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落魄官三代,一生執意改革卻不得志,唯有詩篇傳後人

柳宗元生的不是時候,沒能趕上盛極時的大唐,在安史之亂時柳家已經落敗了。這個家族原本與皇族幾代聯姻,是個大氏族,尤其在高宗時非常受寵,官居朝堂者多達20餘人。可到了武周時期,柳家的命運便是急轉直下,處處受人排擠,從那以後,族人走進仕途最多也就當當縣官兒,再沒有人能步入朝堂。

落魄官三代,一生執意改革卻不得志,唯有詩篇傳後人

柳宗元生于安史之亂後,那時自己這一支脈早已和尋常百姓家無異。亂兵來襲時一家人逃進深山避禍,後來又一路讨飯去了南方,甚至連柴米都無着無落。自從安史之亂後大唐一落千丈,對藩鎮的控制每況愈下,兵禍此起彼伏。

如果是尋常人家也隻好讓子女在田間地頭埋沒了青春,可柳宗元的家族有很深的文化根基,雖然生活拮據,可母親卻仍然忍饑挨餓教子女讀書寫字。過了幾年,建中之亂又讓柳家再度遷徙,兵禍連綿讓柳宗元從小便對底層苦難感同身受,也讓他後來在思想和文學上渴望王朝的安定。

20歲時,準備妥當的柳宗元在科舉考試中成為進士,随後進入秘書省當校書郎,雖然是個小官兒,但是也算利官近貴了,走進職場的同一年柳宗元結婚,終于在長安有了穩定的家。

那以後的兩年時間,柳宗元了解了官場文化,也因為博學多才得到了同僚們的認可。在初入仕途的兩年時間裡,柳宗元調職頗為頻繁,一開始去了集賢殿書院,後來又被調為藍田尉,這次外放讓柳宗元離開京城,享受了為數不多閑适的時光。

落魄官三代,一生執意改革卻不得志,唯有詩篇傳後人

兩年後,一紙調令又将人召回了長安成為監察禦史。大唐立國後,從蒸蒸日上的王朝到人浮于事,百官渾渾噩噩曆經了百餘年的時光,官場積弊已深。

這些年柳宗元遊走于各大衙門,自然耳濡目染,他有種強烈的使命感,希望能夠提振朝綱,革除積弊。于是便和一幫有理想的同僚成為了革新派人物。

柳宗元當時和王叔文走的很近,兩人思想趨同,而對方則是新政的積極倡導者。他們認為,藩鎮權力過大不服中央導緻戰禍連綿,同時宦官集團把持朝政,嚴格的幹擾了政治的運作必須予以打擊。

于是在這股勢力的努力下便有了後來的永貞革新,這一場聲勢浩大,曆時6個月的新政運動,結果确實打擊了藩鎮和宦官集團,但最終還是宣告失敗了。朝堂上的争鬥總有人付出代價,在新老兩派勢力互相交手時也影響到了最高層,憲宗皇帝上台後革新派立即遭到了清算。

落魄官三代,一生執意改革卻不得志,唯有詩篇傳後人

近一個月時間,身處改革第一梯隊的柳宗元便被貶為地方刺史,貶官隻是受辱的第一步,柳宗元想不到的是,人還沒到任,在路上新的诏書又到了,将其貶為永州司馬。長安官一口氣被貶到了荒僻無人煙的永州,這種外放絕非一般人可以享受的待遇,那時的永州人煙稀少,柳宗元沒有随從,隻有幾個同時被貶官親族一同前往。

來到永州後幾人甚至找不到官舍,隻好在當地的寺廟留宿,由于改革動了權貴的蛋糕,在柳宗元被外放那段時間,朝堂上的政敵仍然對他議論紛紛,生怕他再次複起。

也正因為身後總有放冷箭的人,于是柳宗元在永州呆了十年,這十年時間裡柳宗元笑對人生,寫下了不少針砭時弊的名篇如,六逆論,封建論等等,也有婉轉回腸的詩句,舊唐書說,“既罹竄逐,涉履蠻瘴,崎岖堙。蘊騷人之郁悼,寫情叙事,動必以文,為騷文數十篇,覽之者為之凄恻。”

到了元和10年,柳宗元才又一次被人想起,回到京城之後卻沒有給委派官職,而是在家中閑賦。過了一個月诏書下來,将他一口氣貶到了柳州擔任刺史。那時的柳州甚至比永州還遠更為偏僻,到任後的他卻一天也沒閑着,繼續在地方推行改革大業,在少數民族當中推行新政,幾年下來也頗有成效。

落魄官三代,一生執意改革卻不得志,唯有詩篇傳後人

柳宗元的仕途雖然沒被濃墨重彩的記錄過,但是他的文學成就卻人盡皆知,留下了預言,詩詞歌賦,雜文,小說等等文體被後世傳頌。可能當時的柳州窮山惡水,條件極差,柳宗元47歲時便離開了人世。

說來也巧,當時的憲宗皇帝也覺得這樣對待一位好官很不通情理,便派人召回柳宗元,可惜還沒行動便傳來了人已亡故的消息。柳宗元的身後留下了數百首脍炙人口的名詩句,曆代文豪也從不吝啬溢美之辭,例如蘇東坡就說,“所貴乎枯談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淵明、子厚之流是也。”

參考文獻:舊唐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