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以印制衡?起底两枚寿山石印章背后的权术之道

DREAM TIME

···

假如

拥有祖传显赫家业的你,正值壮年

却突然发现自己病入膏肓,命不久矣

唯一的继承人是自己6岁的儿子

表面风光的家业实则内忧外患

面上和平的大小老婆

曾经和自己争夺继承权的弟弟

不太好管理的高层干部

··· ···

时日无多的你

要怎么办?

不要觉得这剧情太狗血,160多年前,它真实地发生在了年仅31岁的咸丰皇帝身上。

以印制衡?起底两枚寿山石印章背后的权术之道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英法联军准备攻入北京,咸丰帝以''木兰秋狝''为名从圆明园逃亡热河。却不想在热河身患重病,唯一的儿子太过年幼,如何平衡各方权力,保证皇权的稳固成为咸丰最担心的事情。

按照清代祖制,咸丰指定了肃顺、端华、载恒、景寿等八位顾命大臣辅佐幼子。但咸丰又担心他们太过强势让两宫太后处于弱势地位。

以印制衡?起底两枚寿山石印章背后的权术之道

以印制衡

仓皇出逃的咸丰随身携带了两枚印章,一枚是田黄石“御赏”。

所谓“御赏”,是“皇帝鉴赏”之印,从印文上看显而易见就是一枚再标准不过的鉴藏印。

在形制上也多少保留了田黄的自然形状, 它的印底宽1厘米,长2厘米,通高为5厘米。与皇室诸多繁美精工的玺印相比,它们是如此的光素简单,甚至有些不起眼。

以印制衡?起底两枚寿山石印章背后的权术之道

清咸丰 田黄石瑞兽纽“克敬居”玺

故宫博物院藏

另一枚芙蓉石“同道堂”印,则是一枚斋馆印。

芙蓉石在清代开采极其困难,一度绝产,能成章材的就更是少见。此章虽然没有雕饰,在当时却是难得的珍品。

不过看此印面“同道堂”却是有些普通,同道堂是咸福宫的后殿,皇帝偶尔起居用膳之地,在琼楼玉宇的宫廷中也算不上出挑。

以印制衡?起底两枚寿山石印章背后的权术之道

清咸丰 田黄石“御赏”印 芙蓉石“同道堂”印

但正是这两枚和政治前沿扯不上什么关系的印章,掀起了一个时代的血雨腥风。

咸丰下令将田黄石“御赏”和芙蓉石“同道堂”印作为发布谕旨的凭信。

一枚给了当时的皇后,就是后来的慈安太后,一枚交给了太子载淳,也就是间接交给了他的生母懿贵妃,后来的慈禧太后。

但凡谕旨,都要在开头钤盖“御赏”,在末尾钤盖“同道堂”方能生效。

以印制衡?起底两枚寿山石印章背后的权术之道
以印制衡?起底两枚寿山石印章背后的权术之道

清咸丰 田黄石“御赏”印 芙蓉石“同道堂”印印面

根据《热河密札》记载:

“两玺均大行所赐,母后用‘御赏’玺,上用‘同道堂’玺,凡应朱笔处用此代之,述旨亦均用之,以杜弊端。”

也就是说,顾命八大臣只有拟旨权,至于谕折是否生效,没有两位太后盖章就不做数。

这两枚寿山石印章成为了无上皇权的重要象征。

以印制衡?起底两枚寿山石印章背后的权术之道
以印制衡?起底两枚寿山石印章背后的权术之道

但是这个看似可以相互制约的周全之局,在咸丰死后的不久就分崩离析了。

计划为什么会破产呢?

咸丰没有算到,自己赋予了这两枚寿山石印章政治属性,就此埋下祸根。

在当时,咸丰设置的拥有拟旨权的顾命八大臣,是以郑慎亲王第六子肃顺为首的“宗室贵族+官僚集团”组合。

肃顺性格雷厉风行,整肃官场政风、处理戊午科场案、重用汉族官员左宗棠、曾国藩等等......虽有益于清庭,却树敌众多,失去了官僚集团支持。

以印制衡?起底两枚寿山石印章背后的权术之道

而宗室代表中,恭亲王奕䜣作为道光皇帝六子、咸丰的亲弟弟,本为治国之才。但咸丰因旧怨将他推远,最终也失掉了宗室支持这一命脉。

还有更大的祸患。

如清末名士王闿运晚年所写的《独行谣》中的:

“谁兴同道章,文宗崩,肃顺、匡源等及载垣、端华、景寿以宗姻受顾命,立太子,改元祺祥。诸臣请太后同省奏章,以先帝所赐“同道堂印”印之乃发。翻怪垂帘疏。”

咸丰的做法赋予了后宫干政的合法性,让大权最终落于后宫,最终它们作为皇权的凭信成为了垂帘听政最大的保护伞。

以印制衡?起底两枚寿山石印章背后的权术之道

不动声色收拢慈安

联合恭亲王奕䜣发动“祺祥政变”

斩杀肃顺,赐死载垣、端华

瓦解顾命联盟

再到后来慈安莫名暴毙

恭亲王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

“狠角色”慈禧也通过一顿操作摇身一变成了“西太后”,改年号为“同治”,将政权连同两枚印章都掌握到自己手中,开始了她48年的垂帘听政生涯。

以印制衡?起底两枚寿山石印章背后的权术之道

从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于谕旨上启用,直至同治十二年同治帝亲政结束,“御赏”和“同道堂”见证了一个王朝的衰微,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波澜。

两枚寿山石印章背后的一切,是历史偶然的凑巧,却又是宿命的必然。

END

------------------------------

今天的脑洞就到此为止吧

图文:王火火

责编:林淡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