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非遺裡的閩人智慧|珍石本天成 雕琢倚巧思

非遺裡的閩人智慧|珍石本天成 雕琢倚巧思

壽山石顔色變幻多端,在創作的過程中需要因石施藝、因色取巧,需要進行高難度雕刻。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壽山石雕刻藝術家林飛正在施展巧雕技藝。陳偉凱 攝

壽山石是中華瑰寶,中國傳統“四大印章石”之一,分布在福州市晉安區與連江縣、羅源縣交界處的“金三角”地帶。作為福州特有的名貴石材,壽山石石質晶瑩、脂潤,色彩斑斓,色澤亮麗,色界分明,具有稀有性和人文性等特點,深受國内外人士的喜愛。

由于壽山石“溫潤光澤、易于奏刀”的特性,很早就被用作雕刻的材料。1965年,福州市考古工作者在市區北郊五鳳山的一座南朝墓中出土兩隻壽山石豬俑。這說明,壽山石至少在1500多年前的南朝,便已被作為雕刻的材料。元代篆刻家以葉蠟石作印材,使壽山石名冠“印石三寶”之首,登上文化大雅之堂。加上明、清帝王将相的百般青睐,壽山石雕成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喜愛的文化藝術珍品。

壽山石雕技法豐富多樣,精湛圓熟,在發展過程中廣納博采,融合了中國畫和各種民間工藝的雕刻技藝與藝術精華,作品題材廣泛,有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等品類。清代同治、光緒年間,壽山石雕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出現了東門和西門兩大流派。

東門派主要集中在福州鼓山後嶼一帶,該流派主要技法是圓雕,圓雕又稱立體雕,觀賞者可以從不同角度看到物體的各個側面。它要求雕刻者從前、後、左、右、上、中、下全方位進行雕刻。它是壽山石雕最古老、最基本的技法。東門派鼻祖林謙培的圓雕作品多以仙佛人物為題材,造像着重傳神,造型顱碩身短,形象比較肥碩,衣紋如行雲水、臨風飄蕩。東門派傳人林元珠、鄭仁蛟、林友竹等俱是圓雕高手。林元珠還在圓雕的基礎上,創造了人物和山水相結合的“立體雕”,用來表現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和戲曲情節。鄭仁蛟則吸收木雕、牙雕、青石雕的長處,融于壽山雕之中,使其風貌煥然一新。

西門派主要集中在福州洪山一帶,該流派以善刻印紐、博古、薄意而名重藝壇,以潘玉茂、潘玉泉為代表的西門派從傳統的印鈕技法中創造出具有中國畫特色的薄意技法,為世人留下許多難得的珍品。後西門派大師林清卿又将薄意藝術推上新的高峰,成為一代薄意大師,人稱“西門清”。他吸收中國畫藝術精髓,熔雕、畫于一爐,以刀代筆,“因材施藝,巧掩瑕疵”“利用石病,反見自然”,開創了獨特的藝術境界。

2006年5月,壽山石雕經國務院準許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19年11月,壽山石雕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保護機關名單。

非遺裡的閩人智慧|珍石本天成 雕琢倚巧思

天賜的美石,匠人的巧思,一塊壽山石可見山之雄奇、水之秀美、雲之空靈、人之飄逸、物之可愛……融合了自然的神秀以及人類的智慧,訴說着時空的曠遠以及生命的力量。陳偉凱 攝

壽山石色彩豐富,随着一代代匠人的摸索和創新,雕刻思路不斷拓展,利用石材的天然俏色進行創作,被稱為“巧雕”“俏雕”或“取巧”,成為壽山石雕刻的顯著特色。舊說“一相頂九工”,就是指每塊原材料都是一個自我特性的個體,需要藝人根據壽山石的形态以及色彩進行整體構思,盡力善用俏色,力求達到一種整體上渾然天成的藝術效果,這對工匠們的藝術造詣和雕刻經驗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俏色雕刻在福州東西二門發展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興盛。至今日,各傳承流派雖各有絕活,但在對整體性俏色布局構思的追求上毫無分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壽山石雕刻藝術家林飛廣納東西門兩派之長,結合浮雕、薄意、圓雕、镂雕、透雕、鍊雕等技法,以嚴謹的态度,用手中的刻刀,以獨特的藝術語言,表達自己的美學理念。小至線條的刮磨,大到空間布局,仿佛随心賦形,每一件作品流露的就是藝術家自身的精神寫照以及對生命的熱情。即便是傳統題材,他也總能以敏銳的視角賦予它嶄新的審美内涵,用心靈抒寫思想自由、真摯、樸素。

對作品的整體性把握也源于他的為學從藝經曆。林飛出生于壽山石雕刻藝術世家,其父林亨雲、其弟林東,都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或許是得到父親的真傳,19歲就被福建羅源雕刻廠請去當第一任師傅。恢複聯考後,先後在福建省工藝美術學校、廣州美術學院學習,系統學習和研究了雕塑理論,其師著名雕塑藝術家梁明誠的“整體”理念,對他日後的創作産生了深遠影響。

非遺裡的閩人智慧|珍石本天成 雕琢倚巧思

雕刻工作室裡,一個個生命在林飛的小小刻刀下綻放,一件件傳世作品在裡誕生。陳偉凱 攝

非遺裡的閩人智慧|珍石本天成 雕琢倚巧思

俏色工藝:人物、紅旗、岩石根據石色紋理進行取巧。陳偉凱 攝

非遺裡的閩人智慧|珍石本天成 雕琢倚巧思

創作過程中需因石就刀,根據顔色紋理不斷微調。陳偉凱 攝

非遺裡的閩人智慧|珍石本天成 雕琢倚巧思

别有梓人傳,精藝奪天工。陳偉凱 攝

非遺裡的閩人智慧|珍石本天成 雕琢倚巧思

雕刀下趣味百态。陳偉凱 攝

近年,林飛創作的3件巨型雕刻作品《古田會議》《井岡山會師》《過雪山》在中國美術館“禮贊新中國 奮進新時代——壽山石韻藝術大展”上展出,他很好地利用了原石的色彩肌理進行整體性俏色構思,通過宏大的叙事手法,展現了紅軍堅韌無畏的英雄氣概。

非遺裡的閩人智慧|珍石本天成 雕琢倚巧思

林飛巨型作品《古田會議》,淨重約1.1噸,高1.5米,體量創造了壽山石雕刻作品的記錄。來源:福建畫報

非遺裡的閩人智慧|珍石本天成 雕琢倚巧思

林飛巨型作品《井岡山會師》。來源:福建畫報

非遺裡的閩人智慧|珍石本天成 雕琢倚巧思

林飛巨型作品《過雪山》。來源:福建畫報

對于壽山石雕這門技藝的傳承發展,林飛認為,壽山石雕刻如同賦予壽山石二次生命,雕琢得當則宛如天成,庸者為之則暴殄天物,學藝者最關鍵的是基本功,包括造型能力、表現能力、文化修養、藝術理論等,這些功夫不是一年兩年就能練就的,隻有将全面的知識積澱、純熟的雕刻技法和經年的觀察思考相結合,才能将大自然的奇珍和匠人的巧思融為一爐,最大限度地展現壽山石雕刻的美學價值、人文價值。

來源:福建畫報

如有侵權請聯系

編輯:陳靜如

責編:洪晨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