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宋代稱呼:娘子不一定是老婆,相公肯定不是老公,叫愛卿就悲劇了

在現代各種身份的人普遍存在着固定的稱呼,看起來是約定成俗,但在古代,這些常見的稱呼可不一定就是在現代具有普遍性的那個意義了。

就像''老公''這個讓現代小姐姐心生親熱的名詞,最早可是指太監,稱呼可不是能随便叫的。

現代稱呼五花八門,不同的地域對同樣的身份也有不同的叫法。

如果您是在宋朝,雖然大家都是說的漢語,在現代這些稱呼依然存在,但它的含義已經發生了變化。

簡單來說,您要是穿越到宋朝,面對這些看似熟悉的稱呼運用到實際場景時,您可能根本就搞不清楚狀況,畢竟它們的叫法在現在看來,輩分是的确有點兒亂套,讓人根本就摸不清頭腦。

舉個簡單的例子,宋朝的第十位皇帝,也就是南宋的開國皇帝宋高宗趙構尚且在世,就将皇位禅位給了他的養子趙昚,趙昚即位為孝宗,他有一個兄弟名為趙璩。

日常生活中兩人交際明面上是按尊卑禮儀稱呼對方的,畢竟身為皇帝的還是要端着架子,私底下,趙璩依然稱孝宗為大哥,以顯親近。

一次,孝宗到了如今的太上皇那裡請安,還拿上了自己剛出爐的書法作品,兩人一見面,太上皇便十分開心,張口叫道:

''大哥,坐吧。你帶了什麼東西給我,噢!原來是你的墨寶啊,不錯不錯,最近有很大進步。''

您看到這兒是不是很疑惑?弟弟叫哥很正常,怎麼連父親也開始叫自己兒子大哥了?這豈不是亂了輩分?

宋代稱呼:娘子不一定是老婆,相公肯定不是老公,叫愛卿就悲劇了

我告訴您,這還真沒叫錯。宋朝人兄弟之間都叫哥,父親管兒子也叫哥,按照排行來區分長幼,排行第幾就是幾哥,可不論誰是弟弟誰是哥哥。

就拿太上皇趙構來說,他在兄弟姐妹間排行第九,他的父親宋徽宗也就叫他九哥,他的哥哥宋欽宗雖排行老大也要叫他一聲九哥。

現在知道宋人父子兄弟之間的稱呼有多亂了吧。

其實,這還是可以理清的,宋人對于女性親屬的稱呼才更複雜,但也十分有趣。

還提宋高宗吧,但這次的主角是他的妻子——憲聖皇後吳皇後。她在公元1143年入主中宮。這一年還有一件大事發生,那就是高宗的生母顯仁皇後韋氏終于被金國釋放回來了。她聽說高宗後宮後位一直空缺,遂勸高宗将吳氏扶為正位。

吳氏一朝母儀天下,首先要感謝的當然是這位替她說話的婆婆了,再加上巴結太後的想法,她一見到太後便套近乎地說:

''大姐姐啊,您這些年一直在寒冷的北方居住,兒媳婦我十分慚愧不能服侍在您的左右,我真的是抱歉啊。''

看見沒有,在宋朝,兒媳婦是可以稱自己婆婆為大姐姐的,連宋高宗也可這樣叫自己母親。

宋代稱呼:娘子不一定是老婆,相公肯定不是老公,叫愛卿就悲劇了

實際上在古代,現代意義上的婆婆的正式名稱應該叫''姑'',而公公則是''翁''。在宋代,自己的曾祖父才稱為''公公'',祖父則被叫做''翁翁''或者''大爹爹''。

古代說到''婆婆''可不是形容自己丈夫他母親的,叫''婆婆''的可能是自己的祖母或曾祖母。這兩輩人在北宋時可以叫''太母'',在南宋皇家則稱為''大媽媽'',在南宋民間又成了''太婆婆''。

''大姐姐''是指自己的母親或婆婆,而''姐''不僅可以指女性長輩,也可以指真的姐姐,女性親屬中同輩人中以年長者為姐,現代也保留了這一意義。不過女兒和侄女也要叫姐這樣的可能現在隻能在史書上見到了吧。

母親婆婆是''姐'',姐姐是''姐'',連女兒和侄女也是''姐'',皇宮中皇女皇子也可以對作為妃嫔的生母喊一聲''姐姐'',這還怎麼厘清楚?

