,因為刑部冤獄案,胤禛和胤祥曾向康熙皇帝彙報過這件事,康熙親自前往法場解救張五哥。
要不是因為任伯安這個“保護傘”,
任季安和劉八女怎敢利用“禮儀德化”肆意妄為?這會兒任伯安又搞出個《百官行述》,康熙皇帝哪有不氣憤的道理。胤禛一把火燒了它,也算是給康熙皇帝一個交代。
那麼,康熙皇帝為何不追究胤禛燒毀《百官行述》呢?
在康熙末年國庫空虛、吏治腐敗的情況下,康熙發現太子胤礽不修德,對國家大事不上心,多次在不同的場合讓太子下不來台,還說“難道這就是我大清未來的皇帝?”這說明康熙皇帝對太子胤礽早就有了不滿之心,他需要一個能為他扛事兒的皇子,這個人,很顯然是在江南籌款中表現突出的皇四子胤禛,然而,在追繳國庫欠款中,康熙卻要胤禛做一名“孤臣”,最後搞得逼死魏東亭,老十胤?當街賣家産,胤禛将臣子們也算得罪得不輕。康熙皇帝知道收欠是個死結活兒,也怪不得胤禛多少,雖然胤禛當時可能隻是在“考察期”,可要是得罪人太多,沒有了朝臣的支援,就算康熙要推他上位,隻怕也很難。胤禛既然利用《百官行述》,就賣個人情給他了,算是對做“孤臣”的一點補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