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遼史·地理志》入手,談談遼代“五京”州縣人口究竟有多少

《遼史》修于元至正三年(1343年),時隔遼亡二百餘年,典籍多散佚無存,主纂者又迫于功令,一年之間,倉卒成書,疏漏舛誤以至互相抵牾之處,所在皆是。後世史家厲鹗、馮家升等對《遼史》校勘,頗多補益。對有關遼朝人口問題,近人研究宋、金人口者雖有所涉及,但多囿于《遼史·地理志》舊說,難窺全豹。

從《遼史·地理志》入手,談談遼代“五京”州縣人口究竟有多少

一、《遼史》有關州縣人口的記錄

《遼史》卷三七《地理志》一記載:遼時“總京五,府六,州、軍、城百五十有六,縣二百有九,部族五十有二,屬國六十”。志文各道分計數則為京五,府十二,州、軍、城一百六十,縣二百一十七。其建置時間最早始于太祖初建契丹國時,最遲為天祚帝天慶六年(1116年)上京升金山為靜州,幾跨越有遼整個一代。其中部分府、州、軍、城、縣有戶數記載,但均未系年。

《遼史·地理志》中缺載戶數的府、州、軍、城以東京道為最多,全道八十二府、州、軍、城中,即缺率賓府等六十六府、州、軍、城的戶數。中京道則二十四府、州中僅有高州三韓一縣的戶數。上京道缺靜、招二州,河董、靜邊、皮被河、塔懶主(王)四城戶數。西京道也缺雲内、甯邊、東勝三州及天德軍戶數。五京中有戶數記載的僅及全部府、州、軍、城的42%。

從《遼史·地理志》入手,談談遼代“五京”州縣人口究竟有多少

《遼史?兵衛志》記有“五京鄉丁”數,遼制每戶應出“軍兵丁”二,五京中絕大多數府、州、軍每戶平均出鄉丁數均為二丁,如參照兩志原文,便會發現凡平均數超過或不足二丁者,多由記載舛誤而起。其中超越二丁者,性南京道涿州,西京道豐州及金肅軍三個州、軍。

《地理志》載涿州所屬歸義縣“戶四千”,《兵衛志》載“丁八萬”,“八萬”殆“八千”之誤,使該道每戶平均出鄉丁數達“4.12”丁。如加厘正,仍應為二丁;西京道豐州《地理志》記載統縣二:富民縣“戶一千二百”,振武縣“太祖神冊元年,伐吐渾還,攻之,盡俘其民以東,唯存鄉兵三百人防”。所記乃遼初太祖年間事,“後更為縣”即無戶數記載,《兵衛志》卻将前此鄉兵三百亦統計入丁數之内,合“富民縣丁二千四百,振武縣鄉兵三百”為二千七百,使每戶平均出鄉丁數增至“2.25”。

如鄉兵除外,則戶一千二百,丁二千四百,仍為二丁;金肅軍《地理志》記載“重熙十二年伐西夏置,割燕民三百戶,防秋軍一千實之”。《兵衛志》即以“防秋兵一千”作為鄉丁數,以緻每戶平均出鄉丁高達“3.33”。按防秋軍非出自燕民,本不足為據。以上可見遼時每戶出“軍兵丁”二,似為常制。

從《遼史·地理志》入手,談談遼代“五京”州縣人口究竟有多少

在每戶平均出鄉丁數低于二人的府州中,以東京道遼陽府為最突出。《地理志》記載遼陽府有“戶四萬六百四”。而《兵衛志》記載遼陽府有丁ー萬四千四百,每戶平均出鄉丁0.35人。按遼陽府統縣九,其中肅慎、歸仁、順化三縣無戶數,遼陽等六縣合計七千二百戶。

對照《兵衛志》所載丁數正合每戶平均出人而遼陽府四萬六百四戶,除去有戶數記載的六縣七千二百戶,平均每縣一千ニ百戶外,餘三縣如系三萬三千四百零四戶,則平均每縣達一萬ー千一百三十五戶,相去幾近十倍,有學者根據遼、金兩史遼陽府的戶數完全相同一事,認為《遼史》的這一統計數字是有問題的。

