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中國古代哪個朝代國力最強,估計很多人的第一選擇都會是唐朝。的确,在中國曆史上,唐朝應該是最繁盛的,特别是李世民時期的貞觀之治,真正能做到百姓安居樂業,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是以李世民是唐朝乃至中國曆史上最有作為的君主之一。那麼在這位帝王的眼中,諸葛亮是個什麼樣的人物呢?

大家知道,諸葛亮是三國時期的傳奇人物,一生留下了無數的經典戰例。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幫助當時連栖身之地都沒有的劉皇叔一步一步建立了蜀國,可謂是居功至偉。不過也有很多人認為,諸葛亮的優勢在于政治,而在打仗方面卻并不是他的強項,其實不然,下面咱們來慢慢分析。
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年齡才二十七歲,在那個時代還屬于謀士中的晚輩。因為三國時期的文臣武将大部分都是在四十歲之後才開始有了名望,仕途才開始發展。是以對于一個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來說,即便你有天縱之才,也隻能被冠以毛頭小子的稱号。諸葛亮也不在乎這些無用的稱謂,出山第一戰就是赫赫有名的火燒博望坡。當時曹軍的先鋒是名将夏侯惇,他聽聞諸葛亮的年紀後不住狂笑,并且和曹丞相保證,如果不能取得劉備的人頭,就提自己的頭來請罪。由此可見,他根本沒把孔明放在眼裡,不過輕視對方軍師的代價是慘痛的,博望坡一把大火把夏侯惇的先鋒部隊幾乎燒沒了,他自己也是負傷逃脫,好在曹操沒有怪罪他,不過經此一役整個曹營都記住了諸葛亮的名字。
諸葛亮的用兵之道不隻展現在戰場上,也展現在人心上。孫劉聯盟達成後,孔明隻身過江來到東吳,他的才能很快得到了東吳大都督周瑜的注意。幾番較量下,周瑜自知不是孔明的對手,便開始想辦法除掉他。孔明自然知道這位大都督對自己的态度,但是現在雙方是盟友關系,是以自己必須要盡力維護兩邊的平衡。在經曆草船借箭和七星壇祭風之後,周瑜徹底被激怒,他認為諸葛亮壓根不是人,根本就是妖怪,這樣的人留下來,如果将來孫劉聯盟破裂,那麼這個人會對東吳造成巨大威脅,是以一定要把他消滅在吳國,孔明當然知道自己的處境有危險,是以祭風之後就讓趙雲将自己接回去。回歸之後,孔明自然不能饒了周瑜,他知道周大都督氣量狹小,是以就上演了一出三氣周瑜的好戲,結果周都督果然中計,三氣之後英年早逝,吳國少了一根頂梁柱,當時吳國将領都咬牙切齒要殺諸葛亮,孔明知道這樣下去孫劉聯盟肯定破裂,結果又上演了一出卧龍吊孝,重新拯救了孫劉聯盟,可見孔明的心理戰術同樣高明。
同樣認為諸葛亮近妖的還有北伐時期曹軍的參謀王朗,當時在兩軍陣前,王朗司徒打算用三寸不爛之舌,讓孔明羞臊後退兵,想法不錯,但是選錯了對手,孔明當時一席豪言壯語,把王司徒的家底抖落幹淨了,直接把七十多歲的王老爺子罵到吐血,回到軍中就一命嗚呼了,王朗可謂偷雞不成蝕把米,用自己的無知成就了孔明的實力。
如果說在北伐的時候有誰能擋住孔明,那估計隻有司馬懿了。其實司馬懿的實力也不如孔明,但是司馬懿高人一等的地方就是心态好,他不在乎蜀軍的謾罵和挑釁,一直采取打不過就關門守的戰術,因為他很清楚糧草是蜀軍最大的弱點,是以他就采取打不死就耗死你的戰術,即便這樣,他還是被孔明算計了數次,陣前也吃了不少敗仗,由此可見孔明的打仗的實力非同一般。
唐王李世民曾經對于北伐表述過自己的獨到見解,他認為司馬懿和諸葛亮都是奇才,但是當時蜀國的國力和魏軍是沒法比的,而且蜀軍的人數也不到魏軍的三分之一,但是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的六次北伐仍然給魏軍帶來重創,最後司馬懿都不敢交戰,在人數占優的情況下選擇避戰,足見諸葛亮打仗是很有一套的。
由此可見,諸葛亮不但會打仗,而且用兵如神,天下難逢對手,但是他一生緻力于興複漢室,是以他的北伐是注定不能成功的,因為曆史不會倒退,即便有天縱之才,也無法阻擋曆史車輪的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