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這個人的曆史形象似乎并不怎麼好。一直都是什麼“外寬内忌”、“好謀無斷”。近來的網絡上對袁紹的風評開始好轉,認可他是東漢末年一個比較有能力的強大軍閥,但與曹操相比還是不行。

當然小編也認為袁紹的能力是要弱于曹操的,畢竟“官渡之戰”可以說是二人一對一較量的舞台(也有其他軍閥的影響,但主角是曹操和袁紹),實力較為弱小的曹操獲得了最後的勝利。
尤其是在火燒烏巢的時候,曹操的魄力和袁紹的決策失誤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官渡之戰”前中期,袁紹取得了巨大的優勢
雖然在《三國志》中的記載,在“官渡之戰”中,曹操一方打了不少勝仗。比如斬顔良、誅文醜;或者擊敗劉備和汝南豪強;或者燒毀袁紹的運糧車隊。但是這些都是一些局部的勝利。這些局部的勝利對“官渡之戰”的過程當然起到不小的影響,但總體上來說,沒有挽回曹操在前中期的劣勢。
事實上在“官渡之戰”中,袁紹憑借的強大的實力,将戰線從白馬、延津向南推進到陽武、官渡。雖然曹操在官渡抵禦住了曹操的攻勢,但在對抗的過程中基本上還是吃虧的。而且後勤補給、人心軍心都存在很大問題。從一些記載上來看,在反攻烏巢之前,小編實在是看不到曹操翻盤的希望。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時公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然衆少糧盡,士卒疲乏……公收紹書中,得許下及軍中人書,皆焚之。”
《三國志·魏書·袁紹傳》:“紹不從。連營稍前,逼官渡,合戰,太祖軍不利。”
曹操的孤注一擲和袁紹的決策
就當曹操山窮水盡的時候,許攸的叛逃帶來了轉機。曹操熱烈歡迎許攸的到來。這與許攸個人的才能或者兩個人的舊情可能關系不大,但許攸掌握的袁紹軍中的機密價值很高。果然許攸給曹操帶來消息,袁紹一大批軍糧囤積在距離袁紹大營四十裡的烏巢。
這個消息從降人的口中出來,也引起了曹操集團中的猜疑。但這個機會确實是曹操翻盤的最後轉機。于是曹操率領五千人對烏巢發動突襲。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騎五千人夜往。”
關于曹操這次突襲烏巢的事情,不同的史料有不同的說法。一種是曹操已經被烏巢守将淳于瓊發現,雙方進行了戰鬥,淳于瓊沒有打過曹操,烏巢失守;另一種是曹操打着袁紹的旗号偷襲烏巢大營,趁亂擊敗淳于瓊。
前者是《三國志》中的記載,後者是裴松之引注的《曹瞞傳》。僅從權威性的角度上來看,小編個人偏向于前者。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瓊等望見公兵少,出陳門外。公急擊之,瓊退保營,遂攻之。”
袁紹這邊得到了曹操偷襲烏巢的消息。在袁紹集團中也存在兩種聲音,張郃認為應該去救援烏巢,郭圖則認為,應該使用“圍魏救趙”的手段,進攻曹操的大學營。
這個時候袁紹“好謀無斷”的性格就展現出來了。他兩個都聽,一方面派兵支援烏巢,一方面派兵攻打曹操本營。結果兩邊都沒有獲勝。烏巢的糧食被燒毀,曹操大營攻不下,這個時候袁紹基本上就奠定了敗局。
袁紹為什麼選擇“圍魏救趙”
袁紹為什麼選擇“圍魏救趙”呢?小編以為,袁紹不全力救援烏巢的最大依仗就是兵力。
曹操在“官渡之戰”當中的兵力相對于袁紹來說處于劣勢。《武帝紀》中說曹操“兵不滿萬”、“騎不滿六百”。當然這個數字是有一定争議的,不過有一點很明确,曹操的兵力确實少于袁紹。況且曹操偷襲烏巢的時候,隻有五千人,而淳于瓊在烏巢至少有超過一萬人的兵力,是曹操的二倍。
雖然袁紹不可能得知曹操偷襲烏巢的具體兵力,但是在對抗的時候也很有可能摸清了曹操的兵力,推測出曹操偷襲烏巢的兵力有限。是以袁紹對烏巢比較放心,隻出動了少量的騎兵作為支援。
另外一點就是騎兵的問題。大家都知道,在古代騎兵的作用是很強的。它有一個巨大的優勢就是速度。袁紹有兵力優勢,為什麼隻分出少量騎兵對烏巢進行支援的,小編以為可能是騎兵的缺乏。
袁紹投入“官渡之戰”的兵力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十萬步兵,一萬騎兵;一種是五萬步兵,八千騎兵。兩種說法有較大差别,但在騎兵這一塊是統一的,都是一萬左右。
不過到“官渡之戰”後期的時候,袁紹的騎兵已經沒有那麼多了。在“延津之戰”中,曹操成功擊潰文醜和劉備的部隊,斬殺了文醜。而文醜、劉備帶領的就是騎兵部隊,這次失敗對袁紹來說,可以說是騎兵上的很大的折損。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紹騎将文醜與劉備将五六千騎前後至……大破之,斬醜。”
是以小編以為,面對曹操對烏巢的突襲,袁紹偏向于“圍魏救趙”,也就将有限的騎兵放在進攻曹操大學營上,一小部分騎兵支援烏巢,最後的結果就導緻了烏巢的失敗。
袁紹決策的錯誤
袁紹的“圍魏救趙”的手段看上去很有道理,很符合兵法。但小編認為,這條計策從根本上就是錯誤的。因為當時勝利的天平已經朝袁紹傾斜。
在這種優勢的局面下,袁紹隻要保證自己這邊不出現巨大失誤,比如像烏巢被偷襲,糧草被燒光這樣的事情,就能夠拖垮曹操。
這個時候的袁紹不應該寄希望于攻取曹操大學營這樣的一錘定音的戰鬥,而是應該憑借巨大的軍事上的優勢穩壓曹操。
所謂“善戰者無赫赫之功”,能夠穩妥的取得勝利,就不必采用什麼奇謀、奇兵,這是小編認為的袁紹最大的失誤。
另外一點就是,袁紹缺乏曹操的魄力。曹操偷襲烏巢是親自帶隊,表現了極大的魄力,也有利于提升自己部隊的士氣;而袁紹卻派張郃和高覽執行這次任務。結果淳于瓊那邊失敗,消息傳到了進攻曹操大學營的袁軍的耳朵裡。
袁紹不在前線,軍隊自然以張郃和高覽為主。張郃本來就不建議進攻曹操大學營,執行與自己相反的郭圖的建議;又聽到淳于瓊覆敗的消息,很自然地投降曹操。
接連的失敗以及糧草的問題讓袁紹大軍軍心搖動,袁紹是以就失敗了,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戰”的最後勝利。這固然于曹操的軍事能力有關,但也是基于袁紹的錯誤決斷的基礎之上的。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