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1年,劉璋聽從了張松的建議,派出法正邀請劉備入川,幫助自己抵擋張魯,當時劉備在法正和龐統等人的建議下準備圖謀益州。不過這一次入川争奪益州并不輕松,劉備在211年入川,知道公元214年才占據了益州,前後耗時三年有餘。不過在占據益州後,劉備的實力大增,他愈戰愈勇,先是在漢中之戰中戰勝了曹操,奪取了漢中,随後他派出孟達和劉封奪取了上庸三郡,關羽趁勢出擊,率軍北上,圍攻了襄樊兩城,成功的擊敗了于禁,讓三萬大軍投降。眼看蜀漢勢力就将迎來它最為強大的時刻,但就在此時,孫權派出呂蒙白衣渡江,就此擊敗了關羽,占據了荊州。

事實上,無論是劉備進攻劉璋,還是孫權進攻劉備,都屬于偷襲盟友的範疇,從道義上來說,這兩種行為都是卑劣的,但讓人不解的是,同樣是偷襲盟友,兩者在後世的評價大不相同。劉備攻打益州這件事在後世并沒有太多人斥責劉備,反倒是孫權攻打荊州這件事讓後世诟病良多。既然都是偷襲盟友,兩者在道義上都說不過去,為何孫權遭人唾棄而劉備則少有人怪罪?
其實,兩者之間有一定的差異,主要原因在于兩者出力和行動的動機并不相同。劉備入益州是受到了劉璋的邀請,當時劉備在葭萌關一帶的前線上,以幫助劉璋抵禦張魯,雖然說當時并沒有關于劉備與張魯交手的記錄,以至于大量後世評論者認為劉備消極怠工,但從情理上分析,如果張魯沒有與劉備打過照面就停止了自己的軍事行動,這也是不可信的,他至少要做一些軍事打探,否則他不可能知道劉備的軍備實力。是以劉備在入川之後,是為劉璋服務過的。
然而蘇秦則不一樣,在借南郡與換荊州的事件之後,孫權和劉被孫各自分工的,當時孫權也是為了讓劉備分擔自己的一部分壓力,這才有了雙方在地盤上的交換,而且在孫劉聯盟期間,孫權确實向交州一帶有所發展,可見兩者并沒有誰欠着誰的說法,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孫權依舊主動發動偷襲,就此擊敗關羽,奪取荊州,而劉備之是以會發動戰事,也是在張松被殺之後,是以兩者的處理與動機并不相同。
筆者認為,相比較之下,劉備動手還有一定的道理,孫權動手就讓人難以置信了,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兩件事的差異才會如此大。