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巧如範金,精比琢玉

巧如範金,精比琢玉

倒流壺刻花工藝進行時。 本報記者 孔垂楠攝

巧如範金,精比琢玉

等待燒制的銅川市耀州區吉祥物“華原寶”周邊産品。 本報記者 孔垂楠攝

巧如範金,精比琢玉

五福洗(資料照片)。

巧如範金,精比琢玉

富貴鳳耳瓶(資料照片) 。

在中國第一高樓——126層高的上海中心大廈,當代頂級陶藝大師的作品一一展陳。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孟樹鋒創作的“紅底玉縷耀瓷刻花牡丹紋大梅瓶”位列其中,标價650萬元。

孟樹鋒的這件耀瓷精品高48.5厘米,瓶身青釉滿施、冰紋密布,所刻纏枝牡丹刀鋒犀利、線條流暢、紋樣活潑。尤其令人叫絕的是,他運用獨創的燒制技藝,使梅瓶上的牡丹呈現出青、赤、粉、金4種顔色。

透過“紅底玉縷耀瓷刻花牡丹紋大梅瓶”,我們仿佛望見了耀州窯曆時1400年不熄的爐火,望見了那“巧如範金,精比琢玉”的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的千年傳承。

A 千年爐火 生生不息

銅川曾是有名的産煤區,煤儲豐富,煤的發熱量高,為燒制瓷器提供了燃料;漆水河、沮河自古相伴,不僅為制瓷提供了水源,還在陸路交通不便時成為耀州瓷重要的外運通道;當地儲藏豐富的制坯坩土和制釉配料,也為耀州窯瓷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在唐、五代、宋、金時期,耀州窯是北方地區規模最大、影響力非常廣泛的窯場之一。除燒造優質青瓷外,耀州窯亦曾兼燒黑、白、茶、黃、醬、花釉瓷,素胎黑彩和多種釉上或釉下的彩繪瓷,以及唐三彩和低溫釉單彩等。耀州窯至今仍保留着傳統手工制作技藝。

成型是陶瓷制作中最為重要的工序之一。宋代《德應侯碑》中“始合土為坯,轉輪就制,方圓大小,皆中規矩”就記錄了宋代耀州瓷輪制成型的技藝及其水準。輪制成型又稱手拉坯成型,是使用輪子快速旋轉産生的離心力使坯體成型的技法。手拉坯時,匠人将揉好的泥團放置于轉盤中央,攪動輪盤,通過雙手對泥團施加壓力和調整輪盤轉速,直至成型完成。這種方法具有速度快、産量大、産品規格一緻的特點,時至今日仍被廣泛使用。

刻花工藝是耀州窯最具特色和藝術表現力的技藝之一。人們隻要說到耀州窯瓷器,就會提起其精湛的刻花工藝。

耀州窯瓷器上使用刻花工藝雕飾出的紋樣輪廓清晰、層次分明、結構立體,具有淺浮雕的效果。刻花紋路與典雅的釉色相結合,青釉将凹痕填平,灑脫奔放、流暢起伏的紋路看似凹凸有緻,摸上去卻近乎平滑,“北方刻花青瓷之冠”的美譽實至名歸。

耀州瓷的紋飾也令人稱道,反映現實生活的具象紋飾經過概括和提煉,乃至誇張變形,并未失去物象的本質特征,反而更加富有表現力和生活情趣;反映抽象概念的文字與圖形,使用點、線、面元素形成和諧而靈動的裝飾紋樣,借此表達不同的意趣。

B 大師引領 技藝傳承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耀州瓷所蘊含的精神基因和藝術基因傳承從未間斷。

在位于銅川市耀州區唐宋耀瓷文化産業園的孟樹鋒陶瓷研究工作室研習創作基地,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孟樹鋒腰間系着圍裙,平和的目光投向手中的陶坯。

“我正在創作黑釉凸線紋盤口瓶。你們看到的這道工序是做凸線紋,這是宋代耀州窯的一種刀刻方法,從唐代演變而來。”孟樹鋒說,“工序太煩瑣了,每一步都要仔細,否則前功盡棄。全國目前還沒有其他人做。”

順着孟樹鋒的目光望去,盤口瓶泥坯上已标注出一道道黑色的線條。他沿着線條打毛,用密集的小鋸齒增大黏合力,以便讓泥條貼合嚴密。随後,他用特制的小工具,像壓饸饹一樣,壓出細而平滑的泥條,接着,用小刷子在打毛的地方濕水塗泥漿,繼而把泥條小心翼翼地壓上去,再用簽子把泥條排列規整……整個過程可謂精雕細琢。

