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曉,劉備手下賢才良将衆多,又有卧龍鳳雛出謀劃策,一統天下是理想中的結局,不能統一的因素有很多。提到一統天下,要知道,古代的皇帝想要,想要一統天下,必須要滿足以下四個條件,其中任何一個條件不滿足,都難以統一。
第一,經濟支援

在古代影響經濟的主要是人口和農業,人口多,種地的人多,經濟基礎就紮實。據《蜀書》記載:“劉備入蜀時,蜀漢有戶二十萬,口九十萬”。全盛的時期有三十萬戶,人口大約一百萬左右,是三國中人口最少的,也就意味着蜀國種地的人是最少的,糧食産量是最少的,經濟效益也就是最少的。
我們再來看看魏國,根據《晉書》《三國志注》記載,三國後期魏國的人口大約是1000萬,蜀國和東吳加起來,也沒有這麼多。這就意味着魏國的糧食産量比蜀國高很多,況且魏國還用了士兵屯田制,老百姓的生活壓力不大。
魏國的經濟基礎要比蜀國好很多,放到現在,一個是百萬富翁,一個是千萬富翁,不是一個級别,撼動起來都很難,更别說消滅魏國了。
第二,軍事實力
據《三國志》的詳細記載:“帶甲将士十萬二千”。劉備的軍隊,最多的時候,也就是他東征東吳的時候,《三國演義》上說是70萬大軍,實際上遠沒有那麼多。100萬的人口基礎,就算他五丁抽一,前前後後加起來大概總共能有二十萬軍隊,再除去防守邊疆和行政所用的士兵,能夠動用的也就10萬軍隊,《三國志》中的記載比較接近現實。
而魏國的1000萬人口基礎,按照同樣的比例來算,魏國能動用的軍隊算起來應該是100萬,就算打折一半,還有50萬大軍随時可以調動。是以從軍事實力而言,劉備的蜀國差了很多。幾乎沒有勝算。
第三,内部團結
劉備在的時候,劉備同僚具有荊州和益州兩個地方的領土。但是在荊州的關羽一直都是獨自領兵,兼管荊州的一切軍政。劉備和曹操在漢中大戰,并沒有給關羽下令說,從荊州出兵,但是關羽沒有向劉備請示,主動進攻曹操。
擅自做主也就罷了,關鍵是同在劉備陣營的友軍,在關羽将要失敗的時候,他們手握重兵,卻不來救援,緻使關羽丢了荊州,劉備失去了大片根據地。
而在劉備去世以後,兒子劉禅繼位,劉禅做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在三國的後期,劉禅做皇帝,劉禅身邊的宦官黃浩受到寵幸,跟大将軍姜維的關系一直不和,總是誣陷姜維反叛,劉禅對姜維很不感冒,君臣失和。
姜維和鄧艾大戰之後,沒有取得有效的戰果,他被劉禅趕到一個偏僻的地方屯田去了,等到鄧艾鐘會等人進攻蜀國的時候,劉禅才想起來姜維,可是姜維獨臂難支,不能阻擋司馬昭的三路大軍同時進攻。隻是蜀國被滅。從這點來看,将士不是一條心,君臣不是一條心,他怎麼可能統一天下。
第四,外交支援
統一天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外交支援。魏蜀吳三國從來都是各懷鬼胎,都想讓對方置于死地。對于蜀國而言,想要統一天下,必須聯合東吳,這是諸葛亮給劉備的既定國策。可是随着關羽的擅自行動,使荊州丢失,導緻這個既定國策的流産。
還和東吳結仇,把兩國的關系搞得特别的僵。
如果在這種狀況下,和魏國開戰,吳國必定不會幫助蜀國來牽制魏國。和魏國拼消耗,蜀國根本就不是對手。從這點上看,關羽的做法,是蜀國在關鍵時刻沒有外援的支援,蜀國是不可能大白衛國的。
我們再來看人才,蜀國的人才,劉備有卧龍鳳雛,《三國志》中記載:鳳雛活了36歲,名聲雖然很大,但是給劉備做出的貢獻不大。真正留下來的功勞其實是很小的,幾乎可以忽略。再看卧龍,司馬徽曾經在卧龍出山的時候就說過,卧龍雖得其主,未得其時。卧龍再怎麼努力,奈何蜀國的國力有限,人才有限,他有心,但無力,那也成不了事。
總結
賢才良将隻是其中的一個因素。是以劉備其他的幾個條件并不完全具體,盡管他有卧龍鳳雛這樣的大才為他出謀劃策,統一天下也不是那麼容易。
參考文獻:
1.《蜀書》
2.《三國志》
3.《三國演義》
4.《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