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琰死的并不冤枉,有一個成語叫做“禍從口出”,劉琰就是典型的口出狂言之輩,史籍中記載過兩次劉琰的口出狂言,第一次他僥幸并沒有受到嚴重的懲罰,他自己也做了深刻的檢讨,但是也正是因為沒有受到嚴重懲罰,以至于沒有深刻的教訓擺在那裡,是以當他再次口出狂言的時候,其結果就是棄市,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在鬧市口處死。

實際上,劉琰的身份并不一般。他與劉備同宗,早在劉備做豫州牧時,他就已經與劉備相識,且二人關系很好。他跟随在劉備身邊,由此可見劉琰已經算是蜀漢的元老了。而且劉琰這個人能說會道,文采很好,并且長相出衆,有名士之風流,絕對不是一般的人物。
劉備去世之後,劉琰被封為都鄉侯并車騎将軍,可以說是位高權重,但是有一點,劉琰并不參與政事,他更多的時候隻是一個陪襯,跟在諸葛亮身邊,做點和他身份相配的小事,而蜀漢真正掌權的是諸葛亮。或許這也算是劉琰的聰明之處,在政治上低調,但卻在生活中很高調,各種排場一應俱全,極會享受,在享受上也舍得花時間和金錢,或許這也算是名士們的一個通病。
雖然劉琰官位很高,能言善辯并且有名士之風流,但到底心胸并不寬廣,甚至有些偏執,很容易引發争端。公元前232年,劉琰和魏延發生沖突,劉琰口出狂言,荒誕不經,諸葛亮很生氣,但是也并沒有将劉琰交給司法部門去審問,而隻是先口頭責備了一番,當時劉琰還是很感激諸葛亮的,自己寫了檢讨承認錯誤,并感謝諸葛亮沒有将他交出去,他以後一定改變等等,決不能讓酒誤事。他将自己口出狂言的原因歸結為喝多了酒,這顯然并不算是實情,其實他自己也承認,人們對他有“紛纭之論”,也就是說很多人早就看不慣他了,隻是礙于劉琰的身份不能把他怎麼着。
當然這件事中,諸葛亮也并非對劉琰沒有一點懲罰,他雖然沒有将劉琰貶官,但卻将劉琰遣送回了成都,遠離了蜀漢政治中心,這樣的處罰其實是很輕的,但劉琰卻很不滿意,他以為自己的身份應該不至于受到處罰,畢竟他自己也檢讨了。但是任何一個國家或者地區,要想長遠的發展,都必須有好的規章制度,不能視制度為無物。這一件事隻是讓劉琰對諸葛亮不滿,卻沒有給劉琰足夠的教訓。兩年後,他再次犯錯就直接要了他的命。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之前的一個正月,即234年的正月朝慶,按照慣例,像劉琰這樣的大臣要帶着妻子進宮向太後慶賀新春,而劉琰也确實帶着自己的妻子胡氏進宮拜見太後。胡氏天姿國色,容顔清麗,正是因為她的這份美麗,給劉琰帶來了不安全感,總覺得所有人都喜歡胡氏,總以為胡氏多看别的男人一眼就可能與對方有私情,是以平時,劉琰将胡氏看得很緊。
但偏偏在這一年的春節朝慶的時候,太後因為想和胡氏多說說話,就将胡氏留在了宮中,這一留就是一個月,劉琰如何能夠淡定,畢竟宮中住着的不隻有太後,還有劉禅。于是等胡氏回到家中後,劉琰怎麼也控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想法,他覺得胡氏和劉禅之間一定有私情,他想到了就去問胡氏,胡氏自然不可能承認,但無論她說什麼都無法改變劉琰心中認定的這個事實。
劉琰見胡氏不肯承認,就讓身邊的士兵責打胡氏,甚至用鞋子抽胡氏的臉,但是胡氏還是一口咬定什麼都沒有發生,後來劉琰打夠了,就一紙休書将胡氏趕出了家門。就這樣被休掉,胡氏如何能甘心,她将發生的一切上告朝廷,然後諸葛亮命人去查,将劉琰抓了起來。
諸葛亮很心痛,沒想到劉琰這個人死性不改,竟敢說蜀漢的皇帝劉禅與自己的妻子私情,這已經不是簡單的污蔑了,這是在向皇權挑戰,連皇帝都敢冤枉,還有什麼是劉琰不敢做的呢?他已經不将皇權放在眼中了,這樣的人實際上就隻有死路一條,根本不可能再給他生的機會,于是在諸葛亮的指令下,劉琰被棄市。
劉琰的死其實認真說起來和什麼宮廷醜聞沒有關系,首先胡氏和劉禅并沒有私情,這純粹是劉琰自己想出來的,其次,即便劉禅真的強要了胡氏,這也并不是什麼特别難以容忍的大醜聞,畢竟當時是三國時代,很多後世的觀念在當時還沒有,這樣的事也并不是發生了一件兩件。劉琰真正的死因就是他的口出狂言,連皇帝也敢拉下馬。這樣的一個人留着還指不定會發生什麼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