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鄭州“泥人趙”将傳統泥塑技藝融入中原文化特色

中原網訊 作為祖祖輩輩在黃河岸邊生長的中原人,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趙恩民将自己的藝術作品打下了深深的黃河文化烙印。趙恩民通過泥塑的方式、方法,将中原地區的百姓生活進行了重制,展現了濃重的中原文化特色。同時,其作品注重原汁原味,無彩無飾原生态,但更凸顯出泥土本色,通過每一件作品人物的肢體變化和面部表情表現人物的精、氣、神,栩栩如生,再現了中原地區民間生活的每個瞬間。

鄭州“泥人趙”将傳統泥塑技藝融入中原文化特色

趙恩民,字雕蟲,人稱“泥人趙”,1962年出生于鄭州。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手工藝徽章”獲得者,被授予國家知識産權文化大使,現任中國工藝美術協會中青年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州大學客座教授、河南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常務理事、河南省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常務理事,鄭州市恩民泥塑藝術研究院院長。

鄭州“泥人趙”将傳統泥塑技藝融入中原文化特色

趙恩民對泥人的熱愛仿佛與生俱來,從小就喜歡用泥巴捏些小雞、小狗、飛機、坦克等小東西來充實自己單調的童年生活。九歲時看過阿爾巴尼亞影片《第八個士兵銅像》後,就能捏出來與影片裡銅像極相似的泥人,受到街坊鄰居的贊許,從此,趙恩民的身心受到極大的鼓勵,也就是堅定了走泥塑這條道路的決心。

任何藝術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為了使自己的作品更有情調,造型更準确,趙恩民苦練繪畫技術,以臨摹、畫石膏靜物到寫生,同時非常注意對生活的觀察。1983年,趙恩民軍隊轉業之後,工作比較安定,但他卻仍對捏泥人一直念念不忘。1986年,他成立了“稀泥堂”泥塑工作室(2013年更名為“紅泥堂”),專業從事泥塑創作。

泥的質地關系着泥塑的好壞成敗。趙恩民在多年的實踐中,最終精選沉積多年的“紅膠泥”為原料創作作品,但這種中原地帶的紅膠泥需要在夏季收集,經曆過夏季暴曬冬季低溫,反複摔打之後,紅膠泥就具備了色澤紅潤、有黏性、有光澤、抗裂性好、質地更純等特點,做出的泥人才能特别好。工藝方面,趙恩民在繼承傳統泥塑技藝的基礎上還大膽創新“塑空”絕技,填補了我國泥塑發展史上的空白,改變了傳統泥塑一旦成型不可改變的特點,不僅在重量上較傳統泥塑減重約75%,而且用“塑空”手法創作的泥塑人物,其頭和手都能靈活轉動和互換,可以讓欣賞者自由組合不同形态。

鄭州“泥人趙”将傳統泥塑技藝融入中原文化特色

趙恩民其作品注重原汁原味,無彩無飾原生态,但更凸顯出泥土本色,通過每一件作品人物的肢體變化和面部表情表現人物的精、氣、神,栩栩如生,再現了中原地區民間生活的每個瞬間。此外,趙恩民的泥塑作品融合了不同流派的風格,作品中的人物雖然外表粗狂,但形态逼真,憨态可掬,既有北方粗犷的大線條風格,也有南方唯美的清秀特點,其一招一式、一颦一笑,從不同位置和角度,都可以告訴觀衆一段不同的生活趣事,給人以無限的遐想和回憶。

2008年,趙恩民建立恩民泥塑藝術研究院,同年10月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手工藝徽章”認證,也是在2008年舉辦的第九屆中國美術大師展“天工藝苑—百花杯”比賽中,趙恩民還一舉獲得了中國第一個泥塑金獎。

2010年5月,趙恩民在上海世博會受邀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博科娃和秘書長漢斯制作泥塑塑像,作為國禮贈送。2013年“趙恩民” 泥塑藝術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而且自2006年起,趙恩民的泥塑作品應國務院新聞辦和中國文聯邀請出訪俄羅斯、美國、德國、奧地利等二十多個國家,參加國際文化交流,舉辦非遺泥塑個展,在國際文化交流中引起強烈轟動并獲得廣泛好評。2012年10月,趙恩民泥塑作品獲得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展金獎;2016年2月被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評為“首屆民間文化人才”;而且2016年、2017年、2018年連續三年趙恩民創作的三部泥塑作品都獲得了“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這在國内工藝美術界實不多見。

寶劍鋒從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數十年如一日的潛心創作和不斷地推陳出新,讓趙恩民的泥塑技藝早已爐火純青,他的作品更是具有極高的研究和收藏價值,是不可多見的國寶級精品,并且屢次斬獲各項大獎,收獲了累累碩果,也獲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但趙恩民卻像他為自己取的字“雕蟲”一樣,時刻提醒自己是一個手藝人,哪怕獲再多的榮譽,取得再高的成績,也隻是“雕蟲小技”不能驕傲自滿。作為一項傳統民間技藝,泥塑的傳承與發展需要傳承人永葆匠心,而這正是趙恩民要做和正在做的事情。

12月15日--25日,由鄭州市委宣傳部主辦,管城回族區委宣傳部承辦的“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趙恩民泥塑作品展”,在升達藝術館8号廳展出,市民可前往免費觀展。(李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