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匠人駕鶴去 匠心永流傳

匠人駕鶴去 匠心永流傳

大型壽山石雕《國富延年》凝聚了馮氏三代的技藝精髓。

匠人駕鶴去 匠心永流傳

馮久和作品《繁榮昌盛》

匠人駕鶴去 匠心永流傳

馮久和作品《花開盛世》

匠人駕鶴去 匠心永流傳

馮久和刻刀下的群豬妙趣橫生。

東南網4月27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樹紅霞)說起福州壽山石雕,“馮久和”這個名字注定是繞不過的。自16歲師從東門流派傳人黃恒頌學藝,馮久和一雕一刻就是數十個春秋,他将自然美與藝術美巧妙融合,特别擅長“群豬”“大型花果籃”“仙鶴”“十二生肖”等題材,對壽山石俏色的把握堪稱一絕,其作品多次榮獲國家工藝美術獎項,并被多個美術館、博物館收藏,曾獲“中國工藝美術終身成就獎”等榮譽稱号。

大膽創新

馮久和早年繼承師法,以精湛的動物雕刻聲名鵲起,後又涉足花鳥。上世紀70年代初,他憑借花果籃題材名重藝壇,開創了大型壽山石花果俏色題材雕刻之先河,其作品《含香蘊玉》曾登上郵票。

提起亦師亦友的馮老,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學會會長黃寶慶一臉敬意。“馮老因材施藝、馳刀自如,運用浮雕、圓雕、透雕等多種技法,把花、果、鳥、蟲同各式籃、筐、盒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呈現出果香、花豔、鳥鳴蝶飛的清新境界。”他說。

1971年,福州北郊的壽山村開采出許多色彩鮮豔的大型高山石,一下子吸引了馮久和的眼球。他選購了一塊重達90多公斤的高山石,準備創作一件“花果籃”。為此,他買來各種水果實物和兩個竹編花籃,擺在案頭細細琢磨,還到果園、公園參觀花卉展覽。

“憑着這股鑽研精神,他雕刻的荔枝外殼刺泡堅挺、果實特别飽滿;他一改前人菊花隻刻半朵造型的傳統,雕刻出了整朵菊花,作品立體感更加強烈;他拉開了花籃把手與花果之間的間距,使累累花果垂挂于花籃邊緣,讓花籃更加‘豐滿’。”黃寶慶說,1972年,這件取名《花果累累》的作品在全國工藝美術大型展覽會上獲得優秀獎,轟動京城,緊接着送到日本展出又驚動日本藝術界。《花果累累》很快登上大型畫冊《中國工藝美術》封面,同時作為中央電視台專題欄目片頭反複播放,後被國家美術館收藏。

通過對壽山石石型和色彩走向的精準判斷,馮久和對石料的勾勒設計常常恰到好處,能最大限度發掘出壽山石色彩和質地的自然美。現陳列于福建省人民政府接待大廳的《欣欣向榮》是馮久和1979年創作的大型壽山石雕。據黃寶慶介紹,這件作品中一朵黃色“菊花”上,原本有一小點黑色污石,“稍微處理不當就是敗筆,卻被馮老巧妙地雕刻成了一隻勤勞的蜜蜂”。

馮久和的代表作《鳥語花香》是用杜陵石镂空雕成的,也包含着大師的創新妙筆。“最絕的是鳥籠中挺立的那隻小鳥,你輕輕朝籠中吹一口氣,石刻的小鳥竟能前後搖擺、振翅欲飛!馮老曾透露,他創作時先留下一根石柱支撐小鳥,便于居中雕刻,待到小鳥完成,再用特制刀具把支柱一刀鑿斷。”黃寶慶說。

三代傳承

“我是聽着爺爺雕刻石頭的聲音長大的。”一句話沒說完,中國玉石雕藝術大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馮偉淚如泉湧。