孟樹鋒常常調侃自己是“捏泥蛋蛋的”,可透過上泥條這樣一道小小工序,便知一件藝術品所蘊含的匠心。

在與耀州瓷相伴的近50年中,孟樹鋒通過潛心鑽研和努力探索,将耀州青瓷傳統的燒造工藝、刻花工藝、制瓷工藝完美結合,制作出了一件件耀州青瓷工藝精品,還取得了“紅底玉縷耀瓷技術”和“茶葉末釉技術”兩項國家發明專利。

孟樹鋒并不是單打獨鬥。在由原日用陶瓷廠改造而成的唐宋耀瓷文化産業園,一群經曆、背景各不相同,卻對耀州瓷有着共同情愫的制陶人聚集于此。

“繁星”集聚,離不開薛勝利的努力。

20世紀90年代,薛勝利從陝北老家南下到銅川落地生根,從此和耀州瓷結下情緣。“過去,耀州瓷大都是‘家族生意’,要麼夫妻檔,要麼父子兵,一家人一口窯就能拉開陣仗幹,但這也成為制約耀州瓷發展壯大的弊端之一。”薛勝利指出,人員少、規模小是耀州瓷難以規模化走向市場的重要原因。

為此,薛勝利與耀州窯唐宋陶業有限公司的梁亞萍商議,決定搭建平台,讓耀州瓷從業者抱團發展。

2015年唐宋耀瓷文化産業園建成。基礎設施由耀州窯唐宋陶業有限公司包攬,入駐的工作室和生産企業隻需專心研發和生産。

從最初的4家到現在的10家,一批又一批人來到産業園,現在,210國道旁的舊廠房逐漸發展為耀瓷産業“小高地”。

來自江西的言實大學畢業後,在西安做起了茶葉生意。在茶葉生意做到一定規模後,他将目光鎖定在耀州瓷。“在做茶葉生意的過程中,我認識到傳播中國文化,陶瓷是一種非常好的載體。”言實說,“是以,我毅然加入了耀州瓷研發生産的隊伍。”

在孟樹鋒等人的引領和帶動下,如今,銅川已形成一支包括2名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41名省級工藝美術大師、56名市級工藝美術大師和省市級傳承人在内的專業人才梯隊,不斷傳承和創新耀瓷技藝,将意境渺遠的耀瓷神韻發揚光大。

C 幕背景前 多方發力

“90後”小夥郭雪松退役後燒起了耀州瓷。從仿古複刻到高端手工,從單槍匹馬到和言實合作,郭雪松成長迅速。

“我主要負責生産環節,現在訂單太多,有些隻能拒絕。”郭雪松惋惜地說,“生産規模和對品質的把控限制了産量,企業需要源源不斷的人才。”

“人”是傳承過程中最鮮活的要素。為培養耀瓷專業人才,2018年,銅川職業技術學院設立陶瓷設計與工藝專業并招生,目前已有學員200餘人。除專職教師外,學院還聘請了國家級和省級工藝美術大師授課。學院的陶瓷社團還吸引了200餘名其他專業學生,為耀瓷文化傳承注入新活力。

“學院的學生還可通過項目到耀州瓷生産企業學習、實習,畢業後直接入職。”銅川職業技術學院的校企合作項目,讓郭雪松看到了企業産能擴大的可能性。

耀州窯博物館副館長劉政對耀州瓷發展充滿信心,“我就不信這麼好的東西人們不喜歡!”

憑着高度的文化自信,多年來,耀州瓷的傳承者、推廣者不遺餘力地将博大精深的耀州窯文化從“幕後”推到了“台前”。

2017年以來,耀州窯博物館主動走出去,在全國各地舉行了近20場展覽,每場持續數月時間。目前,160平方米的耀州瓷當代藝術家展館即将對外開放。

伴随平台建設、人才引進等多項舉措持續落地,以及從業者的不懈努力和各界的關注,曆經千年的耀州瓷綻放出新的光彩。

2021年底,黃堡鎮耀州窯遺址和秦始皇陵等15處陝西大遺址,被列入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千年爐火不熄的中國曆史文化名鎮陳爐,被文旅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陝西省農業農村廳釋出的15條冬季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精品線路,照金—陳爐位列其中……

目前,銅川正在按照做精藝術瓷、做活日用瓷、做大建築瓷、做新工業瓷“四條線”,加大相關産業項目推進建設力度,計劃打造集研發生産、物流運輸、觀光體驗、文創推廣于一體的現代陶瓷産業叢集。

過去的老廠房成了創業沃土,創意集市、陶藝館吸引着年輕人的目光,古老技藝和現代審美在互相碰撞……從失到得,從老到新,從一群人到一座城,古老的耀州瓷正在煥發勃勃生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