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朝官員休假幸福指數:太祖時期最悲催,嘉靖時期最幸福

明初,因為朱元璋本身的原因,官員的休假時間和次數非常少。一年可以休三天。其後,曆代皇帝逐漸有所放寬,除去洪武朝之外,總體來說,明代的休假包括:例假(法定假日)、賜假、事假、病假四大類。

休假制度促進了官員在娛樂休閑方面的消費

法定假日被稱為休沐。在法定假日中,隸屬于翰林院的庶吉士,可以五天一休。國子監的官員們每月初一和十五各休一天。明代非常注重“元宵節”,是以,元宵節法定假期是十天,從正月十一日開始(永樂七年開始實施)。元旦(相當于現在的春節假期)從正月初一開始放假五天。冬至休假三天。

賜假則全看皇帝的心情而定,并無定數。

明朝官員休假幸福指數:太祖時期最悲催,嘉靖時期最幸福

事假包括省親、祭祖、遷葬、婚假、送葬等。事假官員要上書朝廷由皇帝定奪,事假一般在兩個月左右。請事假是有資曆要求的,例如宣德元年(1426年)規定:南北兩京之外地方官員,隻有任職九年業績考察期滿後才可以省親遷葬。成化年間規定:南北兩京離家六年後方能省親,地方官員離家十年後才能回去省親、遷葬、祭祖。

在上述事假中,親生父母亡故的丁憂最為特别。基本沒有資曆要求和附帶條件,期限長達27個月。違反上述事假的代價一般是扣罰工資。

明代的病假可以說是曆代最不人道的休假制度。無論在請假對象、條件限定等方面都有嚴格的限定。例如五城兵馬司的官員,竟然沒有病的權利,生病了隻有退休一條路。再如地方官員。朱元璋時期規定,無論品級多大,地方官員一律沒有病假甚至不允許為此辭職。

直到成化六年(1470年)才允許辭職。但真正辭職的人并不多。

隆慶五年(1571年)才允許因病辭職。有明一朝,隻有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到萬曆二年(1574年)這三十年較為幸福,地方官員可以患病休假。

再如,禦史患病可以回原籍調治。到了明英宗時期(1436-1449,1457-1464)朱祁鎮時期則規定不準回家。許多在京沒有親屬的禦史竟然因為缺醫少藥而死亡。到了成化年間,因為湖廣道監察禦史李麟、龔謙,河南道禦史伍骥等都因無人照顧而暴亡。

病假次數也是有規定的,病假達到三次就必須退休。與此同時,患病時間超過三個月的,工資停發。

明朝官員休假幸福指數:太祖時期最悲催,嘉靖時期最幸福

在休假,特别是丁憂期間,有許多明朝官員在民間進行了大量的娛樂活動。進而,使得民間與官僚階層産生直接關系,進而帶動了宮廷娛樂形式的變化。那麼,明朝時期民間的娛樂形式都有哪些呢?

明代的老鷹抓小雞、跳繩、高爾夫球

民間的娛樂形式有許多。例如民間的廟會就有飛叉、中幡、耍花壇、雙石、杠子、石鎖、花磚、舞獅子、竿術、刀門、馬戲、弄傘、筒子、扒竿、蹬梯(車、人)、筋鬥、彈(捶丸)丸等各種雜技。除此以外,還有魔術、口技等。例如,中國第一本魔術專著就出版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裡面記載着20多種魔術表演。

其中“捶丸”是明代中後期,宮廷與民間都非常流行的一種運動。起初,捶丸隻在民間流行,其後才逐漸進入宮中。

捶丸由唐代出現的步打(類似于今天的曲棍球)發展而來,到宋代基本成型。在宋代,從宋太宗開始每年的三月都要舉行捶丸比賽。捶丸使用的球杖和今天的高爾夫球杖相似,呈L型,玩法也相似。用彎曲過來的木耙極大由硬木做成的小球,以進入洞穴的多少來決定勝負。

在民間儒家子弟當中最流行的當屬圍棋和象棋。

明朝官員休假幸福指數:太祖時期最悲催,嘉靖時期最幸福

到了元旦,與宮中千篇一律的燒香、放鞭炮、跑馬(由順天府在東直門外舉辦)不同,民間的娛樂形式非常多。主要有:逛花市(這是明朝的一大貢獻)、雜技、遊藝等。其中,放的鞭炮比宮中的要豐富許多。鞭炮的名稱有霸王鞭、地老鼠、幾十種之多。

除了以上外,還有一些自娛自樂的遊戲,例如兒童玩的“抓子”。這種遊戲自人類誕生之日起就存在,至今仍在某些地方流行。筆者小時候玩的一種“抓子”遊戲是這樣的:将石子兒放在掌心,然後抛起。之後用掌背接住,再抛之後掌心接住。由此反複,直到跳出為止。看誰堅持時間長。當然,這種遊戲一般是女孩兒玩的居多,男孩兒在筆者小時候主要是“摔方寶”。明朝這種遊戲沒有出現。明朝男孩兒玩的一般是踢毽子。

兒童群體遊戲,就是至今我們仍在玩的老鷹抓小雞、跳大繩。

成年人的遊戲方式有很多,例如擲骰子、推牌九、一點半、四色牌、擲小謠兒、打梭哈、撿紅點等室内遊戲。室外遊戲如六博、投壺、高跷、弄丸、陀螺、竹馬、八卦陣等。

元宵節因為是大節日,是以娛樂形式比較多。例如宮内有逛燈、蹴鞠(由宮内嫔妃組織的“齊雲社”表演)等。成化年間,由于民間娛樂形式影響加深。宮内也開始有了魔術和雜技。

清明節除了踏青之外,就是嫔妃們可以玩秋千。民間則繼續表演着高跷、雜技。

明朝官員休假幸福指數:太祖時期最悲催,嘉靖時期最幸福

端午節,皇宮會在西苑舉辦龍舟比賽。民間除了龍舟比賽之外,最盛行的當屬鬥草。這種遊戲,現在仍然被民間遊戲着,史料正式記載出現在魏晉時期。這種遊戲現在屬于兒童遊戲,在很漫長的一段時間屬于老少皆宜的面目。主要玩法是:拿樹葉或草的莖互相纏繞,雙方用力拉,哪方的草莖先斷哪方輸。

同民間一樣,七夕節,宮内女眷也會進行乞巧活動,由宮内24衙門之一的兵仗局組織。

緊随其後的中元節,宮中的甜食房要照制進供佛波羅蜜;西苑要做法事,放荷燈。至于觀賞盛開的荷花、鬥蟋蟀等,也是這月宮中的娛樂活動的一部分。

明代宮廷的娛樂形式在武宗時期發生了質的飛躍,在正德三年(1508年)指令天下将擅于雜技、騎射、馬戲、曲藝、戲曲、吹拉彈唱的人送到北京,并在河間等府建造樂戶的居住地。

然而,随着娛樂形式的增加,治國勤奮度也越來越差,從正德開始,明朝除了隆慶屬于無可争議的明君外,其他皇帝或多或少都被人批判。喜好享樂不能不說是原因之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