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來說,皇帝駕崩的時候,最後的聖旨當然是對人事安排的遺诏,但也有例外。比如清朝的第一個皇帝皇太極,雖然因為海蘭珠的去世,一向身體不好,但也并沒有駕崩的先兆。在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他卻突然猝死于盛京後宮,時年五十二歲。因為事出倉促,沒有留下遺诏,這也引起了侄子多爾衮與長子豪格之間激烈的皇位之争。
從目前發現和公開的史料來看,崇德八年八月初八日完成,初九頒布的《奉天诰命》,就是皇太極最後的聖旨,因為當晚他就駕崩了。此诏書是皇太極以清朝皇帝的身份,發給當朝固倫額驸奇塔特地賜婚诏書。
在清朝剛剛建立之初,雖然兵強馬壯,但畢竟隻是困守一隅,強敵環伺,危機四伏。此時的滿族高層,實行的是“北不斷親”的國策。簡單地說,就是以聯姻的方式,将蒙古各部落裹挾到自己的陣容中,向明朝發起挑戰。特别是蒙古科爾沁部落,更是與滿族高層親厚。皇太極不僅娶了包括皇後哲哲、孝莊、海蘭珠等在内的多位科爾沁女子,更是将第三個女兒固倫端靖公主下嫁給和奇塔特,诏書是這麼說的:
奉天承運寬溫仁聖皇帝制曰:自開辟以來有天下者,女稱公主,是以昭玉葉之貴。婿稱驸馬,是以示推愛之誼,自古迄今未嘗更也。今朕即大位,愛仿古昔,定诰封驸馬之制,茲爾奇炭,原系耨水熬鎮科爾沁國主之裔也。特蒙朕眷俾尚公主稱驸馬。勿挾貴而驕矜,勿持恩而敢慢。爾其更加勤慎,勉遵道義,敬之哉!勿負朕命。大清崇德八年初八日。
诏書中的奇炭,就是奇塔特,皆為蒙譯漢時的諧音。當時這份诏書,是以滿、蒙、漢三種文字書寫,内容完全一緻。即使不用翻譯,我們也能看懂大緻的意思。皇太極仿照古代皇帝的例子,将自己的女兒成為公主,嫁給奇塔特,希望女婿能夠報效皇恩,不辜負自己的厚愛。
這份诏書,展現了明末清初的曆史背景,也是當時滿蒙聯姻的重要見證,可謂珍貴異常。對于奇塔特的後人來說,更是榮耀的象征,一直秘密儲存,直到近代以來,它才被公開。可是,就是這件極具價值的文物,卻莫名其妙地消失了,成為曆史界、文物界的一大憾事。
因為這份《奉天诰命》極為重要,是以當時是由金質和絹質各一份,材質不同,内容一緻。金質诏書分為兩頁,中間由紐扣連接配接,可以打開折疊,每頁重達4兩。絹質诏書則為卷軸式裝裱,正面為朱紅、湖藍、石青、乳白、明黃的絹組成,背面為宣紙,異常精緻。它長為501.5厘米,寬為31.5厘米,周圍環繞的雙線邊框内,是42條五彩雲龍以及朵朵祥雲。滿文寫在明黃絹上,蒙古文寫在乳白絹上,漢文寫在朱紅絹上,井井有條,絲毫不亂。
可是,這兩份诏書,卻在一前一後,命運相同,都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之中。金質诏書是在1947年土改時被發現的,當時呼和格勒嘎查松勁海如布公爺的田地、牛羊、糧食、車馬等财物被翻身農民配置設定一空,他的第十二阿哥還交代了金質诰命诏書等幾件文物的下落。
當時,解放戰争正進入最關鍵時期,當地農會決定,将這份金質诏書和另外幾件文物一起,前往東北換回一些臨時貨币,以此支援前線。可是,當一位姓白的買賣人帶着農會的三名骨幹來到沈陽換取貨币後,卻帶着一半的錢财逃之夭夭,再也沒有出現過,金質诏書也從此下落不明。
诏書分為金質和絹質兩種,金質的好歹還有前因後果,絹質诏書的消失,則始終是個謎。大緻也是在解放前,科左中旗查幹諾爾艾勒格日勒圖台吉後人旺勤古如達諾彥,向有關部門上交了絹質诰命诏書。長期以來,這份珍貴文物,就存放在科左中旗檔案館中。直到1997年春,它卻突然在保險櫃中不翼而飛,至今下落不明,也是一個懸案。此時,距離金質诏書的失蹤,剛好五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