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末周初,經曆過牧野之戰後,經濟一片凋敝,社會百廢待興。正值此時,作為新朝領袖的周武王卻與世長辭。為了穩定政局,鞏固新生政權,其弟周公旦便走到台前成為輔政大臣,輔佐着幼主成王。
在其輔政期間,平定了三監之亂,并制禮作樂,幫助國人從商朝的重鬼逐漸走向關注人類生活的重文。新生的周朝在他輔政期間,有條不紊地向前運作着。
東漢末年,同樣皇權不振,各方勢力起而逐之。而東漢正統所在的漢獻帝卻無地可守,極為被動。在一方取得一定影響力的曹操卻尊天子以令諸侯,借助恭迎漢獻帝取得道義上的主動權。畢竟不同于周公,盡管終曹操之世也未曾改朝換代,但曹丕掌握兵權便毫不猶豫地廢掉漢獻帝,建立魏國。曹操是否有颠覆東漢政權的願望呢,還未可知,或許迫于''尊王''的名聲,就算有也無法付諸行動,但有一點是可以明确的,對于東漢政權而言,曹操的輔助并沒有使這個沒落的王朝起死回生,相反,在土崩瓦解的軌道上卻越走越遠。

曆史進入到晚清時期,中國的輝煌便一點點沒落了,道光統治時期便面臨着内憂外患,《南京條約》、《黃埔條約》、《望廈條約》的簽訂使得中國東南沿海門戶大開,更為嚴重的是,英國憑借戰争打開中國大門,對歐洲各國起到了帶頭作用。自此之後,中國少有甯日。
除了接連而起的戰事,關于自己繼承人的選擇也讓道光皇帝犯了難,培養多年的額繼承人奕緯在其二十三歲之際突然逝世,儲君之位選擇誰成為了道光皇帝的一樁心事。
在其子嗣中,有三個年紀還算比較符合的,四皇子、五皇子以及六皇子。這幾個皇子性格差異巨大,四皇子奕詝性格相對謹慎一些,五皇子奕誴大大咧咧有點魯莽,六皇子奕則做事果敢,雷厲風行,在當時以皇帝位中心的國家統治機構中,皇帝的性格往往對國家政局走向影響巨大。本來就命運多舛的晚清朝廷容不得半點馬虎。
對魯莽的五皇子,道光帝沒有絲毫的好感,甚至為了消除其即位的可能,在其晚年,直接将五皇子過繼出去,但剩餘兩個候選人,直到彌留之際,他也未曾從心裡做出選擇。盡管選擇了相對謹慎的四皇子奕詝繼承大統,在昭示繼承人的小匣子裡還有一份封賜親王的遺照,即封六皇子奕為恭親王,令其輔政。
雙重封賞或許對道光皇帝而言是一份保險,希望性格迥異的兄弟二人能夠共同将大清江山治理有序。但對新上任的鹹豐皇帝而言,卻總是不舒服,那份遺照總是摻雜着父親對自己的些許不信任。而且,一山難容二虎,盡管有皇帝與親王的差别,但在政權運作過程中,權力的走向,對鹹豐而言終究是不确定的。
盡管這樣,鹹豐即位後,二人的關系還是不錯的。當時政局複雜,朝中滿漢官員的力量此消彼長,對于皇室而言,政府官員畢竟是外人,在愛新覺羅的清朝,皇帝還是希望皇族政權掌握實際權力,但對于具體政務,鹹豐皇帝并不熟知,而且生性謹慎,顧前想後很難拿定主意,便破例讓恭親王奕進入軍機處,直接參與國家決策。
對于親王進入軍機處,清朝是明令禁止的,目的便是防範親王坐大,回到清朝初期皇權遭遇掣肘的狀态。但内外交困的政局已經使得鹹豐皇帝考慮不了那麼多了。
