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以印制衡?起底兩枚壽山石印章背後的權術之道

DREAM TIME

···

假如

擁有祖傳顯赫家業的你,正值壯年

卻突然發現自己病入膏肓,命不久矣

唯一的繼承人是自己6歲的兒子

表面風光的家業實則内憂外患

面上和平的大小老婆

曾經和自己争奪繼承權的弟弟

不太好管理的高層幹部

··· ···

時日無多的你

要怎麼辦?

不要覺得這劇情太狗血,160多年前,它真實地發生在了年僅31歲的鹹豐皇帝身上。

以印制衡?起底兩枚壽山石印章背後的權術之道

第二次鴉片戰争之後,英法聯軍準備攻入北京,鹹豐帝以''木蘭秋狝''為名從圓明園逃亡熱河。卻不想在熱河身患重病,唯一的兒子太過年幼,如何平衡各方權力,保證皇權的穩固成為鹹豐最擔心的事情。

按照清代祖制,鹹豐指定了肅順、端華、載恒、景壽等八位顧命大臣輔佐幼子。但鹹豐又擔心他們太過強勢讓兩宮太後處于弱勢地位。

以印制衡?起底兩枚壽山石印章背後的權術之道

以印制衡

倉皇出逃的鹹豐随身攜帶了兩枚印章,一枚是田黃石“禦賞”。

所謂“禦賞”,是“皇帝鑒賞”之印,從印文上看顯而易見就是一枚再标準不過的鑒藏印。

在形制上也多少保留了田黃的自然形狀, 它的印底寬1厘米,長2厘米,通高為5厘米。與皇室諸多繁美精工的玺印相比,它們是如此的光素簡單,甚至有些不起眼。

以印制衡?起底兩枚壽山石印章背後的權術之道

清鹹豐 田黃石瑞獸紐“克敬居”玺

故宮博物院藏

另一枚芙蓉石“同道堂”印,則是一枚齋館印。

芙蓉石在清代開采極其困難,一度絕産,能成章材的就更是少見。此章雖然沒有雕飾,在當時卻是難得的珍品。

不過看此印面“同道堂”卻是有些普通,同道堂是鹹福宮的後殿,皇帝偶爾起居用膳之地,在瓊樓玉宇的宮廷中也算不上出挑。

以印制衡?起底兩枚壽山石印章背後的權術之道

清鹹豐 田黃石“禦賞”印 芙蓉石“同道堂”印

但正是這兩枚和政治前沿扯不上什麼關系的印章,掀起了一個時代的血雨腥風。

鹹豐下令将田黃石“禦賞”和芙蓉石“同道堂”印作為釋出谕旨的憑信。

一枚給了當時的皇後,就是後來的慈安太後,一枚交給了太子載淳,也就是間接交給了他的生母懿貴妃,後來的慈禧太後。

但凡谕旨,都要在開頭钤蓋“禦賞”,在末尾钤蓋“同道堂”方能生效。

以印制衡?起底兩枚壽山石印章背後的權術之道
以印制衡?起底兩枚壽山石印章背後的權術之道

清鹹豐 田黃石“禦賞”印 芙蓉石“同道堂”印印面

根據《熱河密劄》記載:

“兩玺均大行所賜,母後用‘禦賞’玺,上用‘同道堂’玺,凡應朱筆處用此代之,述旨亦均用之,以杜弊端。”

也就是說,顧命八大臣隻有拟旨權,至于谕折是否生效,沒有兩位太後蓋章就不做數。

這兩枚壽山石印章成為了無上皇權的重要象征。

以印制衡?起底兩枚壽山石印章背後的權術之道
以印制衡?起底兩枚壽山石印章背後的權術之道

但是這個看似可以互相制約的周全之局,在鹹豐死後的不久就分崩離析了。

計劃為什麼會破産呢?

鹹豐沒有算到,自己賦予了這兩枚壽山石印章政治屬性,就此埋下禍根。

在當時,鹹豐設定的擁有拟旨權的顧命八大臣,是以鄭慎親王第六子肅順為首的“宗室貴族+官僚集團”組合。

肅順性格雷厲風行,整肅官場政風、處理戊午科場案、重用漢族官員左宗棠、曾國藩等等......雖有益于清庭,卻樹敵衆多,失去了官僚集團支援。

以印制衡?起底兩枚壽山石印章背後的權術之道

而宗室代表中,恭親王奕䜣作為道光皇帝六子、鹹豐的親弟弟,本為治國之才。但鹹豐因舊怨将他推遠,最終也失掉了宗室支援這一命脈。

還有更大的禍患。

如清末名士王闿運晚年所寫的《獨行謠》中的:

“誰興同道章,文宗崩,肅順、匡源等及載垣、端華、景壽以宗姻受顧命,立太子,改元祺祥。諸臣請太後同省奏章,以先帝所賜“同道堂印”印之乃發。翻怪垂簾疏。”

鹹豐的做法賦予了後宮幹政的合法性,讓大權最終落于後宮,最終它們作為皇權的憑信成為了垂簾聽政最大的保護傘。

以印制衡?起底兩枚壽山石印章背後的權術之道

不動聲色收攏慈安

聯合恭親王奕䜣發動“祺祥政變”

斬殺肅順,賜死載垣、端華

瓦解顧命聯盟

再到後來慈安莫名暴斃

恭親王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

“狠角色”慈禧也通過一頓操作搖身一變成了“西太後”,改年号為“同治”,将政權連同兩枚印章都掌握到自己手中,開始了她48年的垂簾聽政生涯。

以印制衡?起底兩枚壽山石印章背後的權術之道

從鹹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于谕旨上啟用,直至同治十二年同治帝親政結束,“禦賞”和“同道堂”見證了一個王朝的衰微,也見證了一個時代的波瀾。

兩枚壽山石印章背後的一切,是曆史偶然的湊巧,卻又是宿命的必然。

END

------------------------------

今天的腦洞就到此為止吧

圖文:王火火

責編:林淡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