按遼、金、宋三史,同于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主持修纂,負責分撰《遼史》的廉忠山海牙等僅就當時現存史料略加綴輯,未及稽考,因而出現以金遼陽府戶數系于遼朝的怪事。又如上京道臨潢府,《理志》記載有“戶三萬六千五百”,《兵衛志》記載有丁四萬,每戶平均出鄉丁1人。按該府所統十縣中缺渤海、興仁二縣戶數,有戶數記載的臨潢等八縣為二萬二千五百戶,其中宣化縣戶四千。鄉丁數亦為四千,一戶一丁,可見該府總戶數三萬六千五百也是不可靠的。尤有甚者,上京道的鳳州四千戶,一千丁,每戶平均出鄉丁僅0.25人,舛誤更為明顯。

從《遼史·地理志》入手,談談遼代“五京”州縣人口究竟有多少

二、對遼代州、縣人口的估計

遼朝無戶數記載的九十九府、州、軍、城占全部府、州軍、城數58%。其中有以渤海、女直戶、徙漢戶及析京民置者;有以諸官提轄司人戶、落帳戶及媵臣戶置者。對其人口數字,隻能參考有關情況進行推論。以中京道而言,僅有遼聖宗伐高麗,俘扶餘、新羅、高麗“三國之遺人”五千戶,在偏北方土河(老哈河)畔所置高州三韓縣一縣的戶數。大定府城統和二十五年(1007年)擇燕、薊良工建成,“實以漢戶”。

其直轄九縣中富庶、勸農、文定、升平、金源五縣都是開泰二年(1013年)“析京民置”。所統十州中,惠、榆、澤、武安、北安諸州,也均以所俘漢戶置。這些以漢戶新置的州縣大多是農業人口,中澤州并“采煉陷河銀治”,手工業也有所發展,人口繁衍可以想見。興中府《金史·地理志》記載:“本唐營州城,遼太祖遷漢民以實之,曰霸州彰武軍,重熙十一年升為府,更今名,金因之。戶四萬九百ニ十七”。從“金因之”來看,興中府人戶實沿襲自遼,有四萬餘戶,則中京所在的大定府,當更過于此數。

從《遼史·地理志》入手,談談遼代“五京”州縣人口究竟有多少

興宗遷定州民戶于中京道宜州盛産桑麻的靈河(今大淩河)畔置弘政縣(今遼甯義縣),其“民工織紅,多技巧”,成為專向遼政府輸納絲絹的“絲蠶戶”,遼使并以鄰近弘政的白川州(今遼甯朝陽縣東)所産絹帛,作為聘問宋朝的贈禮。從農桑的發達,也可見靈河流域人口分布是不會少的,根據以上情估計,中京道的全部人口當不會少于十ニ萬戶。

東京道的一部分是渤海國故地。《遼史》卷三四《兵衛志》上載,“天顯元年(926年),滅渤海國,地方五千裡,兵數十萬,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盡有其衆,契丹益大。”兵數十萬,其總人口數當在百萬以上,遼政府除将其中一部分遷往上京道及中京道外,更多的還是分散在東京道八十二府、州、軍城之内。其中宣、宋、沈、遂、雙、龍、連諸州及順化城,均以漢戶置。在漢族、渤海、女直等族人民的共同勞動下,農業生産有了較大的發展。聖宗太平六年(1026年)二月,龍州“黃龍府請建堡障、烽台十,诏以農隙築之。”說明遼統治者對農業生産的重視。九年(1029年)燕地饑,曾拟“移遼東粟饷燕”,隻是由于“道險不便而寝”,遼東的富庶于此可見。曾任遼穆宗侍讀的幽州薊縣人宋琪即雲稱遼東地區“編戶數十萬,耕墾千餘裡。”東京道的實際人口約在四十萬戶左右。

從《遼史·地理志》入手,談談遼代“五京”州縣人口究竟有多少

上京道十萬四千四百戶,倘補入缺載的六個頭下軍州城的戶數,當在十ー萬戶左右。西京道十六萬ー千戶,如計入所缺雲内等四州軍戶數,也不會少于十七萬。再加上南京道的二十四萬七千戶,則即使最保守的估計,遼朝五京各府、州、軍、城約在一百零四萬七千戶。遼國兵制“凡民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隸兵籍。”十五以下的幼年及五十以上的老人加上同齡女性,每戶平均估計不會少于六口,則一百零四萬七千戶,當有六百二十八萬二千口。

近人魏特夫格、馮家升氏曾根據《遼史·地理志》所記五京戶數,參照各族人口的地理分布情況,以《遼史?兵衛志》所記每戶二丁數為準,假定每戶五口,作出遼國計有戶七十六萬,丁一百五十二萬,口三百八十萬的推論。其所推算出來的戶口數字顯然偏低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