進入軍機處的恭親王也是如履薄冰,很怕自己會功高震主,鹹豐皇帝也樂得這一狀态,那段時間,二人可以用兄友弟恭四字來形容。鹹豐統治期間,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全國各地便成洶湧之勢,為了籌集軍饷鎮壓,鹹豐便不得不采取了下令全國捐銀的指令,當然為了調動群眾積極性,政府方面也會以一些官爵作為獎勵。這一賣官鬻爵的做法無異于火中取栗,但财政緊張的狀況下,鹹豐皇帝也不得不為之。
本來,背負着罵名就夠惱火了,鹹豐皇帝又得知戶部官員竟然收受賄賂,一怒之下要将戶部所有官員撤職查辦,此時,深谙世事的恭親王奕便發言到希望留下兩三位官員,好帶帶新戶部成員。盡管鹹豐皇帝心裡不高興,考慮到戶部新官員的成長,還是恩準了這一主張。随着新官員任期時間變久,鹹豐皇帝還是放不下,想把之前涉事的那兩個官員降級,奕又表示反對,最後還是鹹豐皇帝妥協。
這件事給兄弟兩人的關系帶來怎樣的影響,史料并沒有記載。但使得本就微妙的關系泛起波瀾肯定還是有的。
到了鹹豐五年,二人關系真的出現了明面上的危機。
對待于自己有養育之恩的靜妃,鹹豐皇帝很是尊敬,在其即位後也時常去問候她。但有一件事始終是兩人之間的一道障礙,在古代,隻有皇後才能入太廟,鹹豐皇帝的生母孝全成皇後鈕祜祿氏早逝,把鹹豐皇帝視為己出的靜妃,很希望在鹹豐即位後能給自己加封為太後,但皇帝卻始終沒有明确的表示,隻是在其即位後,封賜給她皇太妃的稱号。
到了她病重的時候,關于封号的變遷問題就更成了他的夢魇,始終擱置不下。作為其親生之子的奕就前去向鹹豐帝哭訴,希望能夠了結太妃的一樁心願,鹹豐皇帝口頭上也是''嗯、嗯''的答應着,卻遲遲不下旨。
索性,處于軍機處、有着便捷的權力,奕又認為獲得了自己皇兄的認可,很快便将加封的事情操辦妥當,萬事俱備,就差皇帝下旨了。此時的鹹豐帝可謂騎虎難下,在其心理并未真正想要給靜太妃加封,但也不好說出口,奕操辦得如此迅速,沒有給他商量的餘地。發怒也不是,歡笑也不是,總之心裡很煩躁。
迫于壓力還是給靜太妃加封了。但在最後喪事的舉辦時,開支還是有所節省,也并沒有讓新加封的太後進入太廟。可能在他心裡對于她母後的皇後地位還是格外在乎的,始終不希望這一稱号旁落。
這以後不久,奕就被貶黜出軍機處,理由時其性格浮躁,且日益驕躁,打發他繼續去讀書了。但關于恭親王在擔任軍機大臣期間如何何種行為引得皇帝如此評價,并沒有詳細的材料說明,或許是經曆了被迫加封太後,感覺自身權力受到了威脅?
盡管,貶黜了奕,鹹豐皇帝對于具體政務的處理還是很頭疼的,是以即使被貶黜,奕也并沒有過多憂慮,自身的價值明顯的擺在那裡。讓其始料未及的是,鹹豐皇帝很快找到了新的幕僚,做事果敢利落的肅順等人漸漸被鹹豐皇帝提拔,成為其股肱大臣,這一舉動,立刻标志着軍機處權力中心的轉移。也正是這一舉動讓兩個兄弟之間徹底決裂。
第二次鴉片戰争期間,外國軍隊一路向北京開進,為了避免上演崇祯皇帝的悲劇命運,鹹豐皇帝選擇了圓明園一帶轉移,随着情況的危急,一直逃到熱河才駐足。打不過,自然要想辦法議和,這時候,鹹豐皇帝想起了弟弟奕,便指令他以及桂良等一批人留駐北京與外國聯軍談判。
這一做法,即顯示出了鹹豐對奕的依賴,也是顯示出了作為哥哥對各方面都比較優秀的弟弟的不信任。逃亡熱河沒多久,抑郁攻心加上氣候并不是很适宜,鹹豐皇帝便辭世了。由于僅有一位繼承人,皇帝之位便無可非議,但在其彌留之際選擇顧命大臣這件事上卻引人非議,由于太子年幼,為了保證清朝的穩定,鹹豐皇帝将肅順等一批為其信任的軍機大臣引至床前,苦心叮囑。同時還安排兩個太後各掌一方印玺。唯有經過八位顧命大臣讨論,兩位太後加印之後的決策才有效。
