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杜甫這首詩還有尋花問柳的意思,你都想不到,曾被編入國小教材

我們對李白的印象是風流多情的,對杜甫的印象則是郁郁寡歡用情專一的。殊不知,杜甫并非一生都是悲苦的,他也有七情六欲,也向往美酒和美女。

唐朝時,狎妓成風,文人墨客也不可避免,杜甫亦是其中之一。想當初,杜甫出遊丈八溝,而這一場出行,也有很多姑娘陪同。出遊歸來後不久,杜甫就寫下了兩首詩作《攜妓納涼晚際遇雨二首》:

(其一)落日放好船,輕風生浪遲。竹深留客處,荷淨納涼時。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片雲頭上黑,應是雨催詩。

(其二)雨來沾席上,風急打船頭。越女紅裙濕,燕姬翠黛愁。纜侵堤柳系,幔卷浪花浮。歸路翻蕭飒,陂塘五月秋。

杜甫這首詩還有尋花問柳的意思,你都想不到,曾被編入國小教材

第一首中有兩個名詞用得十分生動傳神,“調冰水”和“雪藕絲”這兩個詞是動詞,前面一個詞是用冰調制冷飲水的意思,而後一個詞是把藕上的白絲去掉。不得不說這個“雪”字用得非常生動傳神,“雪”字既說明了藕絲的潔白,也給人一種溫柔的感覺,似乎不是去除而是輕柔地撫摸。

而這兩個名詞前面的搭配就更錦上添花了,“公子”與“佳人”相對,而“佳人”搭配“雪藕絲”更是絕妙,這不禁讓我們想到這樣一幅畫面:佳人潔白的手在輕柔地撫摸着藕絲,眼神在不經意間與調冰水的公子相對,兩人向彼此微微一笑,卻又沉默不語。

第二首詩是緊接着上一首詩寫的,“越女紅裙濕,燕姬翠黛愁。”這兩句詩被後世廣為流傳,“越女”、“燕姬”這兩個詞在作者的筆下被賦予了不一樣的美。

其實,杜甫51歲的時候即使是在外漂泊,也少不了尋花問柳。關于杜甫的風流佳話,當然不止這一、兩首詩可以看出來。

杜甫這首詩還有尋花問柳的意思,你都想不到,曾被編入國小教材

一、嬌莺彩蝶

杜甫的這首《江畔獨步尋花》還有尋花問柳的意思,你都想不到,曾被編入國小教材: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莺恰恰啼。

其實,這首詩沒有我們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簡單,為什麼這麼說呢?關鍵就在後兩句“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莺恰恰啼。”在古代的詩詞文學中,蝴蝶常駐于花間其實代表的是一種情欲,這種思想在唐朝時期盛行。為什麼這麼說呢?還得從初唐的一位詩人劉希夷說起。

劉希夷曾寫過一首《公子行》,“花際裴回雙蛱蝶”以蝴蝶來比喻尋花問柳的公子哥。在這句詩後面,緊接着又來了一句“娼家美女郁金香”可見尋花問柳的對象就是那柳花煙巷中的娼妓了。

說到《江畔獨步尋花》還不得不說“黃四娘家花溪畔,千朵萬朵壓枝低。”這裡的黃四娘指的是誰呢?

杜甫這首詩還有尋花問柳的意思,你都想不到,曾被編入國小教材

二、蘇轼見老婦

其實黃四娘最初隻是一個老婦人,她自己也想不到是因為什麼原因出名的。有的人一輩子想出名,卻不能如願,而有的人不想出名,卻名聲在外,黃四娘顯然就是後者。

蘇轼流放到海南的時候,某天與朋友外出遊玩,路過一戶人家,他看到那家的花園整齊美麗,就不由自主地想要進去參觀一下。

可沒想到的是,蘇轼打開門,迎接他的卻是一位老婦人,老婦人衣裳褴褛,蘇轼見此情景還專門調侃了一番,沒想到卻被老婦人給怼了,蘇轼自知無趣,隻能灰溜溜地走了。

可蘇轼心裡卻很不服氣,他回去了以後還專門寫了一首詩,詩的後兩句“主人白發青裙袂,子美詩中黃四娘。”說杜甫看到的那位黃四娘年紀可能和自己眼前這位白發青裙的老婦一般大。

其實蘇轼這麼寫不過就是在發洩自己内心的不滿而已,杜甫的詩中确實也有對老婦進行過描寫,不過不是黃四娘,而是老婦,比如《石壕吏》中的“老翁之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但值得一提的是,杜甫詩中的老者并沒有任何看不起人、貶低人的意思,否則他又怎麼會自稱“少陵野老”呢?由此可見,蘇轼的說法更像是一種調侃。

杜甫這首詩還有尋花問柳的意思,你都想不到,曾被編入國小教材

當時的杜甫,居住在浣花溪,與黃四娘亦是鄰居。在杜甫之後的20餘年,浣花溪來了一位叫薛濤的才女,她遇到了自己的心愛之人,可這也是導緻她單身一輩子的原因。

黃四娘與杜甫經常有往來,而關于她的身份,我們也不得不猜測一下,她究竟是未婚女子呢?還是寡婦呢?

其實這兩個答案顯然都不符合真實,黃四娘既不是未婚女子,也不是寡婦。首先,單從杜甫對她的稱呼來看,就不可能是未婚女子,再怎麼說黃四娘也不屬于那個年紀了。

而我們中國有一句話叫作“寡婦門前是非多”,這麼簡單的道理杜甫也應該明白,是以如果黃四娘是寡婦,杜甫不太可能去到她的家裡。

再從“黃四娘家花滿蹊”這句話中,我們首先應該注意“蹊”這個字,這個字是小路的意思,既然是小路,杜甫又經常去她家,我們也不難猜出黃四娘的身份,就是伎女。

杜甫這首詩還有尋花問柳的意思,你都想不到,曾被編入國小教材

三、薛濤的愛情

薛濤本來出生于名門望族,父親在朝中做官,一家人過得十分滋潤。可是父親薛鄖因為得罪了當朝的權貴,是以被貶,舉家流亡,而父親薛鄖也因病去世。為了生活,薛濤不得不做了官伎。

幸運的是她遇到了韋臯,她人生中第一個知己。韋臯聽說薛濤有才,便召她來府中賦詩。薛濤從容不迫地寫下了《谒巫山廟》,她的賦文實在太過出色,韋臯看了之後也大為贊賞。

後來,韋臯常邀她來府中賦詩,很多人賞識她的才能,她也成了府中的交際花。漸漸地,薛濤的名氣開始流傳起來。

杜甫這首詩還有尋花問柳的意思,你都想不到,曾被編入國小教材

薛濤是幸運的,她遇到了韋臯,如果沒有這個人,她的一生恐怕隻能黯然失色,韋臯有才,長得也英俊,薛濤無數次把他當成自己命中的那個人,可是薛濤也明白,他們倆是注定不可能在一起的。

後來的日子裡,薛濤遇到了元稹,這個年齡小她11歲的男人,元稹不是沒有勇氣愛一個比他大的女人,可元稹更在意的是自己,他當然明白眼前這個女人為了他可以放棄自己的前途,可他還是選擇了自己的仕途,做了一個負心的渣男。

自此之後,薛濤不再愛了,索性獨自過完一生。多年以後,人們再次經過浣花溪畔,會想起兩個人:一個風流的杜甫與一個專情的薛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