身為馮氏家族第三代傳人,馮偉的偶像就是爺爺。“他非常熱愛石雕,奉獻了一生的心血。哪怕是吃飯、走路、睡覺,爺爺滿腦子琢磨的也是石頭。”馮偉說。

“石雕源于生活,更要高于生活。不管是吃螃蟹,還是吃帶魚,都要學着仔細研究。”……這些話,馮久和在飯桌上沒少給一家人講,也很自然地走進了馮偉的心裡。

豬是馮久和創作的重要題材之一。為了塑造群豬形象,他常去養豬場和農民家中觀察母豬和小豬的動态,一待就是大半天。“《福滿堂》稱得上是馮老的成名作。這件以一群母子豬造型來反映農家生活興旺發達的作品甫一問世,就獲得業界贊賞。”黃寶慶說,馮老自幼生活在鄉村,耳濡目染大自然的萬物景象,鳥語花香、豬肥牛壯的田園牧歌,都銘刻在大師心靈。

在馮久和的影響下,馮偉的父親馮其瑞也成長為精通動物雕刻的壽山石雕刻家。讀國小起,馮偉就常到福州雕刻廠,在爺爺的鼓勵下跟着師兄弟一起磨刀,觀摩大人雕刻。偶爾空閑時,馮久和見縫插針給孫子講刀的類型,教他辨識刀刻的聲音。

一開始,馮偉并不了解爺爺為什麼一天到晚都在雕刻,而他不能像其他孩子那般自由玩耍,卻得留在大人身旁幫着磨刀。成年後,馮偉逐漸悟到,自己正是在與石頭的反複“溝通”中才漸漸喜歡上了這項非遺技藝。

“與普通學徒先學修光不同,爺爺教我直接學打抷,引導我不拘一格進行創新,全身心投入到創作中。”馮偉說。如今,他以“苦瓜”系列作品獨樹一幟。

後來,馮久和帶領一家三代用時11年共同創作出《國富延年》,這件作品取材壽山善伯石,融合了圓雕、镂雕、高浮雕、薄意雕等多種壽山石雕刻技法,可謂馮門雕藝的集大成之作。“壽山石征服了我們祖孫。”說起雕刻技藝的傳承,馮偉感慨萬千。

獎掖後輩

2020年10月,“石耀東南——福建省壽山石雕獲國家級展覽金獎作品展”在福州三坊七巷展出,馮久和創作的《美意延年》格外引人矚目,現場圈粉無數,同場參展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鄭幼林也是其一。

驚聞馮久和逝世的消息,鄭幼林心情沉重、一夜難眠,“回想我的成長過程,腦海中就會浮現出許多感人的畫面,馮先生對我的作品曾給予很多贊許和指導”。

上世紀90年代初,馮久和的《花果累累》《鳥語花香》《三陽開泰》《鹿竹長春》等作品是鄭幼林經常臨摹學習的對象。“馮先生創作的動物總是栩栩如生——羊頭長有螺旋狀的大角,羊毛線條流暢,身材曲線柔美;豬特别可愛,耳大、頭長、鼻直、四肢短小,黑白花色搭配得好,讓我記憶猶新。”

在福州雕刻總廠的展會上,兩人初次相遇。“馮先生輕聲細語,和藹可親。我當時創作了許多童子的題材,他建議我多觀察小孩的臉部輪廓、結構特征和身體的曲線變化,并希望我在創作前多了解事物的本源、多從現實生活中體會,這樣才能實作格物緻知,作品形象會更生動有韻味。”鄭幼林說。

2011年元旦,“鄭幼林-劉傳斌精品壽山石雕迎新春展”在中國壽山石交易中心展出,馮久和現場握着鄭幼林的手諄諄教導:“你的作品展舉辦得很成功!這些作品俏色巧雕,形象生動,富有生活氣息,以後的創作設計可以在‘破’與‘立’之間更大膽一些,加大對作品的駕馭能力,使作品更有氣勢,更有精氣神,這樣才能更好地呈現宏闊隽永的意境。”

“馮先生已駕鶴西歸,但他對藝術的執着熱愛、精益求精的追求,以及樂于獎掖後輩的精神永遠留在我的心中。”鄭幼林不無感歎地說。(本欄均為資料圖檔,由受訪者提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