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日本投降前制定了一個瘋狂計劃,若實施成功地球上就沒有日本人了

1945年,對世界許多國家來說意義重大,這一年中國終于将日本人打回了他們的老巢;這一年代表法西斯主義的三個國家一個接一個的走向了滅亡;這一年寄托大家和平與美好生活願望的聯合國成立了......經曆過二戰摧殘的世界終于迎來了和平,為了徹底毀滅法西斯主義的希望,美軍決定全面占領日本。

并且,為此制定了著名的“奧林匹克計劃”和“皇冠計劃”。

那麼,“奧林匹克計劃”的具體内容是什麼呢?

在這個計劃中,美國幾乎動用現有的全部航母,同時,派遣軍隊進行登陸戰。在占領九州之後,将會和關東平原的美軍在東京會合。而“皇冠計劃”是在“奧林匹克計劃”失敗的情況下,繼續派遣25個師在日本本州登陸,最終,和九州的美軍在東京會師。

先不談這兩個計劃最終是否實施,我們先來看看日本政府得知這兩個計劃後的反應。一邊是法西斯聯盟的逐漸敗亡,另一邊是美國政府的步步相逼,日本政府似乎是走到了絕境。然而,日本上上下下都已經失去了理智,投降是不存在的。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不但沒有投降的想法,甚至,還提出了滅絕人性的“本土作戰”方案:他們想孤注一擲,抱着“亡國滅種”的決心,打算與美軍死磕到底。“本土作戰”計劃隻是一個概括,包括了很多具體的計劃,而最喪心病狂的便是“決”号計劃。

這個計劃的重點,在于動員全國人民,鼓動一億的日本國民全部參與戰鬥,發揚特工精神,與敵人貼身肉搏。在這種情況下,路邊的一個小孩都有可能會捅你一刀,那該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啊。

日本投降前制定了一個瘋狂計劃,若實施成功地球上就沒有日本人了

你以為這隻是計劃嗎?其實不然,日本政府為這個計劃早已經做好了準備。

在1945年6月頒布了《義務兵役》法,年齡在15到60歲的男性,和17到40歲的女性,都會被随時征召入伍。在這些政策下,日本政府聚集了多達700多萬的本土作戰人員。螞蟻多了還能咬死大象,更何況一群被軍國主義思想洗腦的不怕死的瘋子?

除此之外,日本政府還決定用殘存的幾千架飛機和敵人同歸于盡,真的是“極限一換一”。這些計劃的執行,讓日本政府有信心覆滅全部來犯的美軍。都說狗急了還跳牆,可是,日本急了,很明顯跳牆是不夠的。除了“決”号計劃外,他們還制定了我們最熟悉的,至今提起來還咬牙切齒的“細菌戰”。

而我們所了解的“細菌戰”,是關于731部隊的,侵華日軍用中國公民進行慘無人道的活體實驗,注意,這些都是活生生的人,不是死的。日本在投降之前,為了銷毀自己的罪證,将他們的實驗基地炸毀,以至于,不少帶菌動物逃離之後造成了難以想象的後果。

今天,我們還能在“哈爾濱平房區”看到部分遺址。而這次,日軍準備将細菌戰的計劃用在登陸美軍的身上。

日本投降前制定了一個瘋狂計劃,若實施成功地球上就沒有日本人了

731部隊将細菌部署在九州島上,企圖讓鼠疫遍布九州島,以此,将美軍一網打盡。

要注意,這裡并沒有将日本國民遷移走,也就是說,日本政府準備讓九州島的日本國民和登陸的美軍一起滅絕在九州島這個現實版的“生化危機”裡。可見,日本軍國主義喪心病狂的程度,如果,這些都不能讓你有所感觸的話,那麼,接下來,我們再來說幾個例子:

當時,日本政府決定将全國14歲以下的兒童全部殺掉,這個計劃是日本陸軍參謀部提出的,他們認為,這些人活着除了浪費糧食,沒有其他的作用,隻有丢下“包袱”,偉大的民族才有可能浴火重生。雖說,慈不掌兵,但是,我認為這些人是心理變态,已經被軍國主義禍害的毫無人性。

然而,萬幸的是,由于美軍研制出了原子彈,并将其投放到了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再加上,蘇聯也加入了抗日大軍,最終,在不得已之下日本宣布了無條件投降。否則,據估計聯軍在攻占日本的途中,至少要損失百萬軍隊。當然,日本的損失要比這多好幾倍。

在這裡,要注意的是,“奧林匹克計劃”和“皇冠計劃”的知情人很少,是以,并沒有将原子彈的因素考慮進去。如果,考慮到原子彈的話,哪還會費心費力搞這些計劃,兩發原子彈便會直接把這群瘋子打醒。

日本投降前制定了一個瘋狂計劃,若實施成功地球上就沒有日本人了

仔細想想,在軍國主義思想主導下的日本真的是毫無底線,甯可與敵人同歸于盡也決不投降,甚至,訓練老人、婦女、兒童使用手榴彈、刀劍,并指令他們在自己的身上綁上炸彈去和美軍坦克同歸于盡。可以這麼說,這時候的日本人已經失去了人性、失去了自我意識,剩下的隻是對軍國主義的狂熱了。

也許,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他們付出了這麼多是在維護什麼,維護自己大和民族的尊嚴?似乎也不是,這更像是一種病态的執着。戰争是他們掀起的,也許,他們有千萬種理由要侵略别人,但是,他們不應該失去做人的底線。日本的種種行為,注定要被世界人民孤立起來,更要承擔失敗的後果。

而且,從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國家隻有自強才可以保證人民的利益。否則,說不定在現在這個時代,很多人連像日本一樣跟敵人同歸于盡的機會都沒有。

參考資料:

【《世界近現代史》、《日本戰争史》、《二戰全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