你喊一聲''姐'',我都不知道人到底和你是啥輩分啥關系啊。

光這宋朝人還嫌不夠亂,又加上一條:大女兒不僅可以稱為''大姐'',也可以稱為''大娘''。

''娘''在宋代可不是局限于母親這一身份,它不僅可以指長輩,也可以指平輩和晚輩。究竟怎麼來區分輩分呢?辦法倒還真有。

宋代将''娘''字進行不同的搭配,輩分也随之變得明晰。将''娘''疊加成''娘娘''就是指母親,還添有''大娘娘''與''小娘娘''之分。

如宋仁宗就将撫養他的嫡母(正宮劉皇後)稱為''大娘娘'',而将另一位撫養他的後妃楊氏稱為''小娘娘'',以展現等級尊卑之分。

民間也有這樣的區分,子女将父親的妾稱為''少母'',聽起來是不是有些像近代意義上的小媽,其實也差不多少了吧。

宋代稱呼:娘子不一定是老婆,相公肯定不是老公,叫愛卿就悲劇了

關于''娘''呢,後面加上一個''子''字就是我們熟知的《新白娘子傳奇》中許仙對白素貞的稱呼,不過''娘子''這個稱呼可不是被妻子這一身份給壟斷了。宋代及宋之前,隻要女子的年紀不算太大,不管與别人熟不熟吧,都可以被他們稱為''娘子'',您看這''白娘子''不就是我們叫的嗎?另外,如果人家女性一看就年輕貌美或者還沒出嫁,我們就要叫她一聲''小娘子''了。

您看人西門慶調戲人家已婚少婦潘金蓮不就是一口一個''小娘子''嗎?您要是叫人家''小姐''才是罵人家呢,畢竟''小姐''在宋代指的是妓女這類特殊行業的女性,決計不要像電視劇裡的書生一口一個''小姐'',那可不是指人家大戶人家的女兒。

唐朝時''娘子''的意義發生變化,開始有了''妻子''之意,但不确切清楚,到了元代和明代,''娘子''的意義才普遍縮小到已婚婦女的範圍。

說了這麼多家庭裡的稱呼,也該談談家庭外的了。

社交是個非常重要的事情,畢竟交往多了,路也好走些,面對不同的人,古代人重禮,對他們的稱呼也是十分講究。官場有交際,文人有交際,平民也有交際,在這些沒有血緣關系的人之間怎樣稱呼才算合适呢?

宋代稱呼:娘子不一定是老婆,相公肯定不是老公,叫愛卿就悲劇了

記住一條原則性的東西:互相稱呼必須帶着尊重,提到自己時一定要謙卑的,稱呼别人則一定要有禮貌。

在大宋朝哪裡的尊卑觀念最為嚴謹,稱呼也最為講究呢?當然是朝廷了。

在非正式場合宋朝人可以稱皇帝為''官家'',如果是正式場合,比如殿前,自然要尊稱皇帝為''陛下''了。皇帝也不需要謙虛,''朕''從秦以來便成為了皇帝的專用稱呼,壟斷它可以凸顯皇帝萬人之上、一人獨大的地位,這也是精神控制的一種嘛。

在許多以宋代為背景的影視劇中,皇帝在朝堂上一般會将左右的大臣稱為''愛卿'',實際上這樣是錯誤的。

在宋朝,''愛卿''在許多場合是指妓女的,皇帝自然不會用這種詞來稱呼自己的部下。而無論是對于文武百官還是皇子皇孫在皇帝面前一律要自稱為''臣'',像後妃這類貴族女性則可自稱為''妾''或''臣妾''。

宋代稱呼:娘子不一定是老婆,相公肯定不是老公,叫愛卿就悲劇了

上面我提到過''太監''這一詞,宋代的太監可不是我們經常認為的那個意思,此太監非彼太監,宋代可沒人叫宦官太監的,而太監的意思嘛,指的是國子監、軍器監和司天監這一類的機構長官,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普通人之間的稱呼方式雖不嚴格,但也分明,也更多樣。無論您是高官還是平民都可自稱為''我''或''吾''。甚至是皇帝也會在私下裡使用這樣的自稱,畢竟他不隻是皇帝。

如果您走在宋代的街道上,那您可能就會聽到市井小民謙卑地自稱為''小可''、''小底''或''在下''。像''老身''、''奴''、''奴家''等等這些在今天我們也是爛熟于耳,您不足為怪,那我就提一些您可能不知道的吧。

大家都知道,''老朽''、''小老兒''是老年男子的自稱,但其實宋代的老年男性還可以自稱為''劣丈'',''老兒''則是子女在向别人介紹或提到自己父親時對父親的代稱。

''丈''是尊稱,與''君''和''公''相像,都可以在前面加上姓氏,稱為''某丈''、''某君''。''丈''的特殊之處在于可以在它之前姓氏之後加上排行,如範仲淹在家排行老六,人們就叫他''範六丈''。不僅是姓氏,别号之後''丈''字之前也可加上排行表示尊稱,如蘇轼号東坡居士排行老二,可被人稱為''東坡二丈''。

稱呼自己的家人與别人的家人還是不太一樣的。稱呼自己老婆是賤内,别人老婆就是尊阃(阃『kǔn』,閨門)。自家兒子是犬子,人家的就是令郎,提起父母要硬氣,這就不需要太謙虛了,家父、家嚴是父親,母親則是家慈,問人家父親那就是尊府、令尊,問人家母親那就是令慈、令堂。

