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遼甯與山東隔海相望,卻有很深的淵源

在我國,有兩個省關系非常特殊,就是隔渤海海峽相望的遼甯省與山東省。遼甯省西北鄰内蒙古,東北鄰吉林省,西南鄰河北省,東部接半島,西南部瀕臨渤海,東南部瀕臨黃海,面積約15萬平方公裡。山東省西北接河北省,西南鄰河南省、安徽省,南接江蘇省,北部瀕臨渤海、黃海,東部瀕臨黃海,面積約16萬平方公裡。

遼甯與山東隔海相望,卻有很深的淵源

▲山東-遼甯位置關系圖

經常有人吐槽說,從遼甯南部的大連市去山東中北部的煙台市,需要從大連北上南下圍着渤海跑一圈,經遼甯營口、盤錦、錦州、葫蘆島,河北秦皇島、唐山,天津市、河北滄州,山東濱州、淄博(或東營)、濰坊、青島才能抵達煙台,行程上千公裡。實際上從大連最南端的老鐵山,到煙台長島縣北端的北隍城島,直線距離不過幾十公裡。曾有人說遼甯與山東的距離,看着近實則遠,看着遠實則近。

山東與遼甯沒有陸地上的連接配接,但直線距離又這麼近,渤海跨海大橋(大連煙台海底隧道)的修建就有了可能。東三省的經濟振興需要像山東這樣的經濟大省支援,修建渤海跨海大橋(大連煙台海底隧道),東三省就可以與山東以及山東以南的另一個經濟大省江蘇(長江三角洲經濟帶)進行無縫對接。從渤海海峽北側的遼甯到南側的山東,直線距離不過106公裡。

遼甯與山東隔海相望,卻有很深的淵源

▲山東半島-遼東半島

遼甯與山東兩省的特殊關系不隻限于地理。在明朝時期,遼甯曾經隸屬山東。1368年,吳王朱元璋建立了大明朝,定都南京。随後,明軍北伐,元順帝孛兒隻斤-妥歡帖睦爾不想做俘虜,倉皇從大都城北逃,史稱北元(包括蒙古各部)。明朝雖然強大,但一直拿北元沒什麼辦法,隻能與之對峙。

當時的北方局勢比較複雜,北元占據着大漠,也就是外蒙古與内蒙的中北部。明朝雖然控制着東北及外東北,但自遼甯以北,生活着女真各部,明朝在這裡隻是實行羁縻管理。明成祖朱棣設努爾幹都司,管理遼甯以北的地區。換句話講,北元、明朝、女真各部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這種情況下,就突顯了遼甯的重要戰略地位。

遼甯與山東隔海相望,卻有很深的淵源

▲明朝山東轄區包括渤海海峽北面的遼甯部分地區

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在遼東設立了遼都衛。洪武八年(1375年),正式設遼東都指揮司(簡稱都司),這是軍事機關。遼東都司有多大?看看現在的遼甯省地圖就行了,二者基本上是重疊的。不過二者還是有些不同,遼東都司治所在遼陽,而如今遼甯的省會在沈陽。遼甯省人口約有4360萬,明初遼東都司的老百姓滿打滿算卻隻有10萬人。雖說經過幾百年的發展,現在的人口比古代多,但四百多倍的差距還是非常驚人的。要知道,現在的山東省人口有1億左右,明初的山東省人口有670多萬,差距不過十幾倍。

遼甯與山東隔海相望,卻有很深的淵源

▲明朝遼東都司

遼東人口在元朝的時候還有50多萬,多年戰亂導緻遼東人口下降非常快。這就産生一個問題:遼東10萬人口似乎不足以設布政使司,可如果不設布政使司,這10萬人的民政事務怎麼辦?朱元璋想到一個好辦法,讓山東布政使司跨海代管遼東的民政。山東和遼東沒有陸地接壤,但隻隔着渤海海峽,兩地之間的往來較為友善。還有一點,遼東與明朝北部之間的陸地聯系一般都要走山海關,這裡地勢比較狹窄,很容易被北元切斷。讓山東管遼東,山東的物資通過渤海海峽可就近送到遼東,還非常安全。山東布政使司隻能管遼東的民政事務,遼東的軍事是不屬山東管的。

遼甯與山東隔海相望,卻有很深的淵源

▲明朝山東三大營

等到明朝的國都從南京北遷至京師後,遼東和山東的合作又出現了一個新的情況,就是半島合璧,拱衛京師。我們都知道,渤海海峽以北是遼東半島,渤海海峽以南是山東半島,兩個半島之間還有隸屬于山東的長島群島。在明朝初年,北元對明朝的威脅還不如倭寇大,倭寇經常侵犯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如果讓倭寇竄進渤海海峽,将對京師産生巨大的威脅,是以明朝非常重視遼東半島與山東半島的軍防。明永樂二年(1404年),朝廷設水師營于山東半島西南部的即墨縣(今青島市即墨區),下設諸衛所,以防倭寇從山東半島東南方向登陸。永樂七年(1409年),朝廷又設水師營于登州(煙台代管的蓬萊市)。宣宗宣德四年(1429年),朝廷設水師營于文登(威海市文登區),與前兩營統稱為山東三大營。

遼甯與山東隔海相望,卻有很深的淵源

▲倭寇

遼東半島方面,永樂十四年(1416年,實為1417年年初),遼東都司在金州設了七個敵台,防止倭寇進犯遼東半島。金州在哪呢?就是現在的大連市金州區。明朝在遼東半島與山東半島,打造了銅牆鐵壁,倭寇曾在永樂十七年(1419年)進犯遼東半島,結果被明軍打成了豬頭,死了一千多人。倭寇在此後多次進犯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企圖進攻京師。可以想象,如果沒有山東與遼甯的通力合作,京師要面臨多大的威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