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諸葛亮與王朗對罵,王朗說的句句精辟字字在理,為何最後還會輸?

語言作為一門最重要的藝術,無時無刻都被人們用到,《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罵王朗的那一段話,可以說是将語言的魅力發揮到了極緻,本來是由王朗來勸降諸葛亮,不料卻被諸葛亮反客為主,咄咄逼人,氣的王司徒一下平複不了心情,一命嗚呼了。

如果我們回過頭來看待王司徒的這一段話,就會發現其實他說的不無道理,為什麼偏偏說不過諸葛孔明,還被氣的吐血呢?

諸葛亮與王朗對罵,王朗說的句句精辟字字在理,為何最後還會輸?

這個故事發生的年代在諸葛亮伐魏,攻破天水安定南郡三城,魏将曹真為大都督,王朗為軍師率領魏軍抵抗之時,年逾八十的王朗自告奮勇來到陣前當作說客,實際上他很明白,自己根本不可能憑借一番話就讓諸葛亮望風而降,他要做的,是擾亂蜀軍的軍心。

諸葛亮怎麼又不會知道王朗的心思?是以兩人在一開始的第一輪交鋒,就針對這次戰争的正義性做出了辯駁。王朗率先發難,質問諸葛亮“為何興無故之師犯我疆界?”

諸葛亮與王朗對罵,王朗說的句句精辟字字在理,為何最後還會輸?

這次戰争确實是諸葛亮率先發動的,這也是諸葛亮的理虧的地方,但是孔明卻說自己是“奉诏讨賊。”這是奉誰的诏呢?

漢獻帝時期,曹操逼迫漢獻帝遷都許縣,這個時候漢獻帝就用捐血寫出了诏書縫在衣帶,然後賞賜給國舅董承,要董承秘密聯系包括劉備馬騰等朝中大臣,共同讨伐曹操,雖然這件事在建安五年(200年)敗露,董承馬騰被殺,劉備外逃,但是也傳遍天下,故而諸葛亮用此典故。

諸葛亮與王朗對罵,王朗說的句句精辟字字在理,為何最後還會輸?

王朗又回答道,天下大亂,正是太祖武皇帝(曹操)掃清六合席卷八荒,才換天下民生之安,如今世祖文皇帝(曹丕)順應天意繼承皇位,擁有大軍百萬,坐擁北方,你一個小小的蜀國為什麼要逆天理,背人情?

這句話其實沒有毛病,在經過戰亂之後三國人口大大減少,根據史料記載,公元260年,蜀國上下108萬人,公元280年吳國有256萬人,而魏國則有443萬人,無論是土地面積還是人數都遠遠要超過剩下兩個國家,即便諸葛亮智謀過人,魏赢得最後的戰争也是必然的事情,王司徒分析的句句精辟字字在理。

諸葛亮與王朗對罵,王朗說的句句精辟字字在理,為何最後還會輸?

諸葛亮每次伐魏都必須要起傾國之兵,憑借一州之力和統一中國北方全境的魏國相抗衡,這實際上也辛苦了蜀國的百姓,既要出錢出力供養軍隊,還要當兵上戰場,王司徒說的這一番話是給在陣前的蜀國将士們聽的,要他們放下兵戈投降,這樣才會有和平,也免得徭役之苦。

但是看諸葛亮如何回答呢?他單單是抓住一個點,就把王朗駁斥得啞口無言,那就是王朗幾十載都在漢朝為官,如今卻輕而易舉的背叛漢朝投靠魏國,既然身為阿谀小人,“隻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怎敢在我軍面前妄稱天數?”

諸葛亮與王朗對罵,王朗說的句句精辟字字在理,為何最後還會輸?

這确實擊中了王莽的要害,諸葛亮揭開王朗的過往生平,說出他過去卑躬屈膝的一面,漢朝人是十分看待氣節這一種東西的。魏國的士兵經過這場辯論以後怎麼看待自己的軍師?就算明面上不說暗地裡也會私自議論。是以孔明所說的話讓王朗顔面盡失,輸掉了這場曠古的争論。

平心而論,王朗如果不傻乎乎的跑到諸葛亮面前去稱什麼天意,而是以理服人,詳細分析魏蜀軍事差距,還是能夠達到動搖蜀國大軍的軍心效果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