宋代稱呼:娘子不一定是老婆,相公肯定不是老公,叫愛卿就悲劇了

官場上更要注意稱呼了,大家一般是互稱官職的,施耐庵将《水浒傳》的故事背景設定為宋朝,在書中,花和尚魯智深不是曾在渭州做過軍官嘛,衆人遂稱他為魯提督。而林沖林教頭、武松武都頭也都是提他們的官職的。

剛剛不是說過''娘子''嗎?現在終于該提提''相公''了。

''相公''這個詞也不是能随便用的。從狹義上來說,相公專指丞相的尊稱,廣義上它指的是一般高官的尊稱,後者用途更為廣泛。南宋名将嶽飛從較低級的武将升任為宣撫使後,就被人稱為''宣撫相公'',又簡稱''宣撫相'',到後來,他的官職升至樞密副使,相當于副宰相,也就被稱為了''嶽樞相''。

在我們聽到的評書中經常将嶽飛稱為''嶽元帥'',這實際上是錯誤的叫法,倒是下令殺害嶽飛的宋高宗趙構還頂着一個''天下兵馬大元帥''的名号,嶽飛則從來都沒有做過是什麼元帥。

夫妻之間不稱娘子相公,那稱什麼呢?

他們有個浪漫的叫法——''良人''。叫''良人''不分男女,夫妻皆可稱,互稱''良人''不僅展現夫妻的關系,還反映了宋代男女相對平等的地位。這樣稱呼雖有益處,但不加差別也會給夫妻間帶來不便。白娘子雖然叫錯了''相公'',但''官人''倒是沒有叫錯。在平民老百姓中,稱呼自己丈夫''官人''是較為普遍的。在現代民間仍保留了對新婚男性戲稱''新郎官''的習慣。

名号的避諱也是大問題。

在古代,人們不能直接稱呼或書寫帝王及長輩、聖賢的名字,需要采取某些方法來躲開這些不敬之處,這就叫避諱,指的是回避和忌諱。

宋朝可是避諱制度十分嚴苛的時代,宋将避諱的範圍和對象不斷擴大,關于曆代皇帝的名、字甚至生肖都是避諱,宋徽宗時将關于皇帝的相關稱号都禁用了,無論是高官還是平民百姓,都不準使用''皇''、''聖''、''天''、''龍''、''王''和''上''等作為自己的名字。像寫出《愛蓮說》的周敦頤,他的原名周敦實與宋英宗趙曙(原名趙宗實)相重合,在英宗即位的第二年,年近五十的他無奈地将名字改為了周敦頤。

宋代稱呼:娘子不一定是老婆,相公肯定不是老公,叫愛卿就悲劇了

避諱别說是人名了,連地名都不放過。

舉個例子,湖南省郴州下面有一個縣叫宜章縣,它于公元671年立縣,古稱為義章縣。猜猜這是撞上了哪位皇帝,沒錯,就是咱大宋的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趙光義,趙光義于公元976年登基,義章縣就在這一年正式改為了宜章縣。

避諱的範圍除了剛剛提到的人的姓名和地名外,還包括官稱、官階及書籍。

避諱的一般方法就是上面提到的改字法,而在南宋謝深甫監修的《慶元條法事類》中曾碰到過宋始祖玄朗的''玄''、''朗''二字,那怎麼辦呢?總不能置之不理吧?那不能啊。書中直接将''玄''改為了''元'',而遇到''朗''的時候就将它的''月''拿去兩橫,前者還是改字法,後者就變為了缺字法。

在《貢舉條式》中的《淳熙重修文書式》一篇規定,為避忌諱,敏感詞可去掉一點書寫,這也就是缺字法。除此之外,避諱方法還有改音法、空字法等,黃紙覆寫法是宋的創造。

除上述的國諱外,還有一種避諱叫做家諱,也稱私諱。

宋代稱呼:娘子不一定是老婆,相公肯定不是老公,叫愛卿就悲劇了

太宗于公元985年下诏,令官員三代名諱隻可自行其家,州縣長官也不許在客位榜上列出家諱,官員要是冒犯了長輩的名諱就将接受懲罰,嚴重的要坐牢或受仗刑。官員在接受差遣時也要避諱,若有什麼與家諱相沖,有的改地,有的改授差遣和換官,有的改官稱和官衙名稱等等算算得上是用盡了千方百計。

對于私諱,宋朝管得要比國諱松,不僅允許''二名不避諱''和不避嫌名,朝廷有時還會網開一面。

稱呼要求多的其實也不止宋代,但宋代無疑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稱呼展現了古代社會的縮影,充滿敬意與謙卑,這其實并不僅僅是因為等級制度,更因為我們中國人骨子裡的品質,那種溫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在交際間。稱呼雖反映了封建社會的嚴苛束縛,但也展現了中華民族傳承已久的本質氣節。

參考資料:《活在大宋》劉曙剛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