托孤人選中并沒有奕,這讓處在京城處理外交事務的奕很是傷心,也很憤怒,加之特殊時期自己在京城有着皇帝親自授予的權力,奕便對以後的政局走向有想法了。而兩宮太後也對八名顧命大臣的嚣張心有顧慮,三者便一拍即合迅速組成政治聯盟。一打八人進入北京,便迅速籠絡他人彈劾八人,一舉将其消滅。
君主年幼,消滅了肅順等人,權力很自然的落到了兩宮太後和恭親王奕手中。面對過艱難外交局面的奕深刻感受到了國弱被欺,随着太平天國運動的被鎮壓,曾國藩、李鴻章等一批主張變法的官員在中央的勢力增大。憑借新式武器戰勝太平軍的李鴻章等人力主推行洋務運動。這與渴望擺脫困局的奕想法不謀而合。
很快,在中央以恭親王奕為代表的,地方上以曾國藩、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運動便迅速開展。
有着創新眼光的奕,很快便成為軍機處權力第一人,甚至出現了奕的指令不經修改便成為軍機處共同主張的現象。這讓權力欲逐漸膨脹的慈禧太後就開始忌憚起來。多次旁敲側擊地曉瑜軍機處不必事事都聽從恭親王的意見。但實際效果好像并不是很明顯,奕一支獨大的場面還是很難控制。
本就做事大大咧咧的奕對慈禧太後似乎也并沒有做到十分的敬畏,常常不及慈禧發問便搶先陳述自己的主張,有時候對慈禧的問題也充耳不聞。這就逐漸給這個曾經一緻對外的''叔嫂同盟''買下了隐患。終于在同治四年,慈禧太後借助皇帝下旨貶斥奕,令其離開軍機處。
盡管經過多方的上書,奕最終回到中央。但接到赦免的诏書時候奕還是痛哭流涕。似乎是在後悔,又似乎是對大清的命運感到悲哀,自己曾經叱咤風雲,也不過瞬息之間,便已落人後,等着太後的恩赦。
始終未曾掌握過政權的同治皇帝很早便離世了,随之開啟的光緒一朝也是處處受慈禧把控的。經曆過被貶出軍機處的奕對這位對于權力興趣頗大的太後也得恭恭敬敬。但既然身處多事之秋,很難做到不出一點差錯。對奕早有顧忌的慈禧太後借助中法戰争中國對外決策的失利,将奕在内的所有軍機大臣貶出軍機處。
說來也很難了解,自雍正皇帝以來,軍機處曆來都是權力的中心,在其中的官員雖官職可能并不大,但實際權力卻是不容忽視的,慈禧憑借着何種力量竟能将軍機處中所有官員全部貶出?所謂:''季孫之憂不在颛臾,而在蕭牆之内也。''慈禧所借助扳倒奕的正是其弟奕譞。
這以後,奕長期被排斥在政治外圍,甲午戰争失敗之後,才重新出山。
雖然是通過政變獲得的輔政大臣的位置,對于所要挽救的江山而言,奕卻責無旁貸。少年富貴的他,對于政局走向,始終是保持關懷之情。與皇位隻有一步之遙的親王是否有想過取而代之,沒有資料記載,後人也是不被容許妄加揣測的。曆史應該記住的,是獨自留在京城與外國聯軍議和的奕,是開展洋務運動振臂高呼的奕,更應是在垂暮之年,面對前所未有之變局依舊誓死守衛的奕。
周公乎?奕也曾為撐起了同治中興的一片晴空。曹操乎?奕也曾與後宮力量聯合徹底将鹹豐帝的安排打散。
斯人已逝,對于前人,我們還是應該保持一種了解之同情、保留一份曆史溫情。
參考文獻:袁燦星《軍機處二